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储能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2152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31 18:07
一种车载储能柜,包括:电池仓;门板;第一窗口;第二窗口;移动机构;第一支撑部,至少部分设置在电池仓的下侧;移动机构包括收纳的第一状态和支撑电池仓的第二状态;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沿上下方向,第一支撑部的最下端和地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移动机构的最下端和地面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当移动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支撑部处于第一位置,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当移动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支撑部处于第二位置,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可移动、可运输、可吊装的储能柜,从而提升了车载储能柜的灵活性,便于车载储能柜的运输,并且提升了车载储能柜固定在车辆或地面时的稳定性。载储能柜固定在车辆或地面时的稳定性。载储能柜固定在车辆或地面时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载储能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装置,尤其是指一种车载储能柜。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尤其是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大规模应用与发展后,小型用户侧储能已成为一种趋势,小型用户侧储能以储能柜形式较多,储能柜均是以固定形式安装于项目地点,不能满足临时性、应急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灵活运输的车载储能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车载储能柜,包括电子元件;电池仓,用于设置电子元件;门板,门板转动连接至电池仓;第一窗口,至少部分设置在门板上;第二窗口,至少部分设置在电池仓的后侧;车载储能柜包括:移动机构,至少部分设置在电池仓的下侧;第一支撑部,至少部分设置在电池仓的下侧;移动机构包括收纳的第一状态和支撑电池仓的第二状态;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沿上下方向,第一支撑部的最下端和地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移动机构的最下端和地面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当移动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支撑部处于第一位置,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当移动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支撑部处于第二位置,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
[0006]进一步的,电池仓还包括容纳槽,容纳槽的一端延伸至电池仓的上侧端面,容纳槽的另一端延伸至电池仓的下侧端面。
[0007]进一步的,第一支撑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大于等于830mm且小于等于1260mm。
[0008]进一步的,车载储能柜还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设置在电池仓的下侧,第二支撑部和第一支撑部抵接;第二支撑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度L2大于等于2800mm且小于等于4200mm。
[0009]进一步的,第一支撑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和第二支撑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的比值大于等于0.24且小于等于0.36。
[0010]进一步的,第一支撑部沿上下方向的投影面积S1和电池仓沿上下方向的投影面积S2的比值大于等于0.06且小于等于0.1。
[0011]进一步的,车载储能柜还包括电池仓通过第二支撑部固定的第三状态,当车载储能柜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抵接。
[0012]进一步的,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基本平行设置,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L3大于等于1160mm且小于等于1740mm。
[0013]进一步的,第二支撑部还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共同构成一个固定位置,电池仓设置在固定位置。
[0014]进一步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L4基本等于第一支撑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通过设置设计一款可移动、可运输、可吊装的储能柜,从而提升了车载储能柜的灵活性,便于车载储能柜的运输,并且提升了车载储能柜固定在车辆或地面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车载储能柜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车载储能柜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车载储能柜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电池仓的第一视角示意图。
[0020]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电池仓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0021]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车载储能柜100,包括电子元件11、电池仓12和第一支撑部13。电池仓12作为车载储能柜100的主体,用于支撑电子元件11,使电子元件11固定在电池仓12中。在车载储能柜100搬运的过程中,电池仓12对电子元件11起保护作用。第一支撑部13至少部分设置在电池仓12的一侧,用于支撑电池仓12。第二支撑部14连接至第一支撑部13,通过第二支撑部14和第一支撑部13配合,从而保护电池仓12。为了清楚表示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定义如图1所示的电池仓12的上侧、下侧、左侧、右侧、前侧、后侧。
[0024]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电子元件11设置在电池仓12中,并且第一支撑部13设置在电池仓12的下侧,第二支撑部14也设置在电池仓12的下侧,通过第一支撑部13和第二支撑部14配合,使电池仓12远离地面,防止电池仓12与地面产生摩擦,从而导致电池仓12损坏。
[0025]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电池仓12包括第一容纳空间200、第二容纳空间300和第三容纳空间400。具体的,第一容纳空间200和第二容纳空间300通过隔板分离,第二容纳空间300和第三容纳空间400通过隔板分离,第一容纳空间200和第二容纳空间300基本相同。更具体的,第一容纳空间200设置有第一支撑座121和第一固定孔122,至少部分电子元件11通过第一支撑座121和第一固定孔122固定在第一容纳空间200,进一步的,第一支撑座121和第一固定孔12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适配不同数量的电子元件11的装配。此外,第三容纳空间400设置有第二支撑座123和第二固定孔124,至少部分电子元件11通过第二支撑座123和第二固定孔124固定在第三容纳空间400,进一步的,第二支撑座123和第二固定孔12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且相邻第二支撑座123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适配不同类型的电子元件11的装配。
[0026]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一个基本沿电池仓1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500方向上,第一支撑部13基本沿第一直线500方向延伸。具体的,第一支撑部13设置在电池仓12的下侧,并且第一支撑部13和电池仓12可以一体成型,第一支撑部13和电池仓12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部13沿第一直线500的方向分布的长度为L1。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支撑部13沿第一直线500的方向分布的长度L1大于等于830mm且小于等于1260mm。进一步地,L1大于等于940mm且小于等于1160mm。在本实施方式中,L1等于1050mm。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升电池仓12的稳定性,防止电池仓12在运输过程中损坏。作为一种实现方式,在一个垂直于第一直线500方向的预设平面上,第一支撑部13沿第一直线500方向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基本为梯形,并且设计为梯形倒角的形式。第一支撑部13沿第一直线500的方向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为S1,电池仓12沿第一直线500的方向在预设平面上的投影为S2。作为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支撑部13沿第一直线500的方向在预设平面上投影的面积S1和电池仓12沿第一直线500的方向在预设平面上投影的面积S2的比值大于等于0.6并且小于等于1。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储能柜,包括:电子元件;电池仓,用于设置所述电子元件;门板,所述门板转动连接至所述电池仓;第一窗口,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门板上;第二窗口,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电池仓的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储能柜包括:移动机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电池仓的下侧;第一支撑部,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电池仓的下侧;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收纳的第一状态和支撑所述电池仓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沿上下方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最下端和地面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移动机构的最下端和地面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当所述移动机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当所述移动机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还包括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电池仓的上侧端面,所述容纳槽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电池仓的下侧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1大于等于830mm且小于等于126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储能柜还包括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电池仓的下侧,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一支撑部抵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在前后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彬李倩叶冉郑佳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北仑融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