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插端子,包括端子座和静插单元;每个静插单元包括壳体和导电组件;所有壳体的侧开口朝向同一方向,各壳体的与其上侧开口相背的一侧面及末端的端子座内侧面为限位面,各限位面将与其相向的侧开口封闭;各壳体内设有插接腔和接线槽,插接腔上端设有供动插端子插入的插入口,壳体侧端设有穿线孔;导电组件包括两个导电片,各导电片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上具有接电部和接线部;两导电片的接电部分别处于插接腔内两相对侧且沿插接腔高度方向设置,插接腔与接电部之间设有卡位结构,在限位面上设有限位凸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静插端子的结构设计合理,组装方便可靠,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有很好的使用效果。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插端子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静插端子,属于接线端子结构设计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框架断路器上使用的一种接线端子包括静插端子和静插端子,静插端子与静插端子插接后实现电连接。现有市场上一种静插端子包括两个端子座和设在两个端子座之间的多个静插单元;两端子座和所有静插单元锁紧成整体,其中各静插单元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导电组件,各导电组件由多个部件,且部分导电部件之间通过软导线连接,并采用螺丝压线的方式接线。上述现有静插端子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导电组件结构较为复杂,组装不便,生产效率不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
技术介绍
中指出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优化合理的静插端子,能够解决现有静插端子中导电组件定位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
[0004]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静插端子,包括两个端子座和设在两个端子座之间的多个静插单元;两端子座和所有静插单元锁紧成整体;
[0006]每个静插单元包括一侧设置侧开口的壳体和由所述侧开口装入所述壳体内的导电组件;所有壳体的侧开口朝向同一方向,各壳体的与其上侧开口相背的一侧面及末端的端子座内侧面为限位面,各限位面将与其相向的侧开口封闭;
[0007]各壳体内设有插接腔和接线槽,所述插接腔上端设有供动插端子插入的插入口,所述壳体侧端设有供导线伸入的穿线孔;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两个导电片,各导电片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上具有定位于所述插接腔内的接电部和定位于所述接线槽内的接线部;
[0008]两导电片的接电部分别处于所述插接腔内两相对侧且沿所述插接腔高度方向设置,所述插接腔与所述接电部之间设有卡位结构,在所述限位面上设有用于抵压限位所述导电片的限位凸台。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分别成型于所述插接腔顶部和中部处的上卡槽和下卡槽、以及至少分别成型于所述接电部上部和中部的上卡钩和下卡钩,所述上卡钩和所述下卡钩对应卡入所述上卡槽和下卡槽,且卡入方向为所述导电片装入所述壳体的方向。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各壳体的上端侧部形成有平面,所有壳体上的平面拼接构成用于贴标贴的条形平面部。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接线槽内还设有将导线压接在所述接线部上的压线弹片;
[0012]所述压线弹片具有用于定位安装的定位部和用于压接导线的弹性压线部。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面上设有用于抵压所述定位部的抵压凸台。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相邻壳体之间及壳体与端子座之间通过定位结构定位连接;
[0015]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设于其中一个上的定位凸起和设于另一个上的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与定位槽配合实现定位连接。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匹配的圆形、半圆形或多边形。
[0017]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本技术的静插端子结构经过优化设计,构成导电组件的导电片采用具有接电部和接线部的一体成型结构,简化组装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及电连接可靠性,并在组装静插单元时将导电组件由侧开口装入壳体内,导电片的接电部通过卡位结构定位于插接腔内,并通过在组装静插端子时壳体的限位面上的限位凸台从侧开口向相邻壳体内的导电片进行抵压从而保证导电片快速可靠定位安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及产品质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中的静插端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静插单元的一种正向视图;
[0020]图3为图2所示静插单元的立体结构图;
[0021]图4为本技术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从另一角度观察图4所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中静插单元去掉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中端子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
‑
端子座;2
‑
静插单元;20
‑
平面;21
‑
壳体;22
‑
限位面;27
‑
抵压凸台;23
‑
插接腔;24
‑
接线槽;25
‑
插入口;26
‑
穿线孔;221
‑
限位凸台;28
‑
上卡槽;29
‑
下卡槽;3
‑
导电片;31
‑
接电部;32
‑
接线部;33
‑
上卡钩;34
‑
下卡钩;4
‑
压线弹片;41
‑
定位部;42
‑
弹性压线部;5
‑
定位凸起;6
‑
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静插端子,如图1至图6所示,其包括两个端子座1和设在两个端子座1之间的多个静插单元2;两端子座1和所有静插单元2锁紧成整体;每个静插单元2包括一侧设置侧开口的壳体21和由所述侧开口装入所述壳体21内的导电组件;所有壳体21的侧开口朝向同一方向,各壳体21的与其上侧开口相背的一侧面及末端的端子座1内侧面为限位面22,各限位面22将与其相向的侧开口封闭;各壳体21内设有插接腔23和接线槽24,所述插接腔23上端设有供动插端子插入的插入口25,所述壳体21侧端设有供导线伸入的穿线孔26;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两个导电片3,各导电片3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上具有定位于所述插接腔23内的接电部31和定位于所述接线槽24内的接线部32;两导电片3的接电部31分别处于所述插接腔23内两相对侧且沿所述插接腔23高度方向设置,所述插接腔23与所述接电部31
之间设有卡位结构,在所述限位面22上设有用于抵压限位所述导电片3的限位凸台221。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构成导电组件的导电片采用具有接电部和接线部的一体成型结构,简化组装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及电连接可靠性,并在组装静插单元2时将导电组件由侧开口装入壳体21内,导电片3的接电部31通过卡位结构定位于插接腔23内,并通过在组装静插端子时壳体21的限位面22上的限位凸台221从侧开口向相邻壳体21内的导电片3进行抵压从而保证导电片3快速可靠定位安装,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及产品质量,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0028]进一步的,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分别成型于所述插接腔23顶部和中部处的上卡槽28和下卡槽29、以及至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插端子,包括两个端子座(1)和设于两个端子座(1)之间的多个静插单元(2);两端子座(1)和所有静插单元(2)锁紧成整体;每个静插单元(2)包括一侧设置侧开口的壳体(21)和由所述侧开口装入所述壳体(21)内的导电组件;所有壳体(21)的侧开口朝向同一方向,各壳体(21)的与其上侧开口相背的一侧面及末端的端子座(1)内侧面为限位面(22),各限位面(22)将与其相向的侧开口封闭;其特征在于,各壳体(21)内设有插接腔(23)和接线槽(24),所述插接腔(23)上端设有供动插端子插入的插入口(25),所述壳体(21)侧端设有供导线伸入的穿线孔(26);所述导电组件包括两个导电片(3),各导电片(3)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上具有定位于所述插接腔(23)内的接电部(31)和定位于所述接线槽(24)内的接线部(32);两导电片(3)的接电部(31)分别处于所述插接腔(23)内两相对侧且沿所述插接腔(23)高度方向设置,所述插接腔(23)与所述接电部(31)之间设有卡位结构,在所述限位面(22)上设有用于抵压限位所述导电片(3)的限位凸台(2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插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至少分别成型于所述插接腔(23)顶部和中部处的上卡槽(28)和下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培奖,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市万宝龙辅助开关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