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姚凤阁专利>正文

一种林学育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4766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林业培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林学育苗装置,所述培育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培育箱体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培育槽,且在培育槽上设置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培育箱体右侧壁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需要对培育盆进行搬运时,工作人员可以转动第一控制开关,通过第一控制开关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伸长,带动承托板向上移动,使得培育盆逐渐向上移动,将培育盆移动到培育箱体的顶部,工作人员再将培育盆搬运出来,每次搬运培育盆时,无需从培育箱体的底部进行搬运,从而不会对培育盆上的林业幼苗造成损伤,林业幼苗的存活率较高。林业幼苗的存活率较高。林业幼苗的存活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林学育苗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林业培育设备
,具体是一种林学育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它是在其他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林业育苗指的是培育幼苗,在苗圃、温床或温室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到土地中进行载中,林业幼苗的培育过程必不可少,目前在林业幼苗的培育过程中,一般是直接将林业幼苗放置在室内育苗盒的土壤中培育。
[0003]现有技术开发的一种林学育苗装置,如CN215421956U的一种林学育苗装置,该技术通过箱体第一侧内壁和第二侧内壁分别对称设置有若干滑槽,相对称的若干滑槽两两之间分别可拆卸的卡接有隔板,隔板可以拆卸和安装,有利于适应不同直径尺寸大小的幼苗培育盆栽,通过箱体底部的凹陷结构,有利于幼苗培育盆栽浇水过多后的排除,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培育盆放置于培育箱体的底部,当需要移栽时,培育盆的搬运较为麻烦,易对培育盆中的林业幼苗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林学育苗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林学育苗装置,包括培育箱体、底座以及盖板,所述培育箱体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培育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盖板,所述培育箱体以及盖板均为透明玻璃构件,所述培育箱体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培育槽,且在培育槽上设置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培育槽上,所述培育箱体右侧壁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与第一控制开关电性连接在一起。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承托板的上方设置有培育盆,所述培育盆的底部螺纹连接有伸缩软管,所述底座底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排水管,所述伸缩软管的末端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阀门。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盖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储液箱以及储水箱,所述储液箱的右侧壁体上以及储水箱的左侧壁体上均设置有出水管,且在出水管上设置有出水阀门,所述培育槽的正上方设置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的顶部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顶部连通到出水管上。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培育槽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弧形夹板,所述弧形夹板的外侧壁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的末端固定连接在培育槽的侧壁上,所述培育箱体的右侧壁体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
关位于第一控制开关的下方,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与第二控制开关电性连接在一起。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盖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盖板下表面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支撑腿,所述培育箱体上相对于支撑腿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支撑腿的底部插入到第二凹槽内,所述培育箱体左右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通风口。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左侧壁体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推把,且在推把顶部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防滑垫,且在防滑垫上紧贴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下方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且在万向轮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底座上。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术在培育箱体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培育槽,在培育槽上设置有承托板,在承托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在培育箱体右侧壁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当需要对培育盆进行搬运时,工作人员可以转动第一控制开关,通过第一控制开关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的伸长,带动承托板向上移动,使得培育盆逐渐向上移动,将培育盆移动到培育箱体的顶部,工作人员再将培育盆搬运出来,每次搬运培育盆时,无需从培育箱体的底部进行搬运,从而不会对培育盆上的林业幼苗造成损伤,林业幼苗的存活率较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一种林学育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一种林学育苗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中A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8]图4为支撑腿与第二凹槽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培育箱体;101、培育槽;102、第二凹槽;103、通风口;2、底座;201、万向轮;202、支撑杆;3、盖板;301、第一凹槽;302、支撑腿;4、承托板;401、第一电动伸缩杆;5、第一控制开关;6、培育盆;601、伸缩软管;7、排水管;701、排水阀门;8、储液箱;9、储水箱;10、出水管;11、出水阀门;12、雾化喷头;13、连通管;14、弧形夹板;15、第二电动伸缩杆;16、第二控制开关;17、推把;18、防滑垫;19、防滑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20]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林学育苗装置,包括培育箱体1、底座2以及盖板3,培育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2,培育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3,培育箱体1以及盖板3均为透明玻璃构件,培育箱体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培育槽101,且在培育槽101上设置有承托板4,承托板4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401,第一电动伸缩杆40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培育槽101上,培育箱体1右侧壁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5,第一电动伸缩杆401与第一控制开关5电性连接在一起,当需要对培育盆6进行搬运时,工作人员可以转动第一控制开关5,通过第一控制开关5控制第一电动伸缩杆401的伸长,带动承托板4向上移动,使得培育盆6逐渐向上移动,将培育盆6移动到培育箱体1的顶部,工作人员再将培育盆6搬运出来,每次搬运培育盆6时,无需从培育箱体1的底部进行搬运,从而不会对培育盆6上的林业幼苗造成损伤,林业幼苗的存活率较高。
[0021]在图1、图2和图3中,承托板4的上方设置有培育盆6,培育盆6的底部螺纹连接有伸缩软管601,当需要搬运培育盆6时,将伸缩软管601从培育盆6上取下,底座2底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排水管7,伸缩软管601的末端与排水管7相连通,排水管7上设置有排水阀门701,林业幼苗未吸收掉的营养液或者清水通过伸缩软管601流入到排水管7上,并通过排水管7排出,避免因过多的营养液或者清水堆积在培育盆6内,造成林业幼苗的根部发生腐烂,从而影响到林业幼苗的存活。
[0022]在图1和图2中,盖板3顶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储液箱8以及储水箱9,储液箱8的右侧壁体上以及储水箱9的左侧壁体上均设置有出水管10,且在出水管10上设置有出水阀门11,培育槽101的正上方设置有雾化喷头12,雾化喷头12的顶部设置有连通管13,连通管13的顶部连通到出水管10上,在对林业幼苗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林业幼苗培育的进程,定期补充营养液或者清水,以确保林业幼苗的茁壮长成,在对林业幼苗补充营养液或者清水的过程中,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林学育苗装置,包括培育箱体(1)、底座(2)以及盖板(3),所述培育箱体(1)的底部设置有底座(2),所述培育箱体(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3),所述培育箱体(1)以及盖板(3)均为透明玻璃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箱体(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培育槽(101),且在培育槽(101)上设置有承托板(4),所述承托板(4)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电动伸缩杆(401),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401)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培育槽(101)上,所述培育箱体(1)右侧壁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学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4)的上方设置有培育盆(6),所述培育盆(6)的底部螺纹连接有伸缩软管(601),所述底座(2)底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排水管(7),所述排水管(7)上设置有排水阀门(7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学育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3)顶部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储液箱(8)以及储水箱(9),所述储液箱(8)的右侧壁体上以及储水箱(9)的左侧壁体上均设置有出水管(10),且在出水管(10)上设置有出水阀门(11),所述培育槽(101)的正上方设置有雾化喷头(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凤阁
申请(专利权)人:姚凤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