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罗纹纺织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3164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罗纹纺织品,包括罗纹纺织品本体,所述罗纹纺织品本体包括循环编织的第一横列与第二横列,所述第一横列与第二横列均为异形纱编织而成,所述异形纱包括若干异形纤维,所述异形纤维设有三处凹槽,所述凹槽沿纤维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列,所述异形纤维的截面呈Y型,所述异形纤维之间为扭结缠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Y型异形纤维加一定捻度,有效解决了化纤纱线在编织成面料后易被勾丝,进而发生起毛、起球的问题。起球的问题。起球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罗纹纺织品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尤其是涉及一种罗纹纺织品。

技术介绍

[0002]罗纹布是针织布的一种,表面呈罗纹状,常见的有1+1罗纹、2+2罗纹等,常以纯棉为罗纹布的生产原料。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近几年化纤类,如以涤纶、锦纶、腈纶等为原料的罗纹布逐渐开始流行,并广泛应用。由于在横向拉伸时,罗纹布具有较大的弹性与较好的延伸性,因此常用于制作内衣、毛衫、袜口等的边口部段,但是这些部位常常伴随着经常性的摩擦,兼之化纤类纤维表面较为光滑,纤维之间抱合力较小,非常容易被勾丝,进而起毛、起球,影响面料的美观与使用,降低面料的厚度。
[000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罗纹纺织品,通过设置Y型异形纤维加一定捻度,有效解决了化纤纱线在编织成面料后易被勾丝,进而发生起毛、起球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罗纹纺织品,包括罗纹纺织品本体,所述罗纹纺织品本体包括循环编织的第一横列与第二横列,所述第一横列与第二横列均为异形纱编织而成,所述异形纱包括若干异形纤维,所述异形纤维设有三处凹槽,所述凹槽沿纤维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列,所述异形纤维的截面呈Y型,所述异形纤维之间为扭结缠绕。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横列与第二横列均包括正面线圈与反面线圈,所述第一横列正面线圈上的第一针、第二针、第四针为成圈线圈,所述第一横列反面线圈上的第三针为成圈线圈,所述第二横列正面线圈上的第三针为成圈线圈,所述第二横列反面线圈上的第一针、第二针、第四针为成圈线圈。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异形纱的捻度为120捻/10cm,所述异形纤维为涤纶纤维。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异形纱外侧包覆有缠绕纱,所述缠绕纱为锦纶长丝。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缠绕纱缠绕于异形纱的外周并形成交替排列的缠绕部一与缠绕部二。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缠绕部一处缠绕纱的紧密度大于缠绕部二处的紧密度。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缠绕部二的宽度为缠绕部一的1

2倍,所述缠绕部一的宽度为0.5cm。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缠绕纱均匀螺旋缠绕于异形纱的外周。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选用满针2X1罗纹,增加面料的紧密度;面料主体选用异形纤维加强捻后编织而成,Y型的异形纤维在成纱过程中相互嵌合,加捻后纤维之间的摩擦力与抱合力增加,进而提高了纱线的抗勾丝性与抗起毛起球性,编织而成的面料的抗勾丝性与抗起毛起球性良好;在异形纱外侧还设置了缠绕纱,缠绕纱的耐磨性良好,弹性回复率良好,进一步提高面料的耐磨性与抗起毛起球性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面料编织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纱线截面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纱线立体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纱线主视图。
[0020]图中:第一横列1、第二横列2、异形纱3、异形纤维4、凸起41、凹槽42、缠绕纱5、缠绕部一51、缠绕部二52。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一:
[0023]如图1~图4所示,一种罗纹纺织品,包括罗纹纺织品本体,罗纹纺织品本体由第一横列1与第二横列2循环编织而成,罗纹纺织品本体由正面线圈纵行与反面线圈纵行按一定规律配置而成,因此第一横列1与第二横列2均包括正面线圈与反面线圈。
[0024]如图1所示,第一横列1正面线圈上的第一针、第二针、第四针为成圈线圈,第一横列1反面线圈上的第三针为成圈线圈,第二横列2正面线圈上的第三针为成圈线圈,第二横列2反面线圈上的第一针、第二针、第四针为成圈线圈。本技术选用的2X1罗纹,通过针位的设置,使得在同样针数宽度内,每一循环内正反线圈织针的总针数一致,且不存在空针位,因此紧密度较好,面料成品的品质也随之提高。
[0025]如图2所示,第一横列1与第二横列2均为异形纱3编织而成,每根异形纱3包括若干异形纤维4,每根异形纤维4上均设有三处凹槽42,其中有两处凹槽42对称分布,夹角较大,另一处凹槽42的夹角较小,设于对称的两处凹槽42之间,即异形纤维4截面呈Y型。凹槽42沿纤维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列。采用此截面形状的异形纤维,能够使得纤维在集束过程中相互嵌合,凸起部分插入纤维的凹槽42内;或与凹槽42相互靠近,在外作用力的帮助下,纤维与纤维之间相互纠缠、勾挂,使异形纱3不易松散。
[0026]异形纤维4为涤纶纤维,异形纤维4的形成是由涤纶熔体经过丫型的喷丝孔通过熔融纺丝的方式制得,涤纶纤维模量高、强度高且弹性高,因此面料也具有高强度与高弹性。
[0027]异形纤维4之间通过扭结缠绕成纱线,且异形纱3的捻度为120捻/10cm的高捻纱,异形纤维4之间相互嵌合后,又对其加强捻,使之形成不易被横向破坏的紧密结构,异形纤
维4之间的摩擦力、抱合力大大增加,提高了异形纱3的抗勾丝性、抗起毛起球性,并且增加纱线的强力。
[0028]实施例二:
[0029]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罗纹纺织品,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异形纱3的外周设置一缠绕纱5。
[0030]异形纱3外侧包覆有缠绕纱5,缠绕纱5为锦纶长丝,锦纶长丝的耐磨性良好、弹性回复率良好,作为最外层的纤维长丝,锦纶长丝良好的耐磨性既能增加整根纱线的耐磨性;其良好弹性回复率又能减少被勾丝后扯断纱线而引发面料起毛起球的现象,具体为,当锦纶长丝不慎被勾出纱线表面时,由于其强度较好,因此仅被勾出面料表面而不发生断裂,随着外力的消失,锦纶长丝良好的弹性回复率使之回弹包覆至纱线表面,无法进一步形成断头,进而发生起毛、起球的现象。
[0031]如图3所示,缠绕纱5缠绕于异形纱3的外周并形成交替排列的缠绕部一51与缠绕部二52。同时,缠绕部一51处缠绕纱5的紧密度大于缠绕部二52处的紧密度;缠绕部二52的宽度为缠绕部一51的1

2倍,缠绕部一51的宽度为0.5cm。通过设置缠绕部一51,能够将已加强捻的异形纱3进一步固定,防止纱线发生退捻;又间隔设置缠绕部二52,缠绕部二52紧密度较小,在满足要求是情况下,能够减少缠绕纱5的用量。通过在异形纱3的外周设置不同缠绕紧密度的缠绕部,有助于在减少用量的情况下提高纱线的抗勾丝性。
[0032]进一步地,由于缠绕部一51与缠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罗纹纺织品,包括罗纹纺织品本体,所述罗纹纺织品本体包括循环编织的第一横列(1)与第二横列(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列(1)与第二横列(2)均为异形纱(3)编织而成,所述异形纱(3)包括若干异形纤维(4),所述异形纤维(4)设有三处凹槽(42),所述凹槽(42)沿纤维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列,所述异形纤维(4)截面呈Y型,所述异形纤维(4)之间为扭结缠绕。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罗纹纺织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列(1)与第二横列(2)均包括正面线圈与反面线圈,所述第一横列(1)正面线圈上的第一针、第二针、第四针为成圈线圈,所述第一横列(1)反面线圈上的第三针为成圈线圈,所述第二横列(2)正面线圈上的第三针为成圈线圈,所述第二横列(2)反面线圈上的第一针、第二针、第四针为成圈线圈。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罗纹纺织品,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坚吴永强陆新法吕荣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勇大针纺工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