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建筑模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7044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碳纤维建筑模板装置,包括面板和补强结构,面板表面具有凸部,补强结构通过连接件与凸部连接固定;补强结构至少为一个,包括周壁以及多个补强肋,补强肋设置于周壁内且与周壁固定连接;周壁设有侧向通孔,补强结构之间在侧向通孔位置通过结合组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灵活可拆卸,可组合成多种尺寸的模板,施工更方便,在反复使用过程中,可支撑混凝土重量,尺寸安定,不会吸水变形,不会与水泥产生反应,可以反复进行钉、钻、黏等作业,并且可以回收再制。并且可以回收再制。并且可以回收再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建筑模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模板
,尤其涉及一种补强结构与面板可拆卸的碳纤维建筑模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土木建筑工艺中,为了形成建筑物结构,会先在主要结构处设置钢筋,然后在钢筋的周围设置模板,模板是用来形成预定灌注混凝土的空间。然后将混凝土灌注于模板所形成的空间,而且使混凝土包覆于钢筋。等到混凝土干固后即形成建筑结构体。
[0003]现有的模板是用木材、铝板或塑料制作。木材因为其质地较软容易钉钻切削,虽然现场施工容易,但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受损,吸水容易变形,而且木材有虫蛀及受潮腐烂的问题,一般使用数次多就必须报废,形成资源浪费。铝板虽然没有木材的容易受损及受潮腐烂的问题,但是铝板会与水泥产生反应而逐步破坏表面。铝板重量较大,强度足够但无法钉钻切削,因此在工地施工前必须先设计完成,再于现场组装,对现场施工者的使用灵活度不如木模板方便。而塑料模板是由塑料与玻璃纤维压制而成,强度不够,使用上容易变形,同时耐用性亦不佳,而且玻璃纤维同样会与水泥反应而破坏表面。
[0004]总结来说,现有模板都有重复耐用性不佳、裁切后不易、现场拆卸装配灵活度不足问题,使得模板工程必须仰赖大量的人工,导致人力与时间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碳纤维建筑模板装置,包括面板和补强结构,面板表面具有凸部,补强结构通过连接件与凸部连接固定;补强结构至少为一个,包括周壁以及多个补强肋,补强肋设置于周壁内且与周壁固定连接;周壁设有侧向通孔,补强结构之间在侧向通孔位置通过结合组件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面板和补强结构由碳纤维和热塑型塑料基材制作而成,所述碳纤维设置在热塑型塑料基材中,所述碳纤维的纤维丝长度为1

100mm。
[0007]进一步的,所述凸部上有螺孔,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所述补强结构对应凸部的位置设置有螺栓槽,所述螺栓槽中部位置设有间隔壁,间隔壁中间有上下通孔,所述螺栓穿过上下通孔,与凸部的螺孔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结合组件包括结合柱和插销,所述结合柱上设有插槽,所述插销呈楔形。
[0009]进一步的,所述面板为矩形结构,所述凸部呈圆柱状或多边形柱状突起。
[0010]进一步的,所述补强肋两端低中间高,补强肋两端高度与周壁齐平,所述补强肋数量为复数个。
[0011]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灵活可拆卸,可组合成多种尺寸的模板,施工更方便。再者,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高化学稳定特性,其在反复多次使用的过程中,可支撑混凝土重量,尺寸安定,不会吸水变形,也不会与水泥产生反应,可
以反复进行钉、钻、黏等作业,并且可以回收再制。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立体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仰视立体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0015]图4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16]图5为图1中A部分的立体分解图。
[0017]图6为两个补强结构通过结合组件连接的立体图。
[0018]图7为结合组件分解后的两个补强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8为本技术包含三个补强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9为本技术包含四个补强结构的立体图。
[0021]图10为本技术包含不同尺寸补强结构的立体图。
[0022]图中:10

面板;11

凸部;111

螺孔;20

补强结构;201

螺栓槽;202

间隔壁;203

上下通孔;21

周壁;211

侧向通孔;22

补强肋;30

连接件;40

结合组件;41

结合柱;411

插槽;42

插销;50

40cm x 40cm的补强结构;60

30cm x 30cm的补强结构;70

20cm x 20cm的补强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参见图1

10。
[0024]参考图1

3,一种碳纤维建筑模板装置包括面板10以及至少一个补强结构20,图6中包含两个补强结构20,图8包括三个两个补强结构20,图9包括四个补强结构20,可根据具体实施增加补强结构20的数量。面板10及补强结构20是由热塑型塑料基材以及设置于热塑型塑料基材的碳纤维所构成。碳纤维的纤维丝的长度是1

100mm。
[0025]参考图2和图3,面板10为矩形结构且在其表面均匀分布9个凸部11。本实施例的凸部11呈圆柱状突起,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凸部11也可以是方柱状或其他多边形柱状突起。凸部11上设置有螺孔111。
[0026]参考图3,补强结构20为一体成型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周壁21以及两个补强肋22,本申请补强肋22数量为复数个,可以根据实际工程应用扩展为四个、六个等。补强肋22设置于周壁21内且连接于周壁21。本实施例的周壁21包括四个侧壁,四个侧壁两两结合而形成封闭的周壁21。本实施例中补强肋22为两个,彼此十字相交。补强肋22的厚度大于周壁21的厚度,且补强肋22中间高两端低,补强肋22两端高度与周壁21高度相同。如图4,补强结构20与面板10通过连接件30连接。
[0027]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件30为螺栓,补强结构20上设置有螺栓槽201,螺栓槽201中间设置有间隔壁202,间隔壁202中间设置有上下通孔203;连接件30通过螺栓槽201、上下通孔203与凸部11的螺孔111连接固定;螺栓槽201与间隔壁202与补强结构20为一体结构。
[0028]如图6和图7,面板10与两个补强结构20组合。此时面板10具有18个凸部11,补强结构20的周壁21设置有侧向通孔211。两个补强结构20在侧向通孔211处通过结合组件40连接固定。结合组件40可插置于侧向通孔211中。结合组件40包括结合柱41以及插销42,结合柱
41具有插槽411,插销42插置于插槽411且抵接于周壁21。插销42的延伸方向与结合柱41的延伸方向垂直,插销42呈楔形。
[0029]本技术还可以将不同尺寸大小的补强结构组合于面板上,如图10,面板上有40cm x 40cm的补强结构50,另外也可依照面板剩余的安装尺寸,将40cm x 40cm的补强结构50裁切成30cm x 30cm的补强结构60或者20cm x 20cm的补强结构70组装于面板上,最后形成碳纤维建筑模板,本技术可随着工程上的需求,更换不同尺寸的补强结构来组装成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建筑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和补强结构,所述面板表面具有凸部,所述补强结构通过连接件与凸部连接固定;所述补强结构至少为一个,包括周壁以及多个补强肋,所述补强肋设置于周壁内且与周壁固定连接;所述周壁设有侧向通孔,所述补强结构之间在侧向通孔位置通过结合组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建筑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上有螺孔,所述连接件为螺栓,所述补强结构对应凸部的位置设置有螺栓槽,所述螺栓槽中部位置设有间隔壁,间隔壁中间有上下通孔,所述螺栓穿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勇涛王智永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亨睿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