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737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包括沿底盘宽度方向设置的控制扳手、联动杆以及气杆驱动件;所述的控制扳手转动连接在底盘上且控制扳手露出在底盘一侧;气杆驱动件转动设置在底盘的中间位置处,气杆驱动件包括水平横置的按压部以及竖向设置的连接部;联动杆的一端铰接在控制扳手上,联动杆的另一端铰接在连接部上;作用于控制扳手转动能够带动联动杆沿底盘的宽度方向移动以驱使气杆驱动件转动,使按压部上下翻转。仅需转动控制扳手即可作用气杆驱动件转动及复位,实现按压部按压气杆的效果;且联动杆横置在底盘内,不占用底盘过多空间,结构精简、美观。美观。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坐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办公椅大部分都是通过设置在底盘下方的气杆实现椅座升降效果;在座椅底盘内设有气杆调节机构,气杆调节机构一般是包括一伸出在底盘外的操作杆以及由操作杆控制的能够直接作用气杆的拨片;需要调节椅座高度时,通过手动控制操作杆即可驱动气杆升降。
[0003]然而随着座椅的设计追求越来越简洁化,上述的操作杆露出在外的气杆控制方式无疑影响座椅的美观性,且底盘内需要较大的空间;而当前座椅的底盘设计的越来越轻薄,厚度小;故而提出了一种由拉线控制气杆升降的控制结构,拉线的一端连接作用气杆阀门的压板,拉线的另一端可以设置在椅座或椅背的一侧,拉动拉线以带动压板转动;从而方便用户操作,且使得结构美观。但是该结构存在的问题在于:底盘内部空间较小,压板趋近水平设置在底盘内;操作时,压板是沿竖直方向向上或向下进行转动的,而拉线往往在水平方向上进行拉动,拉线的拉动方向与压板的转动方向不一致;这就导致拉线拉动效果不是很好,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才能拉动拉线,操作较为吃力;且采用拉线控制还需要考虑如何实现拉线复位,存在设计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果简单、设计巧妙的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通过控制扳手、联动杆以及气杆驱动件三者之间的联动,能够快速实现按压部按压气杆的效果;构件之间力传递效果好,仅需转动控制扳手即可作用气杆驱动件转动及复位;且联动杆横置在底盘内,不占用底盘过多空间,结构精简、美观。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包括沿底盘宽度方向设置的控制扳手、联动杆以及气杆驱动件;所述的控制扳手转动连接在底盘上且控制扳手露出在底盘一侧;气杆驱动件转动设置在底盘的中间位置处,气杆驱动件包括水平横置的按压部以及竖向设置的连接部;联动杆的一端铰接在控制扳手上,联动杆的另一端铰接在连接部上;作用于控制扳手转动能够带动联动杆沿底盘的宽度方向移动以驱使气杆驱动件转动,使按压部上下翻转。
[0007]作为优选,所述的气杆驱动件为“L”型结构,所述按压部为一压板,所述连接部为一连接板,压板与连接板相垂直。气杆驱动件为“L”型,使得拉动连接板,即可控制压板转动,驱动效果更好。
[0008]作为优选,在底盘的其中一侧上设有第一转动座,控制扳手转动连接在该第一转动座上;控制扳手设有由该第一转动座向下伸出的驱动部,所述联动杆与该驱动部铰接。控制扳手转动使得驱动部沿底盘宽度方向进行转动,从而能够直接作用于联动杆移动。
[0009]作为优选,气杆驱动件还包括设置在压板和连接板之间的转动轴,在底盘的中间位置处设有第二转动座,转动轴转动连接在第二转动座内。气杆驱动件能够以第二转动座为支点进行杠杆转动,转动顺畅。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转动座的中间部分镂空用以容置转动轴,且第二转动座的两侧还分别形成有能够与压板或连接板抵接配合的限位块。设有前限位块及后限位块,能够限制气杆驱动件的转动角度,避免气杆驱动件转动幅度过大。
[0011]作为优选,气杆驱动件与底盘之间还设有弹性复位件;在底盘上设有与连接部间隔的抵接块,所述弹性复位件设置在抵接块与连接部之间。连接部运动将挤压弹性复位件,使得转动控制扳手具有良好的阻尼手感;且弹性复位件能够提供使气杆驱动件转动后复位的弹力,是控制扳手能够自动转动复位。
[0012]作为优选,所述的联动杆为长条形的板状结构,且联动杆竖向设置。联动杆竖向设置方便转动连接在控制扳手和连接部的一侧,且不占用底盘过多空间。
[0013]作为优选,底盘的中间位置处具有气杆插孔,所述按压部位于该气杆插孔的正上方。
[0014]作为优选,在底盘上还设有一气杆防爆片,所述按压部贴靠在该气杆防爆片的下方。进一步提高产品安全性。
[00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0016]首先,本技术的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通过在控制扳手于气杆驱动件之间设置联动杆,从而转动控制扳手即可间接控制气杆驱动件转动;能够快速实现压板按压气杆的效果;且联动杆横置在底盘内,不占用底盘过多空间,结构精简、美观。
[0017]进一步说,本技术将符合人手操作习惯的控制扳手的上下扳动,转换为联动杆的水平方向的牵拉,进而又转换为气杆驱动件的转动,使气杆驱动件的按压部上下活动以控制气杆;最终按压部的运动方向与控制扳手一样均为竖直状态,无动力损失,且机械化控制易布置,故障率低。
[0018]其次,联动杆为硬质结构,能够快速的相应控制扳手发生运动,继而转动控制扳手即可驱动气杆驱动件转动或复位;而传统座椅中使用拉线的控制方式,还需要另外设置复位装置。
[0019]再者,在连接杆与底盘之间还设有弹性复位件,使得转动控制扳手时具有良好的阻尼手感,且弹性复位件能够作用于气杆驱动件转动后复位,使得使用更加轻巧省力。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控制组件位于底盘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该控制组件位于底盘内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压板处于初始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中局部A的放大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压板向下翻转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图5中局部B的放大图;
[0026]图7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控制组件的结构简图;
[0027]图8为本技术在实施例中气杆驱动件与第二转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各附图标记为:底盘A;控制扳手1;联动杆2;气杆驱动件3;压板3a;连接板3b;转动轴3c;第一转动座4;驱动部5;第二转动座6;限位块7;弹簧8;抵接块9;气杆防爆片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2]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0033]如图1

8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其包括沿底盘A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控制扳手1、联动杆2以及气杆驱动件3;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底盘宽度方向设置的控制扳手、联动杆以及气杆驱动件;所述的控制扳手转动连接在底盘上且控制扳手露出在底盘一侧;气杆驱动件转动设置在底盘的中间位置处,气杆驱动件包括水平横置的按压部以及竖向设置的连接部;联动杆的一端铰接在控制扳手上,联动杆的另一端铰接在连接部上;作用于控制扳手转动能够带动联动杆沿底盘的宽度方向移动以驱使气杆驱动件转动,使按压部上下翻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杆驱动件为“L”型结构,所述按压部为一压板,所述连接部为一连接板,压板与连接板相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底盘的其中一侧上设有第一转动座,控制扳手转动连接在该第一转动座上;控制扳手设有由该第一转动座向下伸出的驱动部,所述联动杆与该驱动部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用于气杆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气杆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金阮正富
申请(专利权)人: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