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搅拌可冷却的化工反应釜,其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上的搅拌装置,以及设置在搅拌装置上的冷却循环系统;罐体内部形成有腔体;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罐体外部的转动电机、固定连接在转动电机输出端的转轴,以及沿转轴轴向旋转的搅拌部;冷却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转轴上端的冷凝箱和沿转轴轴向延伸到搅拌部的冷却流道,冷却流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搅拌部因自身形成的第一流道,第一流道一端与冷凝箱的第一出口连通,第一流道的另一端与冷凝箱的第一入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在搅拌部上的冷却部对反应釜内腔体内的温度进行换热冷却,提高反应釜的冷却效果,避免反应釜中心温度过高引起的裂痕或爆炸等现象。反应釜中心温度过高引起的裂痕或爆炸等现象。反应釜中心温度过高引起的裂痕或爆炸等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搅拌可冷却的化工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反应
,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搅拌可冷却的化工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和食品等行业,化工反应釜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聚合和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和分解锅和聚合釜等,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和低高速的混配功能,物料在釜内按生产工艺参数进行物理及化学反应,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0003]反应釜在运行搅拌时,容易因反应引起釜内气态物膨胀,压力升高,温度升高等现象,严重的会引起反应釜产生裂纹,甚至爆炸等事故。
[0004]现有的化工反应釜进行混合搅拌时,不能使原料搅拌充分,其反应釜内的搅拌装置大多采用的同一个平面搅动的方式,为了使反应釜内各平面被搅动,大多在搅拌轴的高度位置上设置多个搅拌叶片,由于反应釜体积大,考虑到多个平面设置搅拌叶片会使得设置在搅拌装置高度上的搅拌叶片增多,使得整个反应釜重量加大,给生产和维护带来困难。
[0005]现有技术中的反应釜冷却系统大多为在罐体外壁设置可换热的冷却包覆结构,这种冷却方式无法将降低反应釜中心位置的物料温度,从而导致冷却效率低,能源消耗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高效搅拌可冷却的化工反应釜,以达到高效搅拌和高效冷却的效果。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高效搅拌可冷却的化工反应釜,其包括:
[0009]罐体、搅拌装置,以及冷却循环系统;
[0010]所述罐体内部形成有腔体;
[0011]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罐体外部的转动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电机输出端的转轴,以及沿所述转轴轴向旋转的搅拌部;
[0012]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罐体外部的冷凝箱和沿所述转轴轴向延伸到所述搅拌部的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搅拌部因自身形成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一端与所述冷凝箱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箱的第一入口连通。
[0013]进一步的,所述搅拌部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搅拌套,以及沿所述转轴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搅拌叶片,各所述搅拌叶片包括与所述搅拌套相连的叶片轴,以及相对布置的两个分叶片,各所述分叶片分别与所述叶片轴枢转连接;
[0014]且至少其一所述搅拌叶片与所述搅拌套之间设有驱使两个所述分叶片相对开合
的驱动机构。
[0015]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搅拌套上的驱动部、设在所述驱动部输出端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铰接在所述驱动部输出端的第一连杆、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连杆上的第二连杆、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连杆上的第三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分别与两个所述分叶片铰接相连。
[0016]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腔包括沿所述转轴轴向自形成的第二流道以及垂直设置在第二流道下端且与第二流道连通的若干个第三流道;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出口连接;
[0017]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沿所述叶片轴轴心设置自形成的第四流道以及一端与所述第四流道连通的第五流道;
[0018]所述第五流道为设置在所述分叶片内自形成的呈迂回形设置的流道;
[0019]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四流道连接,并一一对应;
[0020]所述第五流道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入口连通。
[0021]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腔还包括沿所述转轴轴向设置的自形成的第六流道;所述第六流道一端与所述第五流道另一端连通,另一端连接到第一入口。
[0022]进一步的,所述推动装置为电缸。
[0023]进一步的,所述分叶片与所述第二连杆通过万向球头铰接;
[0024]所述分叶片与第三连杆也通过万向球头铰接。
[0025]进一步的,所述罐体上还设置有压力控制阀。
[0026]进一步的,所述罐体包括形成有所述腔体的罐体主体,以及包裹于所述罐体主体外部的外壳体,并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形成有冷却腔。
[0027]进一步的,所述冷凝箱设置有第二出口和第二入口;
[0028]所述冷却腔入口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
[0029]所述冷却腔出口与所述第二入口连通。
[003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31]本技术通过设置在搅拌部上的冷却部对反应釜内腔体内的温度进行换热冷却,换热后的冷却液通过冷凝箱再次冷却后循环使用。提高反应釜的冷却效果,避免反应釜中心温度过高引起的裂痕或爆炸等现象。
[0032]此外,本技术所述的搅拌叶片在搅拌过程中,产生即旋转又上下摆动的动作,反应釜内的原料在形成漩涡转动的同时,搅拌叶片进行摆动,可提高原料混合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搅拌效果。
[0033]另外,冷却液沿从主横管路流向副管路上的弓形管路,冷却液沿弓形管路散布,再流入竖向管路流回回流腔,再经过制冷设备流入冷却腔进行再次循环冷却。冷却液经流转轴再分布到搅拌叶片上,在罐体中心位置与原料充分接触,将罐体中心至罐壁逐渐冷却,提高冷却效率。
[0034]另外,将冷凝箱内的冷却液注入设置在罐体外壁的冷却腔内,并循环回到冷凝箱再冷却,与上述的搅拌部共同作用,起到有效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3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
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高效搅拌可冷却化工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搅拌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冷却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9]附图标记说明:
[0040]1、罐体;2、搅拌装置;3、冷却循环系统;4、压力控制阀;5、进料口;6、冷却腔;
[0041]21、转动电机;22、转轴;23、搅拌部;24、搅拌叶片;31、冷凝箱;
[0042]231、连杆机构;232、搅拌套;233、驱动部;234、连接板;241、叶片轴;242、分叶片;311、第一出口;312、第二出口;313、第二入口;314、第一入口;321、第二流道;322、第三流道;331、第一流道;323、第六流道;
[0043]2311、第一连杆;2312、第二连杆;2313、第三连杆;3311、第四流道;3312、第五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4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搅拌可冷却的化工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搅拌装置(2)和冷却循环系统(3);所述罐体(1)内部形成有腔体;所述搅拌装置(2)包括设置在所述罐体(1)外部的转动电机(21)、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电机(21)输出端的转轴(22),以及沿所述转轴(22)轴向旋转的搅拌部(23);所述冷却循环系统(3)包括设置在所述罐体(1)外部的冷凝箱(31)和沿所述转轴(22)轴向延伸到所述搅拌部(23)上的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包括设置在所述搅拌部(23)因自身形成的第一流道(331),所述第一流道(331)一端与所述冷凝箱(31)的第一出口(311)连通,所述第一流道(331)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凝箱(31)的第一入口(31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搅拌可冷却的化工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部(23)包括套设在所述转轴(22)上的搅拌套(232),以及沿所述转轴(22)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搅拌叶片(24),各所述搅拌叶片(24)包括与所述搅拌套(232)相连的叶片轴(241),以及相对布置的两个分叶片(242),各所述分叶片(242)分别与所述叶片轴(241)枢转连接;且至少其一所述搅拌叶片(24)与所述搅拌套(232)之间设有驱使两个所述分叶片(242)相对开合的驱动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搅拌可冷却的化工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搅拌套(232)上的驱动部(233)、设在所述驱动部(233)输出端的连杆机构(231),所述连杆机构(231)包括铰接在所述驱动部(233)输出端的第一连杆(2311)、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连杆(2311)上的第二连杆(2312)、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连杆(2311)上的第三连杆(2313);第二连杆(2312)和第三连杆(2313)分别与两个所述分叶片(242)铰接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辉,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鸿新源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