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3820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其包括:包括罩体的车体,罩体内部形成安置舱,安置舱的空间能容纳一个成年人平躺在其内部,安置舱内放置有通用医用担架车;罩体顶部,沿罩体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向罩体外部喷射水进行降温的分流管;连接板,罩体外部一侧与连接板上部一侧活动连接;在连接板上,靠近连接板的第一端设置有通气孔,连接板的第二端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排气孔,连接板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水管孔;底盘,设置在连接板的底部,底盘采用凹槽型结构,凹槽内设置有设备层。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将伤员运输到安全地带使得伤员能够在黄金的救援时间之内得到救助,减少救援人员的搜救时间、降低搜救风险,可以在消防设备技术领域中应用。术领域中应用。术领域中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消防设备
,特别是关于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大型火灾事故经常发生在施工工地、工厂和仓库,施工工地中多为易燃气体爆炸或者电气燃烧导致的爆炸;工厂和仓库多为易燃物品的引爆。由于火灾发生速度快,许多人来不及逃生被困火场,只能等待救援,其中因火灾被困而受伤以及未能及时治疗导致死亡的人数不在少数。所以对于火灾伤员的救治要做到尽快地发现,快速地把伤员送到安全的地带,及时的进行救治。而且将伤员运输到安全地带通常需要三人以上,救援人员则会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之下,来回往返于火灾现场和救护场所。这不仅效率低,还可能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救援人员也可能因为急于救治伤员而因此受伤,最终使火灾现场损失较大。
[0003]现有专用于消防救援的救援运输机器人,由救援人员通过远程控制机器人进入火灾现场进行救援操作,可避免消防救援人员的受伤,且机器人的消防救援效率更高。但是现有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只具备单一的运输功能,没有对火灾伤员实施充足的保护和监护措施,而且有些有保护作用的救护车或者运输车又体积过大,不能直接到达火场导致机器人的消防救援效率无法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该机器人将伤员运输到安全地带使得伤员能够在黄金的救援时间之内得到救助,并减少救援人员的搜救时间、降低搜救风险。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包括:车体,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内部形成安置舱,该安置舱的空间能容纳一个成年人平躺在其内部,且所述安置舱内放置有通用医用担架车;所述罩体顶部,沿所述罩体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罩体外部喷射水进行降温的分流管;连接板,所述罩体外部一侧与所述连接板上部一侧活动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靠近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设置有通气孔,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排气孔,所述连接板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水管孔;底盘,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底部,所述底盘采用凹槽型结构,凹槽内设置有设备层。
[0006]进一步,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医用担架车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将所述医用担架车的双轮间的固定杆推入所述固定装置并锁住;所述连接板的周向设置有一圈用于容置密封圈的密封槽。
[0007]进一步,所述设备层包括设备板以及安装在所述设备板上的水泵、蓄水箱、压缩空气罐和排风扇;
[0008]所述压缩空气罐设置在靠近所述底盘第一端的凹槽内,所述压缩空气罐的输出端通过送气管与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蓄水箱设置在靠近所述底盘第二端的凹槽内,其输出
端通过第一水管与所述水泵连接,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第二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水管孔与所述分流管中部连通;
[0009]位于所述蓄水箱与所述底盘的第二端之间的所述设备板上开设有通风口,该通风口内设置有所述排风扇;所述排风扇的上部与排气管道末端连接,所述排气管道的进气端沿所述底盘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并在所述延伸部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进气短管,各所述进气短管与各所述排气孔连通。
[0010]进一步,所述排风扇的上部设置有风扇罩,所述风扇罩的顶部与所述排气管道的末端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送气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送气管供气流量的电磁阀。
[0012]进一步,所述底盘的第一端底部固定有前车桥,第二端底部固定有后车桥;所述前车桥一侧固定有自转向装置,所述前车桥两端均固定有从动轮;所述后车桥两端均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轴固定有主动轮;所述底盘内放置有用于为内部电气件供电的蓄电池。
[0013]进一步,所述设备板上设置有单片机和物联网通信器;所述物联网通信器内配置蓝牙模块或者支持4G、5G的无线传输模块,所述单片机通过所述物联网通信器连接位于现场指挥中心平台内的中央控制系统,所述单片机用于对所述水泵、电磁阀、排风扇、自转向装置和电机进行控制。
[0014]进一步,所述底盘的前侧壁固定有与所述单片机连接的防爆灯、摄像头和避障传感器;所述底盘第二端的设备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单片机连接的气体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底盘的后侧壁安装有与所述单片机连接的救援按钮和急停按钮。
[0015]进一步,还包括遥控器;该遥控器包括无线传输模块,以及通过该无线传输模块与所述单片机进行信息交互的方向摇杆、视角摇杆、遥控器急停按钮、照明开关和显示屏。
[0016]一种基于上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包括:救援人员按下救援按钮,则机器人进入求生模式,单片机通过物联网通信器连接中央控制系统,通过救援人员发出的求救信号,救援信号携带了被困人员的当前位置坐标,向中央控制系统上报救援信号;中央控制系统与建筑物内的全部火情探测设备通过物联网进行连接,接收全部的探测设备发送的火情信息,对接收到的火情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建筑内整体的火情分布和蔓延状况;当接收到每个机器人上传的救援信号之后,根据机器人的位置以及火情分布情况,结合建筑物地图,规划从求救者位置到最安全的安全出口的救援逃生路线;单片机通过物联网通信器从中央控制系统接收救援逃生路径;根据救援路径以及摄像头拍摄的前方画面,单片机控制调节机器人行进的方向和速度,进入火灾现场搭载被困人员沿着救援逃生路径逃生;同时,单片机控制机器人的各个部件在救援逃生过程中执行供气、喷水降温和排烟动作。
[0017]本专利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0018]1、本专利技术具有一个可以载人的安置舱,被救人员可以平躺在安置舱内,罩体具备隔热阻燃能力,且罩体上的分流管可以向罩体外表面喷水,保持其温度不过高,由机器人自身搭载的压缩空气罐向安置舱内部供气,且排除外界烟雾毒气,通过安置舱的作用,创造了隔热、阻燃、无毒的环境,防止给被救人员人身造成二次伤害。
[0019]2、本专利技术的单片机可以通过蓝牙模块或无线传输模块与中央控制系统进行通信,中央控制系统收到救援信号后,规划从出发点到被困人员位置再到安全出口的救援逃生路
线,车体即可搭载被困人员逃生。
[0020]3、本专利技术的车体底盘上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可用来探测灾害事故现场的各项数据,以及防爆灯和红外摄像头可保证可见度,以便消防救援人员进行合理的规划,并根据灾害事故现场情况合理安排,使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有序开展工作,对提高救援安全性、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摘掉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医用担架车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内部形成安置舱,该安置舱的空间能容纳一个成年人平躺在其内部,且所述安置舱内放置有通用医用担架车;所述罩体顶部,沿所述罩体长度方向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罩体外部喷射水进行降温的分流管;连接板,所述罩体外部一侧与所述连接板上部一侧活动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靠近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设置有通气孔,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排气孔,所述连接板一侧的中部设置有水管孔;底盘,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底部,所述底盘采用凹槽型结构,凹槽内设置有设备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医用担架车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将所述医用担架车的双轮间的固定杆推入所述固定装置并锁住;所述连接板的周向设置有一圈用于容置密封圈的密封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层包括设备板以及安装在所述设备板上的水泵、蓄水箱、压缩空气罐和排风扇;所述压缩空气罐设置在靠近所述底盘第一端的凹槽内,所述压缩空气罐的输出端通过送气管与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蓄水箱设置在靠近所述底盘第二端的凹槽内,其输出端通过第一水管与所述水泵连接,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第二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水管孔与所述分流管中部连通;位于所述蓄水箱与所述底盘的第二端之间的所述设备板上开设有通风口,该通风口内设置有所述排风扇;所述排风扇的上部与排气管道末端连接,所述排气管道的进气端沿所述底盘长度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部,并在所述延伸部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进气短管,各所述进气短管与各所述排气孔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扇的上部设置有风扇罩,所述风扇罩的顶部与所述排气管道的末端连接。5.如权利要求3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气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送气管供气流量的电磁阀。6.如权利要求3所述消防救援运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第一端底部固定有前车桥,第二端底部固定有后车桥;所述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龙郭一冉刘相权黄民李一鸣曹彦彦郎需强谢鑫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