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后扭梁悬架的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6848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的后扭梁悬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后扭梁悬架的加强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横梁、左纵臂、右纵臂、第一弹簧座和第二弹簧座,所述第一弹簧座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弹簧座设置有第三连接部,还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弹簧座的底部,第一加强件设置有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左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弹簧座的底部,第二加强件设置有第三加强部和第四加强部,第三加强部与右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加强部与横梁的侧壁固定连接。本结构能够加强横梁与左、右纵臂在连接处的强度,保证了后扭梁悬架整体的工作稳定性。保证了后扭梁悬架整体的工作稳定性。保证了后扭梁悬架整体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后扭梁悬架的加强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的后扭梁悬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后扭梁悬架的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是目前常用的汽车后悬挂结构,其通过一根V形或U形断面的扭力梁把左、右两侧的纵臂焊在一起,在纵臂的前端通过橡胶或金属支承与车身作绞式连接,在纵臂的后端与轮毂、减震器和弹簧相连;扭转梁的纵臂可绕硬性连接点上、下摆动,以便通过减震器和减震弹簧吸收震动。当两侧悬架变形不等时,扭力梁发生扭转变形,因该扭力梁有较大的弹性,可起到横向稳定杆的作用,因此扭力梁是扭转梁式半独立悬架的关键部件,其起到传力、受力和平衡两侧纵臂的作用。在现有后扭梁悬架中,横梁与左、右纵臂的连接处强度较低,从而会大大影响后扭梁悬架整体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用于后扭梁悬架的加强结构,本结构能够加强横梁与左、右纵臂在连接处的强度,保证了后扭梁悬架整体的工作稳定性。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用于后扭梁悬架的加强结构,包括横梁、左纵臂、右纵臂、第一弹簧座和第二弹簧座,所述横梁水平设置,横梁的一端与左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横梁的另一端与右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座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在左纵臂的侧壁处,所述第二弹簧座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连接在右纵臂的侧壁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弹簧座的底部,第一加强件设置有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左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横梁的侧壁固定连接;
[0005]所述第二加强件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弹簧座的底部,第二加强件设置有第三加强部和第四加强部,所述第三加强部与右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加强部与横梁的侧壁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簧座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所述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弯板与左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折弯板与横梁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7]所述第二弹簧座设置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包括第三折弯板和第四折弯板,所述第三折弯板和第四折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折弯板与右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折弯板与横梁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三折弯板和第四折弯板一体成型。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均设置有焊接工装定位孔,所述焊接工装定位孔用于与焊接工装的定位销配合。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均设置有凹包部,所述焊接工装定位孔设置在凹包部。
[0011]进一步地,包括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为第一竖板,第一竖板的底部与第一弹簧座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竖板的侧壁与左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
[0012]还包括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为第二竖板,第二竖板的底部与第二弹簧座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竖板的侧壁与右纵臂的侧壁固定连接。
[0013]相较于现有弹簧座与纵臂的单一连接关系,本专利技术在左纵臂处引入第一加强件,且在右纵臂处引入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均设置有相应的连接部,多级连接部的引入一方面保证了结构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连接部可使后扭梁受力更加均匀分散,避免局部力过大从而对后扭梁整体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连接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基于图1结构,将本专利技术进行180
°
翻转后,其俯视示意图;
[0017]图4为将本专利技术装配于后扭梁的整体装配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横梁;2、左纵臂;3、右纵臂;41、第一弹簧座;411、第一连接部;412、第二连接部;413、第五连接部;42、第二弹簧座;421、第三连接部;422、第四连接部;423、第六连接部;51、第一加强件;511、第一加强部;512、第二加强部;52、第二加强件;521、第三加强部;522、第四加强部;6、焊接工装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0021]如图1至图3所示,用于后扭梁悬架的加强结构,包括横梁1、左纵臂2、右纵臂3、第一弹簧座41和第二弹簧座42,所述横梁1水平设置,横梁1的一端与左纵臂2的侧壁固定连接,横梁1的另一端与右纵臂3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座41设置有第一连接部411,所述第一连接部411固定连接在左纵臂2的侧壁处,所述第二弹簧座42设置有第三连接部421,所述第三连接部421固定连接在右纵臂3的侧壁处,还包括第一加强件51和第二加强件52,所述第一加强件51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弹簧座41的底部,第一加强件51设置有第一加强部511和第二加强部512,所述第一加强部511与左纵臂2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512与横梁1的侧壁固定连接;
[0022]所述第二加强件52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弹簧座42的底部,第二加强件52设置有第三加强部521和第四加强部522,所述第三加强部521与右纵臂3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
四加强部522与横梁1的侧壁固定连接。
[0023]相较于现有弹簧座与纵臂的单一连接关系,本专利技术引入多级连接部,多级连接部的引入一方面保证了结构间的连接稳定性,另一方面连接部可使后扭梁受力更加均匀分散,避免局部力过大从而对后扭梁整体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0024]为使后扭梁受力均匀,所述第一加强件51和第二加强件52可关于横梁1的中心对称面呈左、右对称设置。
[0025]为进一步加强弹簧座与横梁1的连接强度,所述第一弹簧座41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12,所述第二连接部412包括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所述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弯板与左纵臂2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折弯板与横梁1的顶部固定连接;
[0026]所述第二弹簧座42设置有第四连接部422,所述第四连接部422包括第三折弯板和第四折弯板,所述第三折弯板和第四折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折弯板与右纵臂3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折弯板与横梁1的顶部固定连接。
[0027]为明确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的连接形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后扭梁悬架的加强结构,包括横梁(1)、左纵臂(2)、右纵臂(3)、第一弹簧座(41)和第二弹簧座(42),所述横梁(1)水平设置,横梁(1)的一端与左纵臂(2)的侧壁固定连接,横梁(1)的另一端与右纵臂(3)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座(41)设置有第一连接部(411),所述第一连接部(411)固定连接在左纵臂(2)的侧壁处,所述第二弹簧座(42)设置有第三连接部(421),所述第三连接部(421)固定连接在右纵臂(3)的侧壁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件(51)和第二加强件(52),所述第一加强件(51)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一弹簧座(41)的底部,第一加强件(51)设置有第一加强部(511)和第二加强部(512),所述第一加强部(511)与左纵臂(2)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512)与横梁(1)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件(52)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第二弹簧座(42)的底部,第二加强件(52)设置有第三加强部(521)和第四加强部(522),所述第三加强部(521)与右纵臂(3)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加强部(522)与横梁(1)的侧壁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后扭梁悬架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座(41)设置有第二连接部(412),所述第二连接部(412)包括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所述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固定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礼向用均陈磊马小芹蒲吕春郭斌斌张桂银邵文浩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建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