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监控摄像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9347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监控摄像机,包括前盖、后盖、电气模块以及散热模块,所述前盖和后盖盖合形成一壳体,所述电气模块和散热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电气模块包括主芯片模块、图像传感器模块、供电模块以及红外补光灯模块;所述散热模块为至少三个散热组件,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连接所述后盖和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以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后盖导出,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连接所述主芯片模块、供电模块、后盖以及前盖,以将所述主芯片模块和供电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前盖和后盖导出,所述第三散热组件连接所述前盖和所述红外补光灯模块,以将所述红外补光灯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前盖导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内划分区域、独立散热,提高散热效率。提高散热效率。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监控摄像机


[0001]本技术涉及监控摄像机的
,具体涉及一种监控摄像机。

技术介绍

[0002]监控摄像机是安全防护系统中的重要组装部分,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监控摄像机实时或通过回放的方式了解被监控区域的情况。
[0003]监控摄像机在运行时,内部的各器件电子元件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产生的这些热量一旦没能够及时辐射到外部环境中,会严重影响监控摄像机的正常工作并且影响其寿命,甚至可能出现监控摄像机损坏的情形,从而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AI智能、4K等高功耗监控摄像机的问世也给监控摄像机的散热设计带来极大的挑战。
[0004]因此,监控摄像机的散热设计至关重要,现有设计中,通常是在监控摄像机的内部电路板上增加一块能够导热的铝板或压铸铝合金,让该铝板或压铸铝合金与外壳相接触以达到散热的目的,这样的设计简单但也暴露其存在的缺陷,没有充分定位到监控摄像机各发热部件,并识别各发热部件的使用温度范围,容易产生热集中而导致无法满足更高的功耗要求或是散热的过度设计而造成成本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监控摄像机,根据不同的发热源和热敏感源单独独立散热,有效提高散热效率。
[0006]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监控摄像机,包括前盖、后盖、电气模块以及散热模块,所述前盖和后盖盖合形成一壳体,所述电气模块和散热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电气模块包括主芯片模块、图像传感器模块、供电模块以及红外补光灯模块;所述散热模块至少包括第一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以及第三散热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连接所述后盖和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以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后盖导出,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连接所述主芯片模块、供电模块、后盖以及前盖,以将所述主芯片模块和供电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前盖和后盖导出,所述第三散热组件连接所述前盖和所述红外补光灯模块,以将所述红外补光灯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前盖导出。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面、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一散热面设于所述后盖内侧面,所述第一散热部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面和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之间,所述第一散热部包括第一导热片和第一导热介质,所述第一导热片抵接所述第一散热面,所述第一导热介质填充于所述第一导热片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之间,以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热量从所述第一散热面导出。
[0009]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热介质的导热率为5(W/(m
·
K))。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第二散热面、第三散热面以及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二散热面设于所述后盖的内侧面,所述第三散热面设于所述前盖的内侧面,所述第二散
热部包括第二导热片、第二导热介质、第三导热介质以及第四导热介质,所述第二导热片设于所述壳体一内侧壁和主芯片模块之间,所述第二导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二散热面和所述主芯片模块抵接,所述第二导热介质填充于所述第二导热片和所述主芯片模块之间,所述第三导热介质填充于所述第二导热片和第三散热面之间,以将所述主芯片模块的热量从所述第二散热面和第三散热面导出;所述第四导热介质填充于所述供电模块和所述壳体另一内侧壁之间,以将所述供电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壳体侧面导出。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热片设有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以及第三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垂直布设,以使所述第一接触面面朝所述第三散热面,所述第二接触面面朝所述主芯片模块;所述第三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平行布设,所述第三接触面面朝所述第二散热面。
[0012]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热片采用铜材质。
[0013]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热介质和第三导热介质的导热率为 5(W/(m
·
K)),所述第四导热介质的导热率为1.2(W/(m
·
K))。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散热组件包括红外补光灯散热面和第四散热面,所述红外补光灯模块安装于所述红外补光灯散热面上,所述第四散热面设于所述前盖内侧面,所述红外补光灯散热面与所述第四散热面抵接,以将所述红外补光灯模块的热量从第四散热面导出。
[0015]进一步地,还包括镜头,所述镜头设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镜头的顶面和其中三个侧面设有固定架,所述主芯片模块、图像传感器模块以及供电模块固定设于所述固定架上,围绕所述镜头布设,所述后盖和电气模块之间还开设有相互配合的定位组件以对所述电气模块进行支撑固定,所述红外补光灯模块设于所述镜头的入光侧和所述前盖之间。
[0016]进一步地,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顶面,所述主芯片模块和供电模块分别设于所述固定架的左右两侧,通过所述固定架将所述主芯片模块和供电模块分隔。
[0017]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识别不同的发热源和热敏感源,将不同的电路模块进行划分,分别在不同的发热源与监控摄像机的前盖和后盖之间设置散热模块,实现不同模块的独立散热,提高散热效率,有效解决盲目的散热设计导致不均匀的散热或过分的散热设计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浪费的问题。
[0018]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0020]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0021]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隐藏前盖;
[0022]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隐藏前盖和后盖;
[0023]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后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前盖和红外补光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前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第二导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7]标号说明:
[0028]前盖1、后盖2;
[0029]电气模块3、主芯片模块31、图像传感器模块32、供电模块33、红外补光灯模块34;
[0030]散热模块4、第一散热组件41、第一散热面411、第二散热部412、第一导热片4121、第一导热介质4122、第二散热组件42、第二散热面421、第三散热面422、第二散热部423、第二导热片4231、第一接触面42311、第二接触面42312、第三接触面42313、第二导热介质4232、第三导热介质4233、第四导热介质4234、第三散热组件43、红外补光灯散热面431、第四散热面 432;
[0031]镜头5、固定架51。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盖、后盖、电气模块以及散热模块,所述前盖和后盖盖合形成一壳体,所述电气模块和散热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电气模块包括主芯片模块、图像传感器模块、供电模块以及红外补光灯模块;所述散热模块至少包括第一散热组件、第二散热组件以及第三散热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散热组件连接所述后盖和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以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后盖导出,所述第二散热组件连接所述主芯片模块、供电模块、后盖以及前盖,以将所述主芯片模块和供电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前盖和后盖导出,所述第三散热组件连接所述前盖和所述红外补光灯模块,以将所述红外补光灯模块的热量从所述前盖导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面、第一散热部,所述第一散热面设于所述后盖内侧面,所述第一散热部设于所述第一散热面和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之间,所述第一散热部包括第一导热片和第一导热介质,所述第一导热片抵接所述第一散热面,所述第一导热介质填充于所述第一导热片与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之间,以将所述图像传感器模块的热量从所述第一散热面导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介质的导热率为5(W/(m
·
K))。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组件包括第二散热面、第三散热面以及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二散热面设于所述后盖的内侧面,所述第三散热面设于所述前盖的内侧面,所述第二散热部包括第二导热片、第二导热介质、第三导热介质以及第四导热介质,所述第二导热片设于所述壳体一内侧壁和主芯片模块之间,所述第二导热片分别与所述第二散热面和所述主芯片模块抵接,所述第二导热介质填充于所述第二导热片和所述主芯片模块之间,所述第三导热介质填充于所述第二导热片和第三散热面之间,以将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成王跃拼潘武勇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星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