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室内顶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71075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7 1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公开了汽车室内顶灯结构,包括顶壳、第一阻尼转轴、第二阻尼转轴、第三阻尼转轴和第四阻尼转轴,所述顶壳的中部设置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设置有香薰仓,所述香薰仓内设置有香薰料片,所述香薰仓的左右侧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开孔,所述顶壳的中下部设置有电力输出线圈,所述顶壳的内部一侧设置有AC/DC转换器和变频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灯壳向下拉伸,并前后调整位置,同时灯壳可左右旋转调节照明方向,让灯光只照射在需要的部位上,防止镜面效应导致驾驶员看不清路况,取代传统中控台上的香薰盒,将香薰与车内顶灯结合,让车辆驾驶更加安全。让车辆驾驶更加安全。让车辆驾驶更加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室内顶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汽车室内顶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乘用车用的室内灯一般装在室内的中央,最好能均匀地照亮整个室内,另外,在布置时应在前后座席都能操作灯开关。
[0003]汽车夜间行驶时,如果车内顶灯开启,则使驾驶室内的光亮度远高于车外,此时车头的玻璃对于驾驶员来讲其镜面效应远大于透光效应,相当于一面镜子,这时驾驶员看车头的挡风玻璃近似于面对一面镜子,而车辆前方的路况就不容易看清,并且常见的车内顶灯的功能过于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汽车室内顶灯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汽车室内顶灯结构,包括顶壳、第一阻尼转轴、第二阻尼转轴、第三阻尼转轴和第四阻尼转轴,所述顶壳的中部设置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设置有香薰仓,所述香薰仓内设置有香薰料片,所述香薰仓的左右侧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开孔,所述顶壳的中下部设置有电力输出线圈,所述顶壳的内部一侧设置有AC/DC转换器和变频器;
[0006]所述第一阻尼转轴包括有第一轴套和第一轴杆,所述第二阻尼转轴包括有第二轴套和第二轴杆,所述第三阻尼转轴包括有第三轴套和第三轴杆,所述第四阻尼转轴包括有第四轴套和第四轴杆,所述第一轴套、第二轴套、第三轴套和第四轴套分别设置在第一轴杆、第二轴杆、第三轴杆和第四轴杆的外侧中部;
[0007]所述顶壳的底部后端左右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轴套的一侧左右端,所述第一轴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第一折叠架的一端,所述第一折叠架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轴杆的两端,所述第二轴套的一侧左右端均固定连接在第二折叠架的一端,所述第二折叠架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轴杆的两端,所述第三轴套的一侧左右端均与第三折叠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架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四轴杆的两端,所述第四轴套固定连接在端块的前端;
[0008]所述端块的内部设置有锂电池和整流器,所述端块的底端中部设置有开关,所述端块的后端中部通过阻尼轴与灯壳的前端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灯壳的顶端中部设置有电力接收线圈,所述灯壳的内中部设置有LED灯板。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0]所述顶壳的中前部靠近右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滑槽,且所述第三滑槽的后端与收纳槽连通,所述顶壳的右侧中前部设置有滑口,且所述滑口与第三滑槽连通,所述第三滑槽内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压力弹簧,所述卡块的右侧固定连接在拨块的
一端,所述拨块的另一端贯穿滑口。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2]所述顶壳的内侧中前部设置有第一滑槽,顶壳的底端中前部设置有第二滑槽,且所述第二滑槽与第一滑槽连通,所述第一滑槽的左右端均设置有L 型卡扣,所述L型卡扣的底端均贯穿第二滑槽,所述L型卡扣之间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压力弹簧。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4]所述灯壳顶端靠近前端的中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端左右侧均设置有开口,且所述开口均贯穿灯壳,所述安装槽的中部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中部均转动连接有齿轮锁件,所述横杆的中部前后端均设置有扭转弹簧,所述扭转弹簧相邻的一端均与对应的齿轮锁件固定连接,所述扭转弹簧相远离的一端均与安装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左右侧均设置有齿轮滑块,所述齿轮滑块均与同侧的齿轮锁件啮合连接,所述齿轮滑块的中部均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底端均设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均与安装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齿轮滑块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拉把的两端,所述安装槽的底端中部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垫块。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6]所述锂电池分别与整流器、电力接收线圈、开关和LED灯板电性连接。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8]所述电力输出线圈、AC/DC转换器和变频器与车载蓄电池电性连接。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20]所述灯壳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防护罩。
[0021]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1、本技术中,首先通过第一折叠架、第二折叠架和第三折叠架,配合第一阻尼转轴、第二阻尼转轴、第三阻尼转轴以及第四阻尼转轴,折叠状态时通过电力输出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为锂电池充电,当夜间驾驶车内其他乘客需要照明时可将灯壳向下拉伸,并前后调整位置,同时灯壳可左右旋转调节照明方向,让灯光只照射在需要的部位上,防止灯光直接照射到前挡风玻璃上,引起镜面效应,避免驾驶员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看不清路况。
[0023]2、本技术中,通过将香薰料片放置在香薰仓内,香薰仓的两侧设置有开孔,香薰仓通过卡块插入固定槽固定,电力输出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为锂电池充电时,产生的热量可以加速香薰料片的挥发,常见的香薰放在中控台上,固定不牢固时容易在行车途中滑落,很可能卡在油门或者刹车踏板后,如果突遇事故紧急刹车放在中控台上的香薰还可能会砸向司乘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该专利技术将香薰与车内顶灯结合,让车辆驾驶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汽车室内顶灯结构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汽车室内顶灯结构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汽车室内顶灯结构的灯壳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汽车室内顶灯结构的顶壳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汽车室内顶灯结构的顶壳和灯壳的截面示意图;
[0029]图6为技术提出的汽车室内顶灯结构的灯壳和端块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31]图8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0032]图9为技术提出的汽车室内顶灯结构的第一阻尼转轴、第二阻尼转轴、第三阻尼转轴以及第四阻尼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例说明:
[0034]1、顶壳;2、第一折叠架;3、第二折叠架;4、第三折叠架;5、端块; 6、第一阻尼转轴;601、第一轴套;602、第一轴套;7、第二阻尼转轴;701、第二轴套;702、第二轴杆;8、第三阻尼转轴;801、第三轴套;802、第三轴杆;9、第四阻尼转轴;901、第四轴套;902、第四轴杆;10、第一压力弹簧;11、防护罩;12、拨块;13、香薰仓;14、拉把;15、电力接收线圈;16、电力输出线圈;17、收纳槽;18、LED灯板;19、AC/DC转换器;20、变频器;21、香薰料片;22、开孔;23、固定槽;24、第一滑槽;25、第二滑槽;26、L型卡扣;27、第二压力弹簧;28、齿轮锁件;29、齿轮滑块;30、通槽;31、限位杆;32、安装槽;33、垫块;34、开口;35、整流器;36、阻尼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室内顶灯结构,包括顶壳(1)、第一阻尼转轴(6)、第二阻尼转轴(7)、第三阻尼转轴(8)和第四阻尼转轴(9),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壳(1)的中部设置有收纳槽(17),所述收纳槽(17)内设置有香薰仓(13),所述香薰仓(13)内设置有香薰料片(21),所述香薰仓(13)的左右侧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开孔(22),所述顶壳(1)的中下部设置有电力输出线圈(16),所述顶壳(1)的内部一侧设置有AC/DC转换器(19)和变频器(20);所述第一阻尼转轴(6)包括有第一轴套(601)和第一轴杆(602),所述第二阻尼转轴(7)包括有第二轴套(701)和第二轴杆(702),所述第三阻尼转轴(8)包括有第三轴套(801)和第三轴杆(802),所述第四阻尼转轴(9)包括有第四轴套(901)和第四轴杆(902),所述第一轴套(601)、第二轴套(701)、第三轴套(801)和第四轴套(901)分别设置在第一轴杆(602)、第二轴杆(702)、第三轴杆(802)和第四轴杆(902)的外侧中部;所述顶壳(1)的底部后端左右侧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轴套(601)的一侧左右端,所述第一轴杆(602)的两端均固定连接在第一折叠架(2)的一端,所述第一折叠架(2)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轴杆(702)的两端,所述第二轴套(701)的一侧左右端均固定连接在第二折叠架(3)的一端,所述第二折叠架(3)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三轴杆(802)的两端,所述第三轴套(801)的一侧左右端均与第三折叠架(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折叠架(4)的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四轴杆(902)的两端,所述第四轴套(901)固定连接在端块(5)的前端;所述端块(5)的内部设置有锂电池(44)和整流器(35),所述端块(5)的底端中部设置有开关(40),所述端块(5)的后端中部通过阻尼轴(36) 与灯壳(41)的前端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灯壳(41)的顶端中部设置有电力接收线圈(15),所述灯壳(41)的内中部设置有LED灯板(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室内顶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壳(1)的中前部靠近右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三滑槽(39),且所述第三滑槽(39)的后端与收纳槽(17)连通,所述顶壳(1)的右侧中前部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张新建李颖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星豪燊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