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9170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20 08:49
本申请涉及汽轮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包括下排缸、穿设于下排缸顶端的下汽缸、上排缸、穿设于上排缸底端的上汽缸、设置于上排缸上方的过渡通道,下排缸和下汽缸外壁顶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一连接环,上排缸和上汽缸外壁底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二连接环,上排缸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环,过渡通道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环,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三连接环和第四连接环上均开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贯穿的连接孔,下排缸、上排缸和过渡通道相配合形成排缸缸体,下汽缸和上汽缸相配合形成穿设于排缸缸体内的汽缸缸体。本申请具有便于对汽轮机的壳体进行起吊安装及检维修的效果。轮机的壳体进行起吊安装及检维修的效果。轮机的壳体进行起吊安装及检维修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轮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缸是汽轮机的壳体,作用是形成密闭的空间使蒸汽在其内部完成做功的过程并支承其它静止部件。用于处理普通蒸汽的常规型汽轮机汽缸的材质为碳钢,其结构大多为整体铸造的,有大型也有小型;但在处理特殊蒸汽时,比如酯化蒸汽,碳钢材质的气缸就无法实施,因为酯化蒸汽内包含有腐蚀气体,会腐蚀碳钢的气缸,所以特用于酯化蒸汽的汽轮机气缸可采用不锈钢材质,但不锈钢材质偏软,需要在其内部有大量加强结构,以保证运行过程整个气缸的结构稳定性,但一旦不锈钢材质的气缸结构变复杂之后,运用现有的整体制造工艺,制造成本往往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降低不锈钢材质的气缸的制造成本,以及便于对汽轮机的壳体进行起吊安装及检维修,本申请提供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
[0004]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包括下排缸、穿设于下排缸顶端的下汽缸、上排缸、穿设于所述上排缸底端的上汽缸、设置于上排缸上方的过渡通道,所述下排缸和下汽缸外壁顶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一连接环,所述上排缸和上汽缸外壁底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二连接环,所述上排缸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环,所述过渡通道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第三连接环和第四连接环上均开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贯穿的连接孔,所述下排缸、上排缸和过渡通道相配合形成排缸缸体,所述下汽缸和上汽缸相配合形成穿设于排缸缸体内的汽缸缸体。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排缸缸体分为下排缸、上排缸和过渡通道进行分体设置,将汽缸缸体分为下汽缸和上汽缸进行分体设置,相当于对气缸进行了分体加工,降低了加工难度,因此,可降低不锈钢材质的气缸的制造成本,同时在对排缸缸体和汽缸缸体分别进行起吊安装时可分别进行起吊和安装,极大地减少了对安装通道的要求和对运输工具的要求,在分别将下排缸、上排缸、过渡通道、下汽缸和上汽缸运输至需要安装的位置后,再分别将下汽缸固定在下排缸上,上汽缸固定在上排缸上,将上排缸和下排缸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支撑,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和密封,将上排缸和过渡通道支架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环和第四连接环进行支撑,并通螺栓进行固定和密封,通过过渡管道对排缸缸体和管道之间进行连接,以完成组装。
[0007]优选的,下排缸和上排缸外壁均设有若干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排缸和上排缸外壁设置第一加强筋,以增加排缸缸体整体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0009]优选的,所述下排缸相对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固定连接
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上的顶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底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底端的底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和底板之间的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且所述第二加强筋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远离下排缸的表面。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下排缸两侧设置支撑件,在顶板、底板、支撑板和第二加强筋的配合下,当对排缸安装完成后,将顶板安装于第一连接环底面,将底板安装连接于地面,在支撑板和第二加强筋的配合下,以对排缸缸体进行支撑,增加排缸缸体整体的强度,使汽轮机在运行时更加稳定。
[0011]优选的,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减重槽。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板上开设减重槽,以便于对支撑件进行运输和安装。
[0013]优选的,所述支撑板靠近下排缸的表面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板上设置第三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相配合,增加支撑板的抗弯强度和载荷能力,从而提升支撑架的使用寿命。
[0015]优选的,所述下排缸内壁与所述下汽缸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件,所述上排缸内壁与所述上汽缸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件。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缸缸体和汽缸缸体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进行加固,增加下排缸和下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上排缸和上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17]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排缸内壁与所述下汽缸外壁之间的第一固定杆、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排缸内壁和第一固定杆之间的第一加强杆。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固定杆和第一加强杆之间的配合下,使第一固定杆、第一加强杆和下排缸内壁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从而使下排缸和下汽缸之间更加稳定。
[0019]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排缸内壁与所述上汽缸外壁之间的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排缸内壁和第二固定杆之间的第二加强杆。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固定杆和第二加强杆之间的配合下,使第二固定杆、第二加强杆和上排缸内壁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从而使上排缸和上汽缸之间更加稳定。
[0021]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固定连接于上排缸内壁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汽缸外壁顶部和第一支撑杆之间的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相互交叉呈十字型固定连接于所述上排缸内壁。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配合下,以对上排缸内壁进行支撑,增加上排缸的强度,在第一支撑杆和连接板的配合下,以进一步增加上排缸和上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23]优选的,所述过渡通道内壁固定连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互交叉呈十字型固定连接于所述过渡通道内壁。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配合下,以对过渡通道内壁进行支撑,增加过渡通道的强度。
[002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6]1.将排缸缸体分为下排缸、上排缸和过渡通道进行分体设置,相当于对气缸进行了分体加工,降低了加工难度,因此,可降低不锈钢材质的气缸的制造成本;将汽缸缸体分为下汽缸和上汽缸进行分体设置,还极大地减少了对安装通道的要求和对运输工具的要求,从而便于对排缸缸体和汽缸缸体进行起吊安装及检维修;
[0027]2.通过在下排缸和上排缸外壁设置第一加强筋,以增加排缸缸体整体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0028]3.通过在下排缸两侧设置支撑件,以对排缸缸体进行支撑,增加排缸缸体整体的强度,使汽轮机在运行时更加稳定;
[0029]4.在排缸缸体和汽缸缸体之间分别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进行加固,增加下排缸和下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及上排缸和上汽缸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2]图3是本实施例中下排缸和下汽缸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4是本实施例中上排缸和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排缸(1)、穿设于下排缸(1)顶端的下汽缸(2)、上排缸(3)、穿设于所述上排缸(3)底端的上汽缸(4)、设置于上排缸(3)上方的过渡通道(5),所述下排缸(1)和下汽缸(2)外壁顶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一连接环(9),所述上排缸(3)和上汽缸(4)外壁底部共固定有沿其外壁延伸的第二连接环(10),所述上排缸(3)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环(11),所述过渡通道(5)外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环(12),所述第一连接环(9)、第二连接环(10)、第三连接环(11)和第四连接环(12)上均开设有若干沿竖直方向贯穿的连接孔(13),所述下排缸(1)、上排缸(3)和过渡通道(5)相配合形成排缸缸体(6),所述下汽缸(2)和上汽缸(4)相配合形成穿设于排缸缸体(6)内的汽缸缸体(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排缸(1)和上排缸(3)外壁均设有若干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缸(1)相对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支撑件(28),所述支撑件(28)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9)上的顶板(29)、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29)底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支撑板(30)、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30)底端的底板(31)、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29)和底板(31)之间的若干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32),且所述第二加强筋(32)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板(30)远离下排缸(1)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轮机缸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撑板(30)上开设有若干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静周晓锋张新星饶琨宋勇黄圆圆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大路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