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73341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加工无氧铜单芯锭包套,无氧铜复合包套;将Nb阻隔层均匀包裹在NbTi锭周围,并放入无氧铜单芯锭包套内,并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得到NbTi单芯锭,对NbTi单芯锭进行超导感应加热,得到NbTi单芯棒;将多根NbTi单芯棒及相同规格的无氧铜棒均匀排布在无氧铜复合包套内,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得到NbTi复合锭,对NbTi复合锭进行超导感应加热,并反向挤压得到NbTi复合棒;对NbTi复合棒采用水平拉伸和垂直拉伸相结合的方式,获得NbTi复合裸线;将NbTi复合裸线涂漆绝缘,获得用于无液氦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该方法从原料、设计、加工工艺及漆包绝缘方面进行优化,极大提升了超导线材自身的导热性能。大提升了超导线材自身的导热性能。大提升了超导线材自身的导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超导材料
,涉及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球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核磁共振成像仪(MRI)的安装普及也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拓展。国内也开始从省会、地市级城市向县乡级发展。对于常规的1.5T(特斯拉,磁场单位)MRI设备,其超导磁体运行必须浸泡在2000升液氦环境中,而液氦作为稀缺战略资源,基本依靠进口。另一方面每升液氦的价格在上百元人民币,定期维保补充液氦对于医院的成本压力较大,同时维护过程中还会影响到医院的正常检测治疗。因此各大MRI研发及制造企业从客户使用需求及降成本等多个因素综合出发,开始无液氦超导磁体的研制工作。
[0003]对于无液氦超导磁体来说,其研制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超导线圈的热传导问题,该问题同样也对超导线材制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于常规的Wire in channel(WIC)NbTi超导线,考虑到以下几点因素:1.线材铜比普遍偏大,实现相同载流时对应的线材体积较大,因此冷却及散热时需求的液氦量也较大;2.采用涤纶丝进行编织绝缘,厚度偏厚,且致密性一般,不利于线材匝与匝,层与层间的热传导。因此常规WIC超导线在导热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其在无液氦磁体领域的批量化应用。对于常规的NbTi涂漆线材,考虑到以下几点:1.线材NbTi芯丝一般是由内到外均匀分布,特别是中心区域的芯丝,散热及热量传输相对受阻。2.线材一般采用铜比为0.5的NbTi单芯棒,导致单个NbTi芯丝周围的铜层较薄,热量传输通道相对较窄,不利于热量的快速传输。3.超导线材涂漆绝缘一般采用传统的缩醛漆,其在低温下优异的绝缘性也意味着相对较差的导热性。综合以上原因,开发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制备方法,该方法从原料、设计、加工工艺及漆包绝缘等方面进行优化,极大提升了超导线材自身的导热性能。采用该工艺加工出来的NbTi超导线不仅在低温下导热性能优异,而且生产效率高,还可以根据客户批量化需求进行定制设计,可满足不同客户对于无液氦磁体用超导线材的特殊需求。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07]S1、加工无氧铜单芯锭包套及其两端配套的上、下盖,无氧铜复合包套及其两端配套的上、下盖;
[0008]S2、将Nb阻隔层均匀包裹在NbTi锭周围,并放入无氧铜单芯锭包套内,将无氧铜单芯锭包套两端配套上、下盖,并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得到NbTi单芯锭,对NbTi单芯锭进行
超导感应加热,保温结束后对NbTi单芯锭进行反向挤压,得到NbTi单芯棒;
[0009]S3、将多根NbTi单芯棒及相同规格的无氧铜棒均匀排布在无氧铜复合包套内,其中,多根NbTi单芯棒从靠近包套内壁的最外层开始向内排布,将无氧铜复合包套两端配套上、下盖,并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得到NbTi复合锭,对NbTi复合锭进行超导感应加热,保温结束后对NbTi复合锭进行反向挤压得到NbTi复合棒;
[0010]S4、对NbTi复合棒采用水平拉伸和垂直拉伸相结合的方式,获得NbTi复合裸线;
[0011]S5、将NbTi复合裸线采用“薄层多涂”的涂漆绝缘工艺,最终获得用于无液氦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
[0012]进一步地,所述S1中加工无氧铜单芯锭包套及其两端配套的上、下盖,无氧铜复合包套及其两端配套的上、下盖采用6N级别的高纯无氧铜原料,纯度要求>99.9999%。
[0013]进一步地,所述S2中Nb阻隔层的厚度为0.3mm,NbTi锭的的直径为Φ143.2mm,长度≤1200mm,无氧铜单芯锭包套的外径为Φ250.0mm,内径为Φ144.5mm,所述NbTi单芯锭的铜比为0.9~1.1。
[0014]进一步地,所述S3中NbTi单芯棒的排布靠近无氧铜复合包套内壁,保证NbTi复合线拉伸至Φ1.000mm规格时,NbTi芯丝与线材外侧无氧铜壳的最短间距<25μm。
[0015]进一步地,所述S2中对NbTi单芯锭和S3对NbTi复合锭进行超导感应加热的空间中磁感应强度为0.4~0.5T,感应加热保温温度控制在740℃~760℃,加热过程中NbTi单芯锭的转速为300r/min;对NbTi单芯锭和NbTi复合锭进行反向挤压,挤压过程速率控制在40~60mm/s。
[0016]进一步地,所述S3中NbTi单芯棒的数量为36~180,对应的复合锭铜比范围为5~7。
[0017]进一步地,所述S4中当NbTi复合棒直径>Φ10mm时,采用模具水平拉伸方式;当NbTi复合棒直径≤Φ10mm时,采用垂直拉伸方式,垂直拉伸中采用压力拉拔的方式提高线材变形的均匀性。
[0018]进一步地,所述S5的涂漆绝缘工艺通过16~20道模具涂漆过程,漆层总厚度为0.05~0.10mm,涂漆后线材整体尺寸精度控制在
±
0.003mm。
[0019]进一步地,所述S5中涂漆过程采用新型填料改性缩醛漆。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1.本专利技术要求了NbTi线材中高纯无氧铜原料的纯净度,从原料源头避免了杂质引入对线材导热性能的影响,产品要求无氧铜纯度必须达到6N级别,相比常规使用的高纯无氧铜材料,6N级别的铜材在低温下电阻更小,更有利于热量传输,有力保证了无液氦磁体的稳定运行;
[0022]2.本专利技术中NbTi单芯锭组装采用厚壁铜管,保证最终成型的NbTi单芯棒中NbTi芯丝周围有充足的铜层包裹,为热量传输提供了有效通道,从而避免热量聚集,有利于提高超导线材的导热性能;
[0023]3.本专利技术中挤压过程采用“超导感应加热+反向挤压”的方式,超导感应加热频率极低(加热频率最低可达5Hz),对应的感应电流穿透深度深,可直接加热至锭坯芯部,且有效控制芯表温度差异(控制在10℃以内),在保证物料加热均匀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超导锭坯加热的效率,反向挤压方式下锭坯与挤压筒间无相对运动,因此无外摩擦力,挤压后产品
芯丝变形整体均匀,成品率高。相比于常规挤压工艺,“超导感应加热+反向挤压”的方式工艺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最关键的是线材芯丝变形均匀,有效提高了线材超导电性能的稳定性;
[0024]4.本专利技术中复合锭坯组装采用薄壁包套,并将NbTi单芯棒均匀分布在包套内壁附近,使得最终制备的线材NbTi芯丝分布相对分散,且靠近线材边部,有利于超导线材中NbTi芯丝与基底高纯无氧铜间的热量交换,有效提高超导线材的热稳定性。该工艺下,线材拉伸至Φ1.000mm规格时,对应最外层芯丝距包套铜层的最小距离≤25μm;常规工艺下,NbTi单芯棒一般由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加工无氧铜单芯锭包套及其两端配套的上、下盖,无氧铜复合包套及其两端配套的上、下盖;S2、将Nb阻隔层均匀包裹在NbTi锭周围,并放入无氧铜单芯锭包套内,将无氧铜单芯锭包套两端配套上、下盖,并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得到NbTi单芯锭,对NbTi单芯锭进行超导感应加热,保温结束后对NbTi单芯锭进行反向挤压,得到NbTi单芯棒;S3、将多根NbTi单芯棒及相同规格的无氧铜棒均匀排布在无氧铜复合包套内,其中,多根NbTi单芯棒从靠近包套内壁的最外层开始向内排布,将无氧铜复合包套两端配套上、下盖,并进行真空电子束焊接,得到NbTi复合锭,对NbTi复合锭进行超导感应加热,保温结束后对NbTi复合锭进行反向挤压得到NbTi复合棒;S4、对NbTi复合棒采用水平拉伸和垂直拉伸相结合的方式,获得NbTi复合裸线;S5、将NbTi复合裸线采用“薄层多涂”的涂漆绝缘工艺,最终获得用于无液氦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加工无氧铜单芯锭包套及其两端配套的上、下盖,无氧铜复合包套及其两端配套的上、下盖采用6N级别的高纯无氧铜原料,纯度要求>99.9999%。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液氦超导磁体的NbTi超导线材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Nb阻隔层的厚度为0.3mm,NbTi锭的的直径为Φ143.2mm,长度≤1200mm,无氧铜单芯锭包套的外径为Φ250.0mm,内径为Φ144.5mm,所述NbTi单芯锭的铜比为0.9~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强张凯林李轶媛朱燕敏王瑞龙周子敬李建峰刘向宏杜予晅冯勇张平祥
申请(专利权)人: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