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二次顶出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加设有的上模具、下模具和底板,所述底板的下方垂直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套设有伸缩套,所述伸缩套的一端贯穿底板,并延伸至下模具的内部,所述上模具的顶部设有可伸缩的顶针,所述顶针的一端贯穿上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位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相互配合的顶针、伸缩套和伸缩杆,通过伸缩的顶针将下模具中的伸缩套顶出工件,然后向上升起下模具,通过上模具将工件从下模具中挤出,通过设备的二次顶出,解决了导光板与下模之间粘结紧密,通过顶针顶出导光板时会使得导光板发生形变的问题。发生形变的问题。发生形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二次顶出注塑模具
,具体涉及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导光板是利用光学级的亚克力/PC板材,然后用具有极高折射率且不吸光的高科技材料,通常在汽车上用导光板对灯具的光线进行调整。
[0003]而导光板在注塑加工的过程中会粘在下模上,为了方便导光板脱模,需要用顶针将导光板从下模中顶出,但是由于导光板上凹槽、卡筋以及通孔的数量较多,因此导光板与下模之间粘结紧密,通过顶针顶出导光板时会使得导光板发生形变,另外,现有的设备上用于提升模具的升降装置用于下料的装置结构过多,占据设备大量的安装位置,同时结构过于复杂,不利于快速下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导光板与下模之间粘结紧密,通过顶针顶出导光板时会使得导光板发生形变,下料装置结构复杂不利于下料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加设有的上模具、下模具和底板,所述底板的下方垂直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端套设有伸缩套,所述伸缩套的一端贯穿底板,并延伸至下模具的内部,所述上模具的顶部设有可伸缩的顶针,所述顶针的一端贯穿上模具,并延伸至伸缩套上,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可升降的升降组件。
[0006]优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电机和电机一端固定连接的螺杆,所述螺杆上安装有调节座,所述调节座靠近底板的一侧安装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固定设有卡件,所述螺杆的一侧设有限位杆,所述调节座可在限位杆上往复升降。
[0007]优选的,所述顶针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抵在上模具的顶部,所述伸缩套的内部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伸缩套和伸缩杆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上模具的上方设有顶板,所述顶板上垂直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一端固定设在上模具上,所述电机安装在顶板的顶部。
[0009]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方设有底座,所述伸缩杆的底端垂直固定设在底板的顶部,所述顶板与底座之间的四个拐角处均固定设有固定杆,所述上模具、下模具和底板均可在固定杆上往复升降,所述限位杆固定设在顶板与底座之间,所述螺杆转动设在顶板与底座之间。
[0010]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垂直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一端抵在底板的底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设置了位于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相互配合的顶针、伸缩套和伸缩
杆,通过伸缩的顶针将下模具中的伸缩套顶出工件,然后向上升起下模具,通过上模具将工件从下模具中挤出,通过设备的二次顶出,解决了导光板与下模之间粘结紧密,通过顶针顶出导光板时会使得导光板发生形变的问题。
[0013](2)本技术设置了位于设备一侧可升降的升降组件,调节座上的卡件可通过电动伸缩杆分别卡在下模具和底板上,螺杆转动时会通过调节座带动下模具或底板在限位杆上往复升降,从而简化下模具中工件在脱模时的步骤,从而提高了设备的下料速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上模具与下模具的配合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伸缩杆与伸缩套的配合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调节座与螺杆的配合示意图;
[0018]图5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19]图中:1、底座;2、卡件;3、电动伸缩杆;4、调节座;5、螺杆;6、限位杆;7、电机;8、顶板;9、液压缸;10、顶针;11、第一弹簧;12、上模具;13、固定杆;14、下模具;15、底板;16、限位柱;17、伸缩套;18、伸缩杆;19、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
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加设有的上模具12、下模具14和底板15,底板15的下方垂直设有伸缩杆18,伸缩杆18的顶端套设有伸缩套17,伸缩套17的一端贯穿底板15,并延伸至下模具14的内部,上模具12的顶部设有可伸缩的顶针10,顶针10的一端贯穿上模具12,并延伸至伸缩套17上,底板15的一侧设有可升降的升降组件,顶针10至少设有一个,图中设有多个,分别在上模具12上呈环形阵列分布,伸缩套17与顶针10一一对应。
[0022]进一步的,升降组件包括电机7和电机7一端固定连接的螺杆5,螺杆5上安装有调节座4,调节座4靠近底板15的一侧安装有电动伸缩杆3,电动伸缩杆3的一端固定设有卡件2,螺杆5的一侧设有限位杆6,调节座4可在限位杆6上往复升降,限位杆6避免调节座4随螺杆5转动而转动。
[0023]进一步的,顶针10上套设有第一弹簧11,第一弹簧11的一端抵在上模具12的顶部,伸缩套17的内部设有第二弹簧19,第二弹簧19的两端分别与伸缩套17和伸缩杆18连接,第一弹簧11在无外力下让顶针10始终向外抵住,从而让顶针10的底端与上模具12的底部平齐,顶针10的底端为T型结构,伸缩套17在脱离工件后会在第二弹簧19的作用下在伸缩杆18上下降至最低处。
[0024]值得说明的是,上模具12的上方设有顶板8,顶板8上垂直安装有液压缸9,液压缸9的一端固定设在上模具12上,电机7安装在顶板8的顶部。
[0025]进一步的,底板15的下方设有底座1,伸缩杆18的底端垂直固定设在底板15的顶部,顶板8与底座1之间的四个拐角处均固定设有固定杆13,上模具12、下模具14和底板15均可在固定杆13上往复升降,限位杆6固定设在顶板8与底座1之间,螺杆5转动设在顶板8与底座1之间。
[0026]进一步的,底座1的顶部垂直设有限位柱16,限位柱16的一端抵在底板15的底部,限位柱16限制底板15下降,通过限位柱16的尺寸调节伸缩套17在下模具14中的高度。
[0027]综上,电动伸缩杆3和电机7均与开关电性连接,开关图中未示出。
[0028]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在使用时,在工件成型后,液压缸9带动上模具12脱离下模具14,此时顶针10被顶板8顶出上模具12,同时调节座4上的卡件2通过电动伸缩杆3卡在底板15上,电机7启动,带动螺杆5转动,通过限位杆6的限制让调节座4带动底板15向上提升,在此过程中伸缩套17在伸缩杆18上升起,同时顶针10将伸缩套17从工件中顶出,伸缩套17在第二弹簧19的作用下复位,调节座4复位,并将卡件2卡在下模具15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叠加设有的上模具(12)、下模具(14)和底板(15),所述底板(15)的下方垂直设有伸缩杆(18),所述伸缩杆(18)的顶端套设有伸缩套(17),所述伸缩套(17)的一端贯穿底板(15),并延伸至下模具(14)的内部,所述上模具(12)的顶部设有可伸缩的顶针(10),所述顶针(10)的一端贯穿上模具(12),并延伸至伸缩套(17)上,所述底板(15)的一侧设有可升降的升降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电机(7)和电机(7)一端固定连接的螺杆(5),所述螺杆(5)上安装有调节座(4),所述调节座(4)靠近底板(15)的一侧安装有电动伸缩杆(3),所述电动伸缩杆(3)的一端固定设有卡件(2),所述螺杆(5)的一侧设有限位杆(6),所述调节座(4)可在限位杆(6)上往复升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导光板二次顶出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10)上套设有第一弹簧(11),所述第一弹簧(11)的一端抵在上模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雄,李清,成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锐洋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