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7131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内窥镜装置,在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上安装第1气囊(42),通过使该第1气囊(42)膨胀而将插入部(12)固定在肠管(90)上。插入辅助具(70)包覆在插入部(12)上,沿插入部(12)被推入到前端部(46)侧。当插入辅助具(70)被推入到极限状态时,出现设置在插入部(12)的表面上的标线(100),能够确认为极限状态。这种内窥镜装置,通过设置接触防止装置以防止安装在插入部上的气囊与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触,从而防止损伤气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内涉及窥镜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安装气囊,并通过交互地插入包在插入部上的插入辅助具和插入部,而将插入部插入小肠及大肠等深部消化管中进行观察的内窥镜装置
技术介绍
在将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到小肠等的深部消化管内的时候,仅简单地推入插入部,则难于因肠管的复杂的弯曲而对插入部的前端传递力,对深部的插入就很困难。例如,当在插入部产生多余的折曲及弯曲时,就不能将插入部进一步插入到深部。在这里提案有,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上包覆插入辅助具而插入到体腔内,通过用该插入辅助具引导插入部,可防止插入部的多余的折曲及弯曲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设置第1气囊,同时,在插入辅助具(也称做套管或滑动管)的前端部设置第2气囊的内窥镜装置。根据该内窥镜装置,首先,如图10(a)所示,以在内窥镜的插入部1包覆插入辅助具2的状态插入肠管3,将插入部1的前端部1a尽量插入到深部。并且,如图10(b)所示,使安装在前端部1a上的第1气囊4膨胀而固定在肠管3上。接着如图10(c)所示,将插入部1往回拖动而去掉插入部1的多余的弯曲,使插入部1尽量为直线状。接着,如图10(d)所示,将插入辅助具2沿插入部1推入,使插入辅助具2的前端部2a配置在插入部1的前端部1a的附近。并且,如图10(e)所示,使第2气囊5膨胀,将插入辅助具2的前端部2a固定在肠管3上。接着,如图10(f)所示,使第1气囊4收缩后,再次尽量插入插入部1。此时,由于插入部1被插入辅助具2引导,所以能够顺畅地插入插入部1。通过反复重复以上的操作,即使是复杂地弯曲的肠管3,也能够将插入部1的前端部1a插入到深部。特开昭51-11689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1有在拖动插入部1时插入辅助具2的前端接触第1气囊4、会损伤第1气囊4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这些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安装在插入部上的气囊接触插入辅助具而损伤插入辅助具的内窥镜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之1的内窥镜装置,具有在手持操作部上连接设置插入部并在所述插入部上安装气囊的内窥镜、和包覆在所述插入部上并引导该插入部向体腔内插入的插入辅助具,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能够防止所述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触所述气囊的接触防止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之1,由于设置了接触防止装置,所以能够防止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触气囊,则能够防止损伤气囊。本专利技术之2是在本专利技术之1的内窥镜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防止装置,是在所述插入部的外表面形成的标线,该标线,在使所述插入辅助具向所述插入部的前端侧进行相对移动、并且该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近所述气囊时,出现在所述插入辅助具的基端侧。根据本专利技术之2,在将插入辅助具向插入部的前端侧移动时,由于在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触气囊之前会出现标线,所以能够防止插入辅助具接触气囊。本专利技术之3是在本专利技术之1的内窥镜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防止装置,是连接所述插入辅助具和所述手持操作部的绳状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之3,通过连接上述插入辅助具和上述手持操作部,能够防止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触气囊。本专利技术之4是在本专利技术之1的内窥镜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防止装置,具有设置在所述插入部或所述插入辅助具的一方的光学传感器,和设置在所述插入部或所述插入辅助具的另一方、在所述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近所述气囊时由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的光学检测用的标线,和在所述光学传感器检测出所述标线时发出警告的警告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之4,在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近气囊时,由于光学传感器检测出光学检测用的标线并发出警告,所以能够防止插入辅助具接触气囊。本专利技术之5是在本专利技术之1的内窥镜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防止装置,具有设置在所述插入部或所述插入辅助具的一方的磁传感器,和设置在所述插入部或所述插入辅助具的另一方、在所述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近所述气囊时由所述磁传感器检测的磁性体,和在所述磁传感器检测出所述磁性体时发出警告的警告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之5,在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近气囊时,由于磁传感器检测出磁性体并发出警告,所以能够防止插入辅助具接触气囊。(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装置,通过接触防止装置,能够防止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触气囊,则能够防止损伤气囊。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装置的实施例的系统构成图。图2是表示图1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的内窥镜装置的操作方法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接触防止装置的构成的模式图。图5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接触防止装置的构成的模式图。图6是表示与图5不同的接触防止装置的构成的模式图。图7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接触防止装置的构成的模式图。图8是表示与图7检测位置不同的接触防止装置的构成的模式图。图9是表示第4实施例的接触防止装置的构成的模式图。图10是表示以往的内窥镜装置的操作方法的说明图。图中10-内窥镜,12-插入部,14-手持操作部,42-第1气囊,46-前端部,48-弯曲部,60-监视器,66-气囊控制装置,70-插入辅助具,72-第2气囊,90-肠管,100-标线,102-刻度,110-绳状部件,122-反射板,124-光学传感器,130-磁传感器,132-磁性体。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添加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装置的理想的实施例。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内窥镜装置的实施例的系统构成图。如图1所示,内窥镜装置主要由内窥镜10、光源装置20、处理器30、气囊控制装置66、和插入辅助具70构成。内窥镜10具有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12和与该插入部12连接的手持操作部14,在手持操作部14上连接通用电缆16。在通用电缆16的前端设置LG连接器18,该LG连接器18连接到光源装置20上。另外,在LG连接器18上,通过电缆22与电连接器24连接,该电连接器24连接到处理器30上。另外,在LG连接器18上连接供给空气或水的送气·送水管26和吸引空气的吸引管28。在手持操作部14上并列设置送气·送水按钮32、吸引按钮34、闸门开关36,同时,设置一对角度旋钮38、38和钳子插入部40。进而,在手持操作部14的基端部,设置对后述的第1气囊42供给流体、从第1气囊42吸引流体用的供给·吸引口44。以下,作为流体以使用空气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流体、例如惰性气体或水。插入部12由前端部46、弯曲部48、和软性部50构成,通过转动设置在手持操作部14上的一对角度旋钮38、38,可远距离地弯曲操作弯曲部48。由此,能够使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朝向所希望的方向。如图2所示,在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上,设置观察光学系统52、照明光学系统54、54、送气·送水嘴56、钳子口58等。在观察光学系统52的后方配设有CCD(未图示),在支撑该CCD的基板上连接信号电缆。信号电缆被插入到图1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电缆16中并延伸设置到电连接器24为止,与处理器30连接。从而,由观察光学系统52取入的观察像,在CCD的受光面上成像并转换成电信号,而且,该电信号通过信号电缆输出到处理器30中,变换成图像信号。由此,在与处理器30连接的监视器60上显示观察图像。在图2的照明光学系统54、54的后方配置光导向体(未图示)的射出端。该光导向体插入到图1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窥镜装置,具有:在手持操作部上连接设置插入部并在所述插入部上安装气囊的内窥镜、和包覆在所述插入部上并引导该插入部向体腔内插入的插入辅助具,其特征在于:设置有能够防止所述插入辅助具的前端接触所述气囊的接触防止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野政由起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能株式会社SRJ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