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9057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该结构包括溢洪道、锚拉组件和锚梁,所述锚拉组件与溢洪道的边墙活动连接,且锚拉组件上在靠近溢洪道的一端设有自适应变形组件,所述锚梁与锚拉组件上远离自适应变形组件的一端连接。采用锚拉组件和自适应变形组件对溢洪道主动进行阻滑,当坝体和溢洪道的变形不协调时,通过自适应变形组件自动调节锚拉组件力的大小,避免锚拉组件对溢洪道失去加固作用,以使溢洪道底板与坝体下游坝坡保持贴合,避免它们之间出现脱空现象,大大降低了溢洪道和坝体失稳的风险;锚拉组件与溢洪道的边墙连接,与锚拉组件和溢洪道底板连接的方式相比,方便对锚拉组件进行维修。锚拉组件进行维修。锚拉组件进行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


技术介绍

[0002]堆石坝坝身溢洪道能有效避免岸坡式溢洪道大开挖及可能产生的高边坡处理问题,同时降低工程投资,但如何解决其抗滑问题十分重要。
[0003]公开号为CN208650011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堆石坝坝身溢洪道阻滑结构,包括上泄槽底板、钢筋混凝土锚梁、泄槽横缝和下泄槽底板;所述上泄槽底板和下泄槽底板迎水面对齐设置,上泄槽底板和下泄槽底板通过骑缝钢筋连接,在上泄槽底板和下泄槽底板的一侧设有泄槽边墙,另一侧设有阻滑脚;所述泄槽横缝为折型,泄槽横缝的上段竖直设置在泄槽边墙内,泄槽横缝的下段与上泄槽底板垂直,设置在上泄槽底板和下泄槽底板之间;所述阻滑脚的一边与上泄槽底板连接,另一边与下泄槽底板连接;所述钢筋混凝土锚梁通过锚拉筋与下泄槽底板连接。该堆石坝坝身溢洪道阻滑结构不设置掺气槽,降低坝身溢洪道的施工难度,同时保证堆石填筑的密实度。
[0004]但是,将该阻滑结构通过锚拉筋“悬挂”在堆石坝的下游坝坡上,属于被动加固的范畴,当坝体和泄槽的变形不协调时,会出现泄槽底板和坝体脱空现象,脱空后水流会冲刷下游坝坡,导致锚拉筋失去加固作用,溢洪道和坝体失稳风险极高;此外,锚拉筋与下泄槽底板连接,导致无法维修锚拉筋或锚拉筋维修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
[0006]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7]一种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包括溢洪道、锚拉组件和锚梁,所述锚拉组件与溢洪道的边墙活动连接,且锚拉组件上在靠近溢洪道的一端设有自适应变形组件,所述锚梁与锚拉组件上远离自适应变形组件的一端连接。
[0008]所述溢洪道两侧的边墙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锚梁连接。
[0009]所述溢洪道的边墙上设有钢筋混凝土锚墩,且钢筋混凝土锚墩上设有预留孔洞与锚拉组件滑动连接。
[0010]所述溢洪道包括上泄槽和下泄槽,下泄槽和上泄槽的底板和边墙平齐,且下泄槽的上端与上泄槽的下端抵靠在一起,锚梁的数量为两个,下泄槽的两侧边墙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其中一个锚梁连接,上泄槽两侧边墙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另一个锚梁连接。
[0011]所述下泄槽与上泄槽之间的结构缝呈折线形,结构缝的上段沿竖直方向布置,下段与下泄槽或上泄槽的底板垂直。
[0012]所述锚拉组件的一端与锚梁连接并延伸到锚梁内。
[0013]所述锚拉组件包括钢绞线,钢绞线上设有套管,套管两端的内侧填充有黄油,且套管的两端通过胶布扎紧固定在钢绞线上。
[0014]所述锚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锚梁内并排设有若干夹片,且夹片与锚拉组件固定连接。
[0015]所述自适应变形组件包括弹簧,弹簧套装在锚拉组件上,且锚拉组件上在弹簧的两端均设有镀锌垫板,位于弹簧上远离溢洪道的一端的镀锌垫板上设有夹片。
[0016]所述锚拉组件上远离锚梁的一端还设有锚具。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1、采用锚拉组件和自适应变形组件对溢洪道主动进行阻滑,当坝体和溢洪道的变形不协调时,通过自适应变形组件自动调节锚拉组件力的大小,避免锚拉组件对溢洪道失去加固作用,以使溢洪道底板与坝体下游坝坡保持贴合,为一整体,避免它们之间出现脱空现象,大大降低了溢洪道和坝体失稳的风险;
[0019]2、锚拉组件与溢洪道的边墙连接,与锚拉组件和溢洪道底板连接的方式相比,方便对锚拉组件进行维修。
[0020]3、将溢洪道分为上泄槽和下泄槽两段,并采用自适应变形组件自动调整钢绞线的力,能够提高自适应变形组件对溢洪道的变形调节能力,使溢洪道能够适用于大坝变形、溢洪道泄量、水流速度等相对较大的高堆石坝。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沿A

A的剖视图;
[0023]图3为图2沿B

B的剖视图。
[0024]图中:1

钢筋混凝土锚墩,2

自适应变形组件,3

钢绞线,4

锚梁,5

夹片,6

预留孔洞,7

镀锌垫板,8

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6]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包括溢洪道、锚拉组件和锚梁4,所述锚拉组件与溢洪道的边墙活动连接,且锚拉组件上在靠近溢洪道的一端安装有自适应变形组件2,所述锚梁4与锚拉组件上远离自适应变形组件2的一端连接。在堆石坝和溢洪道运行过程中,当坝体和溢洪道的变形不协调时,通过自适应变形组件2自动调节锚拉组件力的大小,避免锚拉组件对溢洪道失去加固作用,以使溢洪道底板与坝体下游坝坡保持贴合,为一整体,避免它们之间出现脱空现象,大大降低了溢洪道和坝体失稳的风险;此外,锚拉组件与溢洪道的边墙连接,方便对锚拉组件进行维修。
[0027]所述溢洪道两侧的边墙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锚梁4连接。
[0028]所述溢洪道的边墙上设有钢筋混凝土锚墩1,且钢筋混凝土锚墩1上设有预留孔洞6与锚拉组件滑动连接。在使用时,钢筋混凝土锚墩1可以同时与溢洪道一起浇筑,便于施工。
[0029]所述溢洪道包括上泄槽和下泄槽,下泄槽和上泄槽的底板和边墙平齐,且下泄槽
的上端与上泄槽的下端抵靠在一起,锚梁4的数量为两个,下泄槽的两侧边墙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其中一个锚梁4连接,上泄槽两侧边墙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另一个锚梁4连接。上泄槽和下泄槽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相应的锚梁4连接,而每个锚拉组件上在靠近溢洪道的一端都安装有自适应变形组件2,由此可见,将溢洪道分为上泄槽和下泄槽两段,能够提高自适应变形组件2对溢洪道的变形调节能力,使溢洪道能够适用于大坝变形、溢洪道泄量、水流速度等相对较大的高堆石坝。
[0030]所述下泄槽与上泄槽之间的结构缝呈折线形,结构缝的上段沿竖直方向布置,下段与下泄槽或上泄槽的底板垂直。
[0031]所述锚拉组件的一端与锚梁4连接并延伸到锚梁4内。
[0032]所述锚拉组件包括钢绞线3,钢绞线上安装有套管,套管两端的内侧填充有黄油,且套管的两端通过胶布扎紧固定在钢绞线3上。在使用时,对自由段的钢绞线3进行涂防锈漆处理,自由段套管两端100~200mm范围内用黄油充填。
[0033]所述锚梁4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锚梁4内并排安装有若干夹片5,且夹片5与锚拉组件固定连接。通过夹片5提高锚拉组件与锚梁4的连接强度。
[0034]所述自适应变形组件2包括弹簧8,弹簧8套装在锚拉组件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溢洪道、锚拉组件和锚梁(4),所述锚拉组件与溢洪道的边墙活动连接,且锚拉组件上在靠近溢洪道的一端设有自适应变形组件(2),所述锚梁(4)与锚拉组件上远离自适应变形组件(2)的一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洪道两侧的边墙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锚梁(4)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洪道的边墙上设有钢筋混凝土锚墩(1),且钢筋混凝土锚墩(1)上设有预留孔洞(6)与锚拉组件滑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洪道包括上泄槽和下泄槽,下泄槽和上泄槽的底板和边墙平齐,且下泄槽的上端与上泄槽的下端抵靠在一起;锚梁(4)的数量为两个,下泄槽的两侧边墙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其中一个锚梁(4)连接,上泄槽两侧边墙分别通过锚拉组件与另一个锚梁(4)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堆石坝坝身溢洪道主动自适应阻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泄槽与上泄槽之间的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永生赵向涛吴洪亮王小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贵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