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沉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6219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高密度沉淀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包括混合区、反应区、分离区和清水区,所述混合区设置在池体的最右端,所述混合区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反应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分离区、刮泥板和旋转块等结构的配合,通过刮泥斜板,使得刮泥效果更好,而通过在相邻刮泥斜板之间开设有通水口,从而减少了阻力,从而增加了刮泥速度通过弧形块的作用,则使得沉降的絮体集中掉落到分离区底部的旋转块的刮泥板的工作位置,从而避免了出现死角的问题,同时将旋转块的顶部设置成弧块,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死角的存在。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死角的存在。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死角的存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沉淀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水处理
,具体是一种高密度沉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密度沉淀池是由混凝、絮凝、污泥浓缩组成的紧凑型处理系统。以污泥循环回流,污泥的絮凝反应,利用回流污泥和悬浮物的大面积接触絮凝、形成大的絮凝颗粒在浓缩区完成固液分离,斜管加速了沉淀分离,污泥回流提高了COD、悬浮物等的去除率。是集泥水分离与污泥浓缩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沉淀工艺,该工艺经常用于高浓度废水高标准排放。
[0003]而由于,现有的高密度沉淀池基本都是矩形结构,而刮泥结构一般都是呈圆形进行工作,从而导致在刮泥结构无法触及的地方,存在着死角,无法进行清理,从而导致需要工作人员亲自处理,不仅不好进行清理,而且增加了工作量。
[0004]而由于在高密池实际运行中,当进泥水的浓度过高,高密池就会发生污泥上浮现象,使得出水浊度升高,对净水工艺产生冲击,进入高密池的泥水浓度过低,较低的进泥浓度不仅增加了污泥处理系统的流量负荷,还延长了污泥在沉淀区的浓缩时间,未能充分发挥高密池的效能,进入高密池的泥水浓度过高,要及时启动污泥循环泵,调整混凝剂投加量,高浓来水复杂,进的泥水浓度不确定,影响出水。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密度沉淀装置,具有无死角易于清理和节省材料的优点。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密度沉淀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包括混合区、反应区、分离区和清水区,所述混合区设置在池体的最右端,所述混合区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反应区,所述反应区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分离区,所述分离区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清水区,所述分离区底部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两个弧形块,两个所述弧形块的背面与分离区底部的死角相吻合,所述分离区的中部设置有第三搅拌杆,所述第三搅拌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旋转块,所述旋转块的顶部呈弧形凸起,所述旋转块的底部圆周阵列有刮泥板,所述刮泥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刮泥斜板,所述刮泥板的底部开设有通水口。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离区的底部开设有下落口,所述下落口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淤泥斗,所述淤泥斗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输送绞龙,所述输送绞龙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淤泥泵,所述淤泥泵的前侧固定安装有回泥管,所述回泥管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混合区的前侧,所述回泥管和混合区之间设置有电磁阀,而刮取的淤泥等杂物通过下落口掉进淤泥斗里,然后启动淤泥泵,通过输送绞龙将淤泥等杂物取出,而由于污泥回流能加速矾花的生长并增加矾花的密度,以维持均匀絮凝所要求的高污泥浓度,因此将淤泥通过回泥管输送到混合区中,而通过电磁阀控制淤泥回流量,当回流污泥浓度大时说明泥位较高,降低回流量,减缓沉淀区的泥层增高速度。也可据混合区的沉降比来调节回流量,当沉降比大时,应该降低回流量这是因为混合区污泥浓度足够大,能保证絮凝效果,没有必
要再回流以增加浓度,也避免了药剂的浪费和泥层增高的加快。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离区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汲水斜管,所述汲水斜管的右端固定安装有导流折板,所述汲水斜管的上端与清水区相通,分离区中得清水则通过汲水斜管进行吸取,然后排进池体最右端的清水区中,从而避免发生清水回流的情况发生,而通过导流折板的作用,使得分离区的工作不会受到其他区域的影响。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区的右端固定安装有进水口,所述池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放置架,所述混合区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搅拌杆,所述混合区的左端固定安装有上挡板,所述上挡板的底部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反应区的底部相通,通过进水口将污水通过混合区的内部,然后启动第一搅拌杆,使得混合区的内部泛起矾花,同时将絮凝剂倒进混合区里,而絮凝剂在第一搅拌杆的搅拌作用下混合均匀,使得污水中的颗粒形成小的絮体,然后使得絮体通过上挡板下面的缺口流进反应区里。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反应区中部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固定安装有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导流杆,所述导流筒的下方设置有搅拌板,所述搅拌板活动安装在反应区内部的顶部,所述反应区的左端固定安装有下挡板,所述下挡板的顶部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分离区的顶部相通,而当絮体进入反应区中的时候,然后在而反应区中形成较大的絮体,而由于导流筒的作用,使得污水通过反应区的时间变长,从而使得絮体的凝结效果更好,并减少反应区中的死角,而通过导流杆带动搅拌板,使得物体形成循环,而通过两个隔板,使得导流筒固定。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弧形块的中间为圆形,所述圆形与刮泥板的工作范围相吻合,通过两个所述弧形块的中间为圆形,并将其与刮泥板的工作范围相吻合,从而避免了出现死角的问题。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术通过分离区、刮泥板和旋转块等结构的配合,通过启动第三搅拌杆,使得旋转块底部的刮泥板转动,而通过刮泥斜板,使得刮泥效果更好,而通过在相邻刮泥斜板之间开设有通水口,从而减少了阻力,从而增加了刮泥速度通过弧形块的作用,则使得沉降的絮体集中掉落到分离区底部的旋转块的刮泥板的工作位置,从而避免了出现死角的问题,同时将旋转块的顶部设置成弧块,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死角的存在。
[0014]2、本技术通过回泥管、电磁阀和分离区等结构的配合,通过将淤泥通过回泥管输送到混合区中,而通过电磁阀控制淤泥回流量,当回流污泥浓度大时说明泥位较高,降低回流量,减缓泥层增高速度。也可据混合区的沉降比来调节回流量,当沉降比大时,应该降低回流量,这是因为混合区污泥浓度足够大,能保证絮凝效果,没有必要再回流以增加浓度,也避免了药剂的浪费和泥层增高的加快。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左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池体;2、分离区;3、汲水斜管;4、导流折板;5、反应区;6、隔板;7、混合区;8、进水口;9、电磁阀;10、回泥管; 11、放置架;12、导流筒;13、第一搅拌杆;14、上挡板;15、导流杆;16、下挡板;17、弧形块;18、清水区;19、刮泥板;20、淤泥泵;21、输送绞龙;22、淤泥斗;22、淤泥斗;23、搅拌板;24、第二搅拌杆;25、刮泥斜板;26、下落口;27、旋转块;28、通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沉淀装置,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包括混合区(7)、反应区(5)、分离区(2)和清水区(18),所述混合区(7)设置在池体(1)的最右端,所述混合区(7)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反应区(5),所述反应区(5)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分离区(2),所述分离区(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清水区(18),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区(2)底部的两侧固定安装有两个弧形块(17),两个所述弧形块(17)的背面与分离区(2)底部的死角相吻合,所述分离区(2)的中部设置有第三搅拌杆(24),所述第三搅拌杆(2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旋转块(27),所述旋转块(27)的顶部呈弧形凸起,所述旋转块(27)的底部圆周阵列有刮泥板(19),所述刮泥板(19)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刮泥斜板(25),所述刮泥板(19)的底部开设有通水口(2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密度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区(2)的底部开设有下落口(26),所述下落口(26)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淤泥斗(22),所述淤泥斗(2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输送绞龙(21),所述输送绞龙(21)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淤泥泵(20),所述淤泥泵(20)的前侧固定安装有回泥管(10),所述回泥管(10)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混合区(7)的前侧,所述回泥管(10)和混合区(7)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美佳魏强梁建东温振华魏刚温振国吕江孙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国环动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