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涉及增效剂生产技术领域,包括混合装置,所述混合装置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通过螺丝钉安装有盖子,所述外壳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外壳的底部靠近四个拐角处均固定安装有圆柱,四个所述圆柱的外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当使用时,先将需要搅拌的物料放入混合装置,之后在绞龙叶片的转动作用下物料往上方运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物料在搅拌完成之后无法被直接输送到高处需要人力来进行二次输送耗时耗力效率降低的问题,其中绞龙叶片的外表面和外壳的内壁处于贴合状态。和外壳的内壁处于贴合状态。和外壳的内壁处于贴合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增效剂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增效剂,一般指本身不具备某种特定活性或活性较低,但在与具备此种活性的物质混用时,能大幅度提高活性物质的性能的一类物质,常见的增效剂有农药增效剂、肥料增效剂、混凝土增效剂、抗菌增效剂、脱硫增效剂等,增效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搅拌输送装置,搅拌输送装置包括两部分,搅拌装置部分和输送装置部分。
[0003]增效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搅拌完成的物料输送到指定地方,而现有常见的物料在搅拌完成后只能够实现从上往下输送,或者平行输送,但是有很多时候物料完成搅拌后需要被输送到高处,现有的输送装置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这就需要人力来进行二次输送,导致耗时耗力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物料在搅拌完成之后无法被直接输送到高处,需要人力来进行二次输送,导致耗时耗力效率降低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包括混合装置,所述混合装置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外壳,所述外壳的顶部通过螺丝钉安装有盖子,所述外壳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外壳的底部靠近四个拐角处均固定安装有圆柱,四个所述圆柱的外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板,所述托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绞龙轴,所述绞龙轴的外表面安装有绞龙叶片,所述绞龙轴的一端滑动贯穿至外壳的内部。
[0006]优选的,所述混合装置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电机。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滑动贯穿至混合装置的内部,所述混合装置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多个第一弹簧。
[0008]优选的,所述混合装置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盘。
[0009]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分别与底盘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底盘的底部靠近四个拐角处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柱。
[0010]优选的,所述底盘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有圆孔,且圆孔的内壁与输送管的外表面滑动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2]1、本技术中,当使用时,先将需要搅拌的物料放入混合装置,之后在绞龙叶片
的转动作用下物料往上方运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物料在搅拌完成之后无法被直接输送到高处需要人力来进行二次输送耗时耗力效率降低的问题,其中绞龙叶片的外表面和外壳的内壁处于贴合状态,需要清洗时只需打开盖子,将绞龙轴和绞龙叶片取下即可,输送管是一个倾斜管,连通着混合装置的一端较高,连通着外壳的一端较低,内部光滑,可使物料在搅拌完成后自动下滑至外壳内部。
[0013]2、本技术中,通过在混合装置的底部和靠近底部的外表面固定了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有减震作用,避免了物料搅拌时该装置对其它机器的运作产生影响,托板可以防止第一电机发生下沉,支架的形状如图1所示,是可以通过拧下螺栓拆除的,支撑柱和圆柱同样是减小该装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该装置运作时产生的振动对其它机器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展开俯视立体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展开侧视立体图。
[0017]图例说明:1、混合装置;2、第二电机;3、支架;4、第一弹簧;5、底盘;6、支撑柱;7、盖子;8、出料管;9、外壳;10、输送管;11、圆柱;12、第一电机;13、托板;14、绞龙叶片;15、绞龙轴;16、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1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0]实施例1,如图1
‑
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包括混合装置1,混合装置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输送管10,输送管10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外壳9,外壳9的顶部通过螺丝钉安装有盖子7,外壳9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出料管8,外壳9的底部靠近四个拐角处均固定安装有圆柱11,四个圆柱11的外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板13,托板1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电机12,第一电机12的输出端安装有绞龙轴15,绞龙轴15的外表面安装有绞龙叶片14,绞龙轴15的一端滑动贯穿至外壳9的内部。
[0021]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当使用时,先将需要搅拌的物料放入混合装置1,启动第二电机2开始对物料进行搅拌,搅拌完成之后的物料由输送管10转移至外壳9内,此时启动第一电机12带动绞龙轴15进行转动,物料从绞龙叶片14的一侧进入,在绞龙叶片14的转动作用下物料往上方运输,运输到最上方后从出料管8输送到其他设备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物料在搅拌完成之后无法被直接输送到高处需要人力来进行二次输送耗时耗力
效率降低的问题,其中绞龙叶片14的外表面和外壳9的内壁处于贴合状态,需要清洗时只需打开盖子7,将绞龙轴15和绞龙叶片14取下即可,输送管10是一个倾斜管,连通着混合装置1的一端较高,连通着外壳9的一端较低,内部光滑,可使物料在搅拌完成后自动下滑至外壳9内部,并且输送管10的外表面和圆孔的内壁不贴合。
[0022]实施例2,如图1
‑
3所示,混合装置1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支架3,支架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电机2,第二电机2的输出端滑动贯穿至混合装置1的内部,混合装置1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多个第一弹簧4,混合装置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16,第二弹簧1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盘5,多个第一弹簧4的一端分别与底盘5的内壁固定连接,底盘5的底部靠近四个拐角处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柱6,底盘5的一侧外表面开设有圆孔,且圆孔的内壁与输送管10的外表面滑动连接。
[0023]其整个实施例2达到的效果为,混合装置1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而通过在混合装置1的底部和靠近底部的外表面固定了第一弹簧4和第二弹簧16,进而使得混合装置1工作时的振动减弱,避免了物料搅拌时该装置对其它机器的运作产生影响,托板13可以防止第一电机12发生下沉,支架3的形状如图1所示,是可以通过拧下螺栓拆除的,支撑柱6和圆柱11同样是减小该装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该装置运作时产生的振动对其它机器的影响。
[0024]工作原理:当使用时,先将需要搅拌的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包括混合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装置(1)的一侧外表面固定连通有输送管(10),所述输送管(10)的一端固定连通有外壳(9),所述外壳(9)的顶部通过螺丝钉安装有盖子(7),所述外壳(9)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出料管(8),所述外壳(9)的底部靠近四个拐角处均固定安装有圆柱(11),四个所述圆柱(11)的外表面之间固定连接有托板(13),所述托板(1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电机(12),所述第一电机(12)的输出端安装有绞龙轴(15),所述绞龙轴(15)的外表面安装有绞龙叶片(14),所述绞龙轴(15)的一端滑动贯穿至外壳(9)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增效剂生产搅拌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装置(1)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支架(3),所述支架(3)的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建鹏,韩凯,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涌泉石油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