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所述中心管两端为实心面,且所述中心管外表面均匀分布设有水孔,所述中心管一端连接有进水盖,所述中心管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盖,所述进水盖上固定贯穿式设有进水管,所述出水盖上固定贯穿式设有出水管,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实心面上均开设有供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相对应的插孔,所述中心管外表面设有多个卷绕层。有益效果:设计的盖体将包裹在中心管外表面的圆柱体的侧边进行包裹,然后配合上防水胶带层进行最终的固定包裹圆柱体的侧边,防止卷绕层侧边漏水,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可以抑制膜表面细菌滋生,提高膜元件的抗细菌污染能力,杀菌层对水中的细菌、病毒及其他有机物进行截杀。机物进行截杀。机物进行截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
[0001]本技术涉及反渗透膜元件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
技术介绍
[0002]反渗透净水机是目前在国内家用净水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的反渗透膜元件大多采用传统的卷制工艺,即将纯水导布,内嵌有浓水格网的反渗透膜袋叠加构成的反渗透膜组缠绕卷制在中心管上。该方法卷制形成的反渗透膜元件侧面一端为原水进水,原水在压力作用下经过膜片净化后,纯水从膜袋内部流经纯水导布汇集到带孔的中心管流出,没过滤的浓水从膜元件的另一个侧面流出。这种反渗透膜元件的进水方向和浓水排出的方向一致,但是膜元件内部流道宽,流程短,导致内部水流速度慢,膜表面容易产生浓差极化现象,水中污染物易在膜表面沉积并污染,降低了膜元件的脱盐率和水通量,且现有的反渗透膜元件膜表面的冲洗效果较差,容易被细菌污染,使用寿命难以保证。
[0003]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所述中心管两端为实心面,且所述中心管外表面均匀分布设有水孔,所述中心管一端连接有进水盖,所述中心管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盖,所述进水盖上固定贯穿式设有进水管,所述出水盖上固定贯穿式设有出水管,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实心面上均开设有供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相对应的插孔,所述中心管外表面设有多个卷绕层,所述卷绕层依次沿所述中心管同向紧密缠绕,形成多层膜袋层构成的圆柱体,所述卷绕层包括纯水导布和位于纯水导布两侧的第一反渗透膜片和第二反渗透膜片,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和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的反面均朝向所述纯水导布,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的正面设置有进水隔网,所述纯水导布、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和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之间分别设有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所述进水盖和所述出水盖内侧壁上均粘贴有防水胶带层,所述第一抗菌层、所述纯水导布和所述第二抗菌层之间设有杀菌层。
[0007]进一步的,所述插孔内壁刻设有内螺纹,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外表面刻设有与所述插孔内壁相匹配的外螺纹。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抗菌层和所述第二抗菌层均为抗菌格网,所述杀菌层材料为纳米银片。
[0009]进一步的,圆柱体的所述卷绕层外表面套设有外壳,所述外壳材质为玻璃纤维,所述进水管设有初过滤网。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反面的两个竖向边均设置有第一防水胶带,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正面的两个横向边均设置有第二防水胶带,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反面的一
个横向边均设置有第三防水胶带,所述第三防水胶带的两端与所述第一防水胶带相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原水通过进水盖上的进水管流进中心管内部,从中心管的水孔分布均匀的流向两个反渗透膜片正面,纯水从膜片的另外一侧流出,沿着膜片向中心管一端面或者两端面方向流出,没有过滤的水经反渗透膜片正面后,从远离中心管的另一侧流出,注意卷绕层数量为多个,最终包裹在中心管外表面构成的圆柱体,然后盖上有进水盖和出水盖,就是将进水盖和出水盖盖在中心管的两端,且另一个目的在于,设计的盖体将包裹在中心管外表面的圆柱体的侧边进行包裹,然后配合上防水胶带层进行最终的固定包裹圆柱体的侧边,防止卷绕层侧边漏水,第一抗菌层和第二抗菌层可以抑制膜表面细菌滋生,提高膜元件的抗细菌污染能力,杀菌层对水中的细菌、病毒及其他有机物进行截杀;
[0013]注意,中心管外表面设有多个卷绕层,本装置中的附图只画出两个卷绕层,实际情况下是多于两个的,在图中并未画出。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的中心管示意图;
[0016]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的进水盖和出水盖示意图;
[0017]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的外壳示意图;
[0018]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的卷绕层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1、中心管;2、水孔;3、进水盖;4、出水盖;5、进水管;6、出水管;7、插孔;8、纯水导布;9、第一反渗透膜片;10、第二反渗透膜片;11、进水隔网;12、第二抗菌层;13、防水胶带层;14、杀菌层;15、外壳;16、初过滤网;17、竖向边;18、第一防水胶带;19、横向边;20、第二防水胶带;21、横向边;22、第三防水胶带;23、进水导布;24、第一抗菌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技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
[0022]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4]实施例一:
[0025]请参阅图1
‑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包括中心管1,
所述中心管1两端为实心面,且所述中心管1外表面均匀分布设有水孔2,所述中心管1一端连接有进水盖3,所述中心管1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盖4,所述进水盖3上固定贯穿式设有进水管5,所述出水盖4上固定贯穿式设有出水管6,所述中心管1的两端实心面上均开设有供所述进水管5和所述出水管6相对应的插孔7,所述中心管1外表面设有多个卷绕层,所述卷绕层依次沿所述中心管1同向紧密缠绕,形成多层膜袋层构成的圆柱体,所述卷绕层包括纯水导布8和位于纯水导布8两侧的第一反渗透膜片9和第二反渗透膜片10,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9和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10的反面均朝向所述纯水导布8,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10的正面设置有进水隔网11,所述纯水导布8、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9和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10之间分别设有第一抗菌层24和第二抗菌层12,所述进水盖3和所述出水盖4内侧壁上均粘贴有防水胶带层13,所述第一抗菌层24、所述纯水导布8和所述第二抗菌层12之间设有杀菌层14。
[0026]实施例二:
[0027]请参阅图1
‑
2,所述插孔7内壁刻设有内螺纹,所述进水管5和所述出水管6外表面刻设有与所述插孔7内壁相匹配的外螺纹。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污染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管(1),所述中心管(1)两端为实心面,且所述中心管(1)外表面均匀分布设有水孔(2),所述中心管(1)一端连接有进水盖(3),所述中心管(1)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盖(4),所述进水盖(3)上固定贯穿式设有进水管(5),所述出水盖(4)上固定贯穿式设有出水管(6),所述中心管(1)的两端实心面上均开设有供所述进水管(5)和所述出水管(6)相对应的插孔(7),所述中心管(1)外表面设有多个卷绕层,所述卷绕层依次沿所述中心管(1)同向紧密缠绕,形成多层膜袋层构成的圆柱体,所述卷绕层包括纯水导布(8)和位于纯水导布(8)两侧的第一反渗透膜片(9)和第二反渗透膜片(10),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9)和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10)的反面均朝向所述纯水导布(8),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10)的正面设置有进水隔网(11),所述纯水导布(8)、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9)和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10)之间分别设有第一抗菌层(24)和第二抗菌层(12),所述进水盖(3)和所述出水盖(4)内侧壁上均粘贴有防水胶带层(13),所述第一抗菌层(24)、所述纯水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垲,岳英,杜德志,
申请(专利权)人:安得膜分离技术工程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