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8130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底部支架、主机、穿戴部件以及接电件,底部支架设置有第一接电部,主机可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主机上设置有第二接电部,主机可相对底部支架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切换,主机位于第一姿态时,主机叠设于底部支架上,以使第二接电部与第一接电部接触导通,主机位于第二姿态时,主机相对底部支架形成角度,以使第二接电部与第一接电部分离,穿戴部件连接于底部支架,穿戴部件中设置有电子器件,接电件与电子器件以及第一接电部电连接。该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将部分电子器件外置,减小主机内空间的占用,满足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要求。型化设计要求。型化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穿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智能穿戴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化发展,智能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能够实现的功能逐渐增多,与此同时,智能穿戴设备主机内的元器件也逐渐增多,导致智能穿戴设备的整体体积增大,无法满足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将部分电子器件外置,减小主机内空间的占用,满足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要求。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
[0005]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有第一接电部;
[0006]主机,所述主机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主机上设置有第二接电部,所述主机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切换,所述主机位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主机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上,以使所述第二接电部与所述第一接电部接触导通,所述主机位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主机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形成角度,以使所述第二接电部与所述第一接电部分离;
[0007]穿戴部件,所述穿戴部件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穿戴部件中设置有电子器件;以及
[0008]接电件,所述接电件与所述电子器件以及所述第一接电部电连接。
[000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接电件包括相对的第一接电端和第二接电端,所述第一接电端位于所述穿戴部件中并与所述电子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接电端延伸至所述底部支架以与所述第一接电部电连接。
[00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包括相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一接电部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上表面设置,所述第二接电端设于所述下表面。
[00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下表面开设有开口方向背离于所述上表面的安装槽,所述第二接电端设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第一接电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中与所述第二接电端电连接;
[0012]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以遮盖所述安装槽的开口。
[001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电端的背离所述第一接电部的一面设置有补强板。
[00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穿戴部件设有容置腔以及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槽,所述电子器件设于所述容置腔,所述开槽位于所述穿戴部
件与所述底部支架的连接处,所述接电件自所述开槽延伸至所述容置腔中与所述电子器件电连接,且所述开槽和/或容置腔中设置有密封部件。
[00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开槽为阶梯槽,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槽体、第二槽体以及第三槽体,所述第一槽体朝向所述底部支架开口,所述第一槽体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体的开口宽度,所述第二槽体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第三槽体的开口宽度,所述第三槽体朝向所述容置腔开口,所述第二槽体中设置有所述密封部件。
[00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避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还设有位于所述避空部中的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穿戴部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穿戴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穿戴部上且伸入所述避空部中,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
[0017]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所述开槽,所述穿戴部设有所述容置腔。
[001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还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位于所述避空部背离所述穿戴部的一侧,所述避让槽与所述开槽连通,所述接电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让槽中。
[001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电部位于所述底部支架的与所述主机转动连接的一端。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穿戴设备,通过在主机上设置第二接电部,使得主机转动至叠设于底部支架时,与设置于底部支架上的第一接电部接触导通,而第一接电部通过接电件与电子器件电连接,从而实现了主机与穿戴部件内电子器件的电连接,即,实现电子器件(例如电池、马达)的外置,减少了主机内部空间的占用,进而有利于减小智能穿戴设备的整体体积,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机位于第二姿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机位于第一姿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图2的智能穿戴设备沿A

A的剖面示意图;
[0026]图4是图3的B处放大图;
[0027]图5是图4的C处放大图;
[00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穿戴部件和底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图6的D处放大图;
[0030]图8是图6的穿戴部件沿E

E的剖面示意图;
[0031]图9是图8的F处放大图。
[0032]图标:1、底部支架;2、主机;3、穿戴部件;4、接电件;5、电子器件;6、补强板;7、遮挡件;11、第一接电部;12、上表面;13、下表面;14、安装槽;15、第一连接部;21、第二接电部;31、容置腔;32、开槽;33、密封部件;34、第二连接部;35、穿戴部;41、第一接电端;42、第二接电端;151、第一转动连接部;152、避空部;153、避让槽;321、第一槽体;322、第二槽体;323、第三槽体;341、第二转动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35]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有第一接电部;主机,所述主机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主机上设置有第二接电部,所述主机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切换,所述主机位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主机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上,以使所述第二接电部与所述第一接电部接触导通,所述主机位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主机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形成角度,以使所述第二接电部与所述第一接电部分离;穿戴部件,所述穿戴部件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穿戴部件中设置有电子器件;以及接电件,所述接电件与所述电子器件以及所述第一接电部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电件包括相对的第一接电端和第二接电端,所述第一接电端位于所述穿戴部件中并与所述电子器件电连接,所述第二接电端延伸至所述底部支架以与所述第一接电部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架包括相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一接电部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上表面设置,所述第二接电端设于所述下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表面开设有开口方向背离于所述上表面的安装槽,所述第二接电端设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第一接电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中与所述第二接电端电连接;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遮挡件,所述遮挡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以遮盖所述安装槽的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电端的背离所述第一接电部的一面设置有补强板。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楠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