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的基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3234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4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的基坑,包括外壳,外壳外壁开设有若干出水孔,外壳内设有升降板,外壳内设有聚水环,聚水环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外壳上方设有开盖,外壳上方设有第一转轴,开盖通过第一转轴与外壳铰接,开盖上方设有上盖,开盖上方设有第二转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的外壳、出水孔和聚水环,在使用时,雨水在流动时被聚水环拦截,汇聚在聚水环内,随后通过出水孔排出,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的开盖、第一转轴、上盖、第二转轴和把手,在使用时,先通过第二转轴和把手将上盖打开,随后通过第一转轴调整开盖的开合程度,从而使基坑的开口大小可随意调整,便于使用。便于使用。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的基坑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
,具体为一种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的基坑。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等。然而现有的基坑是露天的容易被雨水渗透,同时现有的基坑不能随意调整基坑的深度,同时现有的基坑的开口大小也不能调整,较为不便。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的基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的基坑。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的基坑,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外壁开设有若干出水孔,所述外壳内设有升降板,所述外壳内设有聚水环,所述聚水环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上方设有开盖,所述外壳上方设有第一转轴,所述开盖通过第一转轴与外壳铰接,所述开盖上方设有上盖,开盖上方设有第二转轴,所述上盖通过第二转轴与开盖铰接,所述外壳侧壁设有电机底座,所述电机底座与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底座上方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机、位于电机前侧的连杆、位于连杆前侧的第一锥形齿轮,位于第一锥形齿轮下方的第二锥形齿轮和位于第二锥形齿轮上方的丝杆,所述电机与电机底座顶端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杆一端穿透外壳并与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所述连杆另一端与第一锥形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相互啮合,所述丝杆与第二锥形齿轮同轴连接,且所述丝杆一端穿透第二锥形齿轮并与外壳底端内壁转动连接,所述丝杆另一端穿透升降板并与升降板螺纹连接。
[000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出水孔环绕外壳,且所述出水孔开设于外壳侧壁靠上方。
[000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聚水环整体形状呈圆台型,且所述聚水环的底端外壁与出水孔底端相切。
[000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开盖有四个,且四个所述开盖的整体形状为圆台型。
[000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盖上方设有把手,且所述把手位于上盖顶端外壁左侧。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升降板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所述升降板与外壳内壁滑动连接。
[0011]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盖底端外壁半径与开盖的顶端半径相同。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设有的外壳、出水孔和聚水环,在使用时,雨水在流动时被聚水环拦截,汇聚在聚水环内,随后通过出水孔排出,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
[0014]2、本技术通过设有的开盖、第一转轴、上盖、第二转轴和把手,在使用时,先通过第二转轴和把手将上盖打开,随后通过第一转轴调整开盖的开合程度,从而使基坑的开口大小可随意调整,便于使用。
[0015]3、本技术通过设有的升降装置、电机底座、电机、连杆、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和丝杆,在使用时,接通电源,随后电机运作,由于连杆一端穿透外壳并与电机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所以带动连杆旋转,由于连杆另一端与第一锥形齿轮同轴连接,于是带动第一锥形齿轮旋转,随后由于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相互啮合,所以带动第二锥形齿轮旋转,之后由于丝杆与第二锥形齿轮同轴连接,所以带动丝杆旋转,最后由于丝杆另一端穿透升降板并与升降板螺纹连接,所以带动升降板实现升降,从而控制基坑的深度,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外壳1、出水孔10、升降板11、聚水环12、开盖2、第一转轴20、上盖3、第二转轴30、把手31、升降装置4、电机底座40、电机41、连杆42、第一锥形齿轮43、第二锥形齿轮44、丝杆45。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3]一种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的基坑,包括外壳1,外壳1外壁开设有若干出水孔10,外壳1内设有升降板11,外壳1内设有聚水环12,聚水环12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外壳1上方设有开盖2,外壳1上方设有第一转轴20,开盖2通过第一转轴20与外壳1铰接,开盖2上方设有上盖3,开盖2上方设有第二转轴30,上盖3通过第二转轴30与开盖2铰接,外壳1侧壁设有电机底座40,电机底座40与外壳1固定连接,电机底座40上方设有升降装置4,升降装置4包括
电机41、位于电机41前侧的连杆42、位于连杆42前侧的第一锥形齿轮43,位于第一锥形齿轮43下方的第二锥形齿轮44和位于第二锥形齿轮44上方的丝杆45,电机41与电机底座40顶端外壁固定连接,连杆42一端穿透外壳1并与电机41的输出端同轴连接,连杆42另一端与第一锥形齿轮43同轴连接,第一锥形齿轮43和第二锥形齿轮44相互啮合,丝杆45与第二锥形齿轮44同轴连接,且丝杆45一端穿透第二锥形齿轮44并与外壳1底端内壁转动连接,丝杆45另一端穿透升降板11并与升降板11螺纹连接。
[0024]需要补充的是,外壳1、升降板11、聚水环12、开盖2、第一转轴20、上盖3、第二转轴30、把手31、电机底座40、连杆42、第一锥形齿轮43、第二锥形齿轮44和丝杆45的材质均为不锈钢。
[0025]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出水孔10环绕外壳1,且出水孔10开设于外壳1侧壁靠上方,保证雨水可以顺利通过出水孔10排出。
[0026]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聚水环12整体形状呈圆台型,且聚水环12的底端外壁与出水孔10底端相切,保证雨水会被聚水环12拦截,从而防止雨水对基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有效避免雨水渗透的基坑,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外壁开设有若干出水孔(10),所述外壳(1)内设有升降板(11),所述外壳(1)内设有聚水环(12),所述聚水环(12)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外壳(1)上方设有开盖(2),所述外壳(1)上方设有第一转轴(20),所述开盖(2)通过第一转轴(20)与外壳(1)铰接,所述开盖(2)上方设有上盖(3),开盖(2)上方设有第二转轴(30),所述上盖(3)通过第二转轴(30)与开盖(2)铰接,所述外壳(1)侧壁设有电机底座(40),所述电机底座(40)与外壳(1)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底座(40)上方设有升降装置(4),所述升降装置(4)包括电机(41)、位于电机(41)前侧的连杆(42)、位于连杆(42)前侧的第一锥形齿轮(43),位于第一锥形齿轮(43)下方的第二锥形齿轮(44)和位于第二锥形齿轮(44)上方的丝杆(45),所述电机(41)与电机底座(40)顶端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杆(42)一端穿透外壳(1)并与电机(41)的输出端同轴连接,所述连杆(42)另一端与第一锥形齿轮(43)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锥形齿轮(43)和第二锥形齿轮(4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捷娴刘冰尹帅
申请(专利权)人: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