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在逆变器外壳朝向电池外壳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的其中一者,并在电池外壳朝向逆变器外壳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的其中另一者,由于限位凸台插入限位凹槽后,限位凹槽的槽壁能通过与限位凸台的侧壁相抵而限制限位凸台水平移动,从而限制逆变器与电池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移动,所以即使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外力影响,也不会导致逆变器或电池组件跌落下来,不仅不会摔坏逆变器或电池组件,还消除了砸伤人的安全隐患。还消除了砸伤人的安全隐患。还消除了砸伤人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离网储能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储能领域,特别是一种光伏离网储能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包括逆变器和电池组件,为了节省光伏离网储能设备的占地面积,会将逆变器堆叠设置于电池组件顶部或底部,当光伏离网设备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外力影响时,位于顶部的逆变器或电池组件很容易跌落下来,轻则摔坏逆变器或电池组件,重则砸伤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离网储能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离网设备受到外力影响时,位于顶部的逆变器或电池组件很容易跌落下来,轻则摔坏逆变器或电池组件,重则砸伤人的问题。
[0004]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包括:逆变器,其包括逆变器外壳;电池组件,其包括电池外壳,所述电池外壳堆叠式设置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顶部或底部;限位组件,其包括限位凹槽和插入所述限位凹槽中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逆变器外壳朝向所述电池外壳的一侧;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另一者设于所述电池外壳朝向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一侧。
[0005]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件至少设有两个,所述电池外壳均设有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电池外壳朝向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一侧,以使所述电池外壳堆叠于所述逆变器外壳;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电池外壳背向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一侧,以使所述电池外壳与另一所述电池组件中的电池外壳堆叠。
[0006]进一步地,从所述光伏离网储能设备的重力方向的投影上看,所述限位凸台的投影面积至少大于所述电池外壳或者所述逆变器外的壳投影面积的二分之一。
[0007]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限位凹槽的厚度均大于1.5cm。
[0008]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底部,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另一者设置于所述电池外壳的顶部。
[000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凹槽的槽壁上设有安装通孔;所述限位凸台的周面上设有与所述安装通孔相对的安装孔;所述逆变器外壳与所述电池外壳通过螺钉顺次插接所述安装通孔与所述安装孔以固定。
[0010]进一步地,所述逆变器外壳的外周面上设有两个扣手槽,且两个所述扣手槽相对设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通孔至少设有两个,所述安装通孔设于所述扣手槽的槽底。
[0012]进一步地,所述逆变器还包括PCBA安装板,所述PCBA安装板装设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内腔中,所述PCBA安装板上开设有适配多个型号的PCBA板的若干螺纹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件还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装设于所述电池外壳的内腔中,且紧贴所述电池外壳的内腔的顶侧壁。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离网储能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通过在逆变器外壳朝向电池外壳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的其中一者,并在电池外壳朝向逆变器外壳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凹槽与限位凸台的其中另一者,由于限位凸台插入限位凹槽后,限位凹槽的槽壁能通过与限位凸台的侧壁相抵而限制限位凸台水平移动,从而限制逆变器与电池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移动,所以即使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受到水平方向上的外力影响,也不会导致逆变器或电池组件跌落下来,不仅不会摔坏逆变器或电池组件,还消除了砸伤人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光伏离网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光伏离网储能设备的爆炸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2中A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件省略部分电池外壳后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省略部分逆变器外壳后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0024]1、光伏离网储能设备;11、逆变器;111、逆变器外壳;1111、扣手槽; 1112、通风孔;112、PCBA安装板;1121、螺纹孔;113、风扇;114、第二加强筋;115、接口;12、电池组件;121、电池外壳;122、第一加强筋;13、限位组件;131、限位凹槽;1311、安装通孔;132、限位凸台;132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离网储能设备1,如图1
‑
图3所示,光伏离网储能设备1包括逆变器11、电池组件12以及限位组件13。逆变器11 包括逆变器外壳111。电池组件12包括电池外壳121,电池外壳121堆叠式设置于逆变器外壳111的顶部或底部。限位组件13包括限位凹槽131和插入限位凹槽131中的限位凸台132。限位凹槽131与限位凸台132的其中一者设于逆变器外壳111朝向电池外壳121的一侧。限位凹槽131与限位凸台132的其中另一者设于电池外壳121朝向逆变器外壳111的一侧。
[0027]通过实施本实施例,在逆变器外壳111朝向电池外壳12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凹槽131与限位凸台132的其中一者,并在电池外壳121朝向逆变器外壳 11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凹槽131与限位凸台132的其中另一者。由于限位凸台 132插入限位凹槽131后,限位凹槽131的槽壁能通过与限位凸台132的侧壁相抵而限制限位凸台132水平移动,从而限制逆变器11与电池组件12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移动。所以即使光伏离网储能设备1受到水平方向上
的外力影响,也不会导致逆变器11或电池组件12跌落下来,不仅不会摔坏逆变器11或电池组件12,还消除了砸伤人的安全隐患。
[0028]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
‑
图3所示,电池组件12至少设有两个,电池外壳121均设有限位凹槽131与限位凸台132。限位凹槽131与限位凸台132的其中一者设于电池外壳121朝向逆变器外壳111的一侧,以使电池外壳121 堆叠于逆变器外壳111。限位凹槽131与限位凸台132的其中另一者设于电池外壳121背向逆变器外壳111的一侧,以使电池外壳121与另一电池组件12 中的电池外壳121堆叠。
[0029]第一方面,本实施例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池组件12,使得光伏离网储能设备1能存储以及提供更多的电能。
[0030]第二方面,本实施例的两个电池组件12一侧具有限位凸台132另一侧具有限位凹槽131。由此,两个电池组件12在堆叠设置时,可以通过限位凸台 132与限位凹槽131的配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器,其包括逆变器外壳;电池组件,其包括电池外壳,所述电池外壳堆叠式设置于所述逆变器外壳的顶部或底部;限位组件,其包括限位凹槽和插入所述限位凹槽中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逆变器外壳朝向所述电池外壳的一侧;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另一者设于所述电池外壳朝向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至少设有两个,所述电池外壳均设有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电池外壳朝向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一侧,以使所述电池外壳堆叠于所述逆变器外壳;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限位凸台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电池外壳背向所述逆变器外壳的一侧,以使所述电池外壳与另一所述电池组件中的电池外壳堆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光伏离网储能设备的重力方向的投影上看,所述限位凸台的投影面积至少大于所述电池外壳或者所述逆变器外的壳投影面积的二分之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离网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限位凹槽的厚度均大于1.5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李珂,吴友单,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硕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