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及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60915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9:14
本申请公开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及使用方法,包括套管、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封堵板和垂直设置在第一封堵板的相对两侧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一安装板,第一封堵板一侧边上有半圆的第一凹槽,第一连接板沿第一凹槽的同心圆方向延伸。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封堵板与垂直设置在第二封堵板的相对两侧的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二封堵板一侧边上设置有半圆的第二凹槽,第二连接板沿第二凹槽的同心圆方向延伸。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可拼接,拼接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围合形成圆形,套管可拆卸的套设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本申请使对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进行封堵时操作更便利,更准确,确保了成型后的质量。确保了成型后的质量。确保了成型后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及使用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预留洞口封堵
,特别涉及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及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机电安装管道穿混凝土楼板处设置套管是国家规范要求,便于做好套管与安装管道之间间隙的防火封堵。安装套管的方式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是前期先预留洞口,后期套管同管道同时安装,避免了前期直接预留套管,由于施工现场条件限制,致使套管预埋定位不准,后期管道无法保证安装顺直的质量问题。
[0003]但此工艺中如何控制套管安装成型质量(尤其使管道居于套管中心)、如何封堵预留洞口、如何控制套管安装成本是安装技术工作者一直探究解决的难题,通常采用特制的木楔来控制套管与管道之间间隙,来实现管道居于套管中心,确保成型质量,采用预留洞口位置支模板浇筑混凝土封堵。但是此法操作繁琐,对施工人员要求高,且不易控制管道与套管间距、支模板耗时长、效率低,不经济便捷。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及使用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的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包括:套管;第一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封堵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安装板分别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封堵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封堵板一侧边上设置有半圆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安装板沿所述第一凹槽边沿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凹槽的同心圆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直径达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直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封堵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安装板分别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封堵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封堵板一侧边上设置有半圆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安装板沿所述第二凹槽边沿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二凹槽的同心圆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直径达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拼接,拼接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围合形成圆形,所述套管可拆卸的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两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所述第一封堵板的直径方向向远离圆心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固定板两端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平行;两所述第一翻边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翻边可拆卸连接。
[0008]可选地,还包括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一翻边和两所述第二翻边上均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分别贯穿两个连接装置拼接后同侧的连接孔并固定。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封堵板为与所述第一凹槽同心的半圆环,所述第二封堵板为与所述第二凹槽同心的半圆环,所述第一封堵板和所述第二封堵板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直径相同,均小于所述第一封堵板的直径。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封堵板两侧均设置有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为与所述第一封堵板直径相同的扇形板。
[0011]可选地,所述延伸板截面为梯形,所述延伸板由所述第一封堵板向外厚度逐渐减小。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封堵板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延伸板相适配的梯形槽。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为弧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延伸板远离所述第一封堵板的边沿;所述第二连接板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直径相同的弧形,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梯形槽的边沿。
[0014]可选地,所述套管的内径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直径相同。
[001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所述的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的使用方法,包括步骤:S1、将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分别由固定管道两侧保证第一封堵板和第二封堵板均贴合楼板的进行拼接,使用连接件将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紧固连接,保证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与固定管道之间没有缝隙;S2、将套管套设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围合的圆环上;S3、向套管与预留洞口之间浇筑细石混凝土,并捣实封堵;S4、待细石混凝土凝固强度满足要求且套管定型后,将连接件解除连接并将第一连接装置与第二连接装置拆除;S5、向套管与固定管道之间填充防火材料。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使对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进行封堵时操作更便利,更节省时间,且对套管的定位更准确,确保了成型后的质量。并且第一连接装置和第二连接装置可多次重复使用,减少使用成本。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18]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的侧视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的第一封堵板和第二封堵板的俯视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的第一封堵板和第二封堵板的仰视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的第一封堵板和第二封堵板的主视图。
[0019]图中:套管1、第一连接装置2、第一封堵板21、第一连接板22、第一凹槽23、第一安装板24、第一翻边25、延伸板26、第二连接装置3、第二封堵板31、第二连接板32、第二凹槽33、第二安装板34、第二翻边35、梯形槽36、连接件4、楼板5、防火材料6、细石混凝土7、固定管道8、预留洞口9。
[0020]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
ꢀ“
上”、“下”、
ꢀ“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
ꢀ“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第一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封堵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安装板分别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封堵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封堵板一侧边上设置有半圆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安装板沿所述第一凹槽边沿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沿所述第一凹槽的同心圆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直径达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直径;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包括第二封堵板、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安装板分别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二封堵板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封堵板一侧边上设置有半圆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安装板沿所述第二凹槽边沿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沿所述第二凹槽的同心圆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直径达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和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可拼接,拼接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围合形成圆形,所述套管可拆卸的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两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所述第一封堵板的直径方向向远离圆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固定板两端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平行;两所述第一翻边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翻边可拆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一翻边和两所述第二翻边上均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分别贯穿两个连接装置拼接后同侧的连接孔并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封堵有固定管道的预留洞口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堵板为与所述第一凹槽同心的半圆环,所述第二封堵板为与所述第二凹槽同心的半圆环,所述第一封堵板和所述第二封堵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兵刘鹏林孙瑛志方蕾国文绪郑兴东陈发胜陈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