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柔性缓冲预防性防水体系和沥青路面结构,所述柔性缓冲预防性防水体系自下而上包括水泥基渗透结晶层、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及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所述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施工方法包括施工准备、按顺序施工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柔性缓冲预防性防水体系和沥青路面结构,最后检测与试验。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使屋面结构长久地更好地发挥行车和围护双功能,减少行车屋面后期维护成本,提升行车屋面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行车道
,尤其涉及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行车屋面的常规施工方法为:在防水钢筋混凝土板上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找平后,铺设防水卷材,用道路沥青混凝土做面层。实际上露天行车屋面一般具备两个重要功能,一是要实现行车功能,另一个是充当屋面的角色。露天行车屋面下方部分一般为弱电机房、配电室等少人聚集的空间,但此类空间往往对对防水等级要求较高,屋面本身除了需承受行驶汽车的重量外,还受到汽车行驶时所产生震动,需要抵抗车辆启动或制动时候在路面结构、防水系统和屋面结构之间产生的剪切力。如果采用常规的屋面防水构造,屋面将会很快受到损坏,导致防水卷材破裂,丧失防水功能,继而影响到屋面下方房间的使用功能。
[0003]现有专利,专利名称为一种人行道改造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专利公开号为CN215329102U,公开了一种人行道改造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包括改造后人行道和改造后机动车道,所述改造后机动车道由下而上分别为石粉渣垫层、C35钢筋混凝土层、透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SBS改性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粘接层和橡胶改性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其中,C35钢筋混凝土层中设有200mm
×
200mm钢筋网片,钢筋的直径为14mm。上述现有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道路地基的承载力,但其道路防水能力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使屋面结构长久地更好地发挥行车和围护双功能,减少行车屋面后期维护成本,提升行车屋面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防水结构层强度高,防水质量好。
[0005]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柔性缓冲预防性防水体系和沥青路面结构,所述柔性缓冲预防性防水体系自下而上包括水泥基渗透结晶层、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及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
[0007]优选地,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厚度≥2mm。
[0008]优选地,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厚度≥3.5mm。
[0009]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0]步骤1,施工准备:材料进场时,按规范规定的标准抽样复验;深化设计图纸,运用CAD深化设计工具对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进行计算机预先排布,对接头位置和长短边位置放置进行预先排布;每层施工完毕后经过检查验收,管子根和阴阳角都做成圆弧;
[0011]步骤2,所述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施工;
[0012]步骤3,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施工:施工前对所述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进行基层处理,施工涂刷时分两次涂刷,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的涂层呈半干状态后立即开始用雾状水喷洒养护;
[0013]步骤4,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施工:施工前设计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附加层,施工时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的涂布保证厚度达到要求;
[0014]步骤5,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施工:施工前设计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的附加层,并对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进行基层处理;施工时先确定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的铺贴顺序和铺贴方向并在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上弹线,然后预铺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再加热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进行滚铺;
[0015]步骤6,所述沥青路面结构施工;
[0016]步骤7,检测与试验。
[0017]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的基层处理为:将所述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基面清除表面浮浆、返碱、灰尘和油污,并修理结构表面的缺陷、裂缝和蜂窝麻面。
[0018]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涂刷时用半硬的尼龙刷来回纵横涂刷均匀;分两次涂刷,当第一遍涂刷的涂层达到初步固化并仍呈潮湿状态时进行第二遍涂刷;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的涂层养护时间不少于3天,每天至少喷洒3次。
[0019]优选地,步骤4中,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的附加层设在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的施工缝、墙面的管根、阴阳角和变形缝;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的附加层总厚度为1.2~2.0mm。
[0020]优选地,步骤4中,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施工前检验并确认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表层的平整度、干燥状况及干净程度是否符合施工要求;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施工时采用滚涂、刷涂或喷涂进行分层涂布,每涂一层变干之后再涂第二层,后一层与前一层互为垂直方向涂布,第一层薄涂用量为0.8~1.2kg/
㎡
,第二层和第三层涂布用量为1.8~2.2kg/
㎡
,最后一层涂布用量为0.8~1.2kg/
㎡
,涂层厚度每2mm用涂料3.8~4.2kg/
㎡
;涂膜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的边缘增涂2~4遍进行封闭,分块施工时,最后一次施工涂布涂料的,涂布的涂料要和前次施工搭接3~5cm,涂料涂布施工时,遇到墙柱部位,防水涂料要在墙柱部位上翻至建筑完成面以上至少25cm。
[0021]优选地,步骤5中,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的附加层为在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的阴阳角、立面内角、外角及施工缝处均施工450~550mm宽的附加层,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的阴阳角做成≥50mm的圆弧或45
°
/135
°
八字角。
[0022]优选地,步骤5中,施工时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按“先底后高”的顺序进行铺贴;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进行滚铺时,用喷灯或喷枪均匀加热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使火焰对准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与所述路桥专
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的夹角,喷灯距离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加热处为0.3~0.5m,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呈熔融状即可向前滚铺,对铺贴的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进行排气压实至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端头剩下25~35cm时,将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端头翻放在隔热板上,再行烤熔,最后将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的端部铺牢压实,在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还未冷却前,用抹子把边封好,然后再把边缘及其它复杂部位封住。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4]1.施工方便快捷,可节约工期。
[0025]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层施工完毕后直接涂抹水泥基渗透结晶层,紧接着可直接涂布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最后铺贴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和沥青路面结构,三层防水结构所需时间间隔短,施工方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柔性缓冲预防性防水体系和沥青路面结构,所述柔性缓冲预防性防水体系自下而上包括水泥基渗透结晶层、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及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厚度≥2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厚度≥3.5mm。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施工准备:材料进场时,按规范规定的标准抽样复验;深化设计图纸,运用CAD深化设计工具对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进行计算机预先排布,对接头位置和长短边位置放置进行预先排布;每层施工完毕后经过检查验收,管子根和阴阳角都做成圆弧;步骤2,所述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施工;步骤3,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施工:施工前对所述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进行基层处理,施工涂刷时分两次涂刷,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的涂层呈半干状态后立即开始用雾状水喷洒养护;步骤4,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施工:施工前设计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附加层,施工时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的涂布保证厚度达到要求;步骤5,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施工:施工前设计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的附加层,并对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进行基层处理;施工时先确定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的铺贴顺序和铺贴方向并在所述路桥专用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层上弹线,然后预铺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再加热所述路桥专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层进行滚铺;步骤6,所述沥青路面结构施工;步骤7,检测与试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的基层处理为:将所述防水钢筋混凝土板结构基面清除表面浮浆、返碱、灰尘和油污,并修理结构表面的缺陷、裂缝和蜂窝麻面。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涂刷时用半硬的尼龙刷来回纵横涂刷均匀;分两次涂刷,当第一遍涂刷的涂层达到初步固化并仍呈潮湿状态时进行第二遍涂刷;所述水泥基渗透结晶层的涂层养护时间不少于3天,每天至少喷洒3次。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行车屋面柔性缓冲防水行车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善毅,黄后玉,陈远,张媛媛,梁冬瑶,苏志鹏,赵凯,戴文广,蓝秀椿,李昀霓,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路建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