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编程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61006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可编程机器人,包括组装组件所述组装组件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底部一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板一,两个所述连接板一的相对面安装有两个活动板一,该可编程机器人,通过通过在板体的底部一侧设置的连接板一,在两个连接板一的相对面安装的活动板一,在两个连接板一的一侧安装的有活动杆,在活动杆的两端安装有后轮,在板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板二,连接板二底部设置有支撑板,在板体的底部安装有底座,底座内侧安装有前轮,在板体的顶部对称设有连接板三,在两个连接板三的顶部安装有活动板二,在板体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活动板三,这样组装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小车的模型。就形成了一个小车的模型。就形成了一个小车的模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编程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可编程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编程机器人是一种对机器人进行编程为使机器人完成某种任务而设置的动作顺序描述,机器人运动和作业的指令都是由程序进行控制,常见的编制方法有两种,示教编程方法和离线编程方法,其中示教编程方法包括示教、编辑和轨迹再现,可以通过示教盒示教和导引式示教两种途径实现,由于示教方式实用性强,操作简便,因此大部分机器人都采用这种方式,离线编程方法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成果,借助图形处理工具建立几何模型,通过一些规划算法来获取作业规划轨迹,与示教编程不同,离线编程不与机器人发生关系,在编程过程中机器人可以照常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编程机器人也有了的教学用具。
[0003]现有的教学用具有编程功能的智能小车,都是采用开发板进行设计的,开发板与车身融为一体,体积庞大,线路复杂,在教学场景中上手比较难,而且开发板无法做到快速拆装,结构也比较复杂,不便于学生进行学习以及观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编程机器人,具备便于拆卸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编程智能小车在进行教学时,由于拆卸不便结构复杂,导致不便于学生学习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编程机器人,包括组装组件所述组装组件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底部一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板一,两个所述连接板一的相对面安装有两个活动板一,一侧所述连接板一的一侧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一端贯穿两个所述连接板一,所述活动杆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后轮,所述板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板二,所述连接板二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板体的底部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侧安装有前轮,所述板体的顶部对称设置有连接板三,两个所述连接板三的顶部设置有活动板二,所述板体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活动板三,所述活动板二的底部、所述板体的顶部和两个所述连接板一的相对面均对称设置有多组凸块,所述板体和所述活动板二的顶部均开设有多个通槽。
[0008]优选的,所述板体的底部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两个所述活动板一的相对面设有所述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一端连接有蜗杆,所述活动杆的外侧壁设置有配合所述蜗杆的蜗轮,所述底座的顶部安装有转向舵机,所述支撑板的顶部两侧对称安装有红外循迹模块,所述活动板三的底部安装有超声波舵机,所述活动板二的顶部安装有扩展板,所述板体的顶部一侧对称设置有避障传感器,所述活动板三的一侧对称设置有超声波传感器,所述板体的一侧设置有电池。
[000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活动板二的顶部设置的扩展板,扩展板为U+系列扩展板,扩展板由不同的板块组成,包括程序卡、电机驱动板块、供电板块、扩展接口、传感器接口、蓝牙接口,其中程序卡的型号为U+PROGRAMCARD,相较于传统的装置该程序卡采用插接式安装,拆装方便,扩展性强,程序卡支持Arduino、IDE、Mixly米思齐、Ardublock、Scratch等编程软件进行编程,该装置搭载的传感器均为Hello

STEM开发的专属扩展板以及传感器套件,当组装完成后需要行驶时,板体的尾部安装的有电池,这样可以通过扩展板的编程启动电机,电机型号为HX

130,电机带动蜗杆进行转动,蜗杆带动蜗轮进行转动,这样可以带动后轮进行转动,并带动智能车前进,在前进过程中通过避障传感器、超声波舵机以及舵机进行转向以及避障,舵机型号为SG舵机,在避障传感器上有红外发射管以及红外接收管,通过两者的配合来判断传感器前方是否存在障碍物,然后超声波舵机主要辅助超声波传感器,通过检测前方是否存在障碍物控制车子进行转向或是后退,舵机是步进电机的一种,可精准控制转向角度,红外循迹模块可以控制小车根据设定的轨道前行,当出现压线情况是程序卡会调整方向行驶,知道回归正确的方向,该控制传感器均为现有技术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
[0010]优选的,所述板体的底部设置有辅助组件,所述辅助组件包括框体,所述通槽的一侧设置有所述框体。
[001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通槽的一侧设置的框体,这样可以在进行组装时,通过框体对电线起到一个限位作用,起到一个排线的效果,使得组装完成的小车更具有美观性,不会显得杂乱。
[0012]优选的,所述框体与所述板体和所述活动板二通过螺栓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使框体与板体与活动板二螺栓连接,这样可以使得组装更加的方便,使得操作更加的简单。
[0014]优选的,所述板体和所述活动板二的底部开设有配合所述框体的凹槽。
[0015]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板体和活动板二安装有框体的地方开设的凹槽,这样可以通过将框体的两端插入凹槽内,增加框体的结构稳定性。
[0016]优选的,所述框体的内侧设置有海绵垫。
[0017]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框体的内侧设置的海绵垫,这样可以避免在进行组装时电线会与框体的边缘部分发生摩擦,导致电线的表面受损,影响电线的使用寿命。
[0018]优选的,一侧所述活动板一的顶部安装有挡板。
[0019]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活动板一的顶部安装的挡板,这样可以对电机起到一个限位作用,可以使得电机的结构更加的稳固,避免在一些地面不平整的区域进行模拟时由于电机的机构不稳定,需要重现调整。
[0020]优选的,所述挡板的底部对称设置有卡块,所述活动板一的顶部对称开设有配合所述卡块的卡槽。
[002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挡板的底部对称设置的卡块,在活动板一的顶部开设的卡槽,这样便于将挡板拆卸下来,便于学生进行学习。
[0022](三)有益效果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编程机器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4]该可编程机器人,通过通过在板体的底部一侧设置的连接板一,在两个连接板一
的相对面安装的活动板一,在两个连接板一的一侧安装的有活动杆,在活动杆的两端安装有后轮,在板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板二,连接板二底部设置有支撑板,在板体的底部安装有底座,底座内侧安装有前轮,在板体的顶部对称设有连接板三,在两个连接板三的顶部安装有活动板二,在板体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活动板三,这样组装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小车的模型,该装置的活动板与连接板以及与板体之间的连接均通过螺栓连接,在板体的顶部、活动板二的底部和两个连接板一的相对面设置的多组凸块,这样可以在进行组装时将活动板或是连接板插入到相应的凸块内侧,这样可以对连接板或是活动板进行限位,方便通过螺栓进行对接,同时也增加了智能小车结构的稳定性,在板体顶部和活动板二顶部开设的通槽,可以方便电线通过,该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拆装,在教学场景中上手简单,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以及观察。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顶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编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组装组件(1)所述组装组件(1)包括板体(11),所述板体(11)的底部一侧对称设置有连接板一(12),两个所述连接板一(12)的相对面安装有两个活动板一(121),一侧所述连接板一(12)的一侧设置有活动杆(13),所述活动杆(13)的一端贯穿两个所述连接板一(12),所述活动杆(13)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后轮(131),所述板体(11)的底部一侧设置有连接板二(15),所述连接板二(15)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151),所述板体(11)的底部安装有底座(14),所述底座(14)的内侧安装有前轮(141),所述板体(11)的顶部对称设置有连接板三(16),两个所述连接板三(16)的顶部设置有活动板二(161),所述板体(11)的顶部一侧设置有活动板三(17),所述活动板二(161)的底部、所述板体(11)的顶部和两个所述连接板一(12)的相对面均对称设置有多组凸块(18),所述板体(11)和所述活动板二(161)的顶部均开设有多个通槽(1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编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1)的底部设置有驱动组件(2),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电机(21),两个所述活动板一(121)的相对面设有所述电机(21),所述电机(21)的输出轴一端连接有蜗杆(211),所述活动杆(13)的外侧壁设置有配合所述蜗杆(211)的蜗轮(21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利云
申请(专利权)人:衡阳市慧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