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及变速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4892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7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变速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及变速箱。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包括内衬套、设有第一轴孔的转轴以及具有安装孔的壳体;所述内衬套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内衬套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流道孔、第二流道孔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道孔连通的第三流道孔;所述第二流道孔和所述第三流道孔构成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流道孔和所述第一轴孔构成第二油道。本发明专利技术中,该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在有限的空间下,设置有2条独立的油道,2条独立的油道均可以设置较大的过流面积且能承受较高的油压,解决了油道性能与安装空间小的矛盾。解决了油道性能与安装空间小的矛盾。解决了油道性能与安装空间小的矛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及变速箱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变速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及变速箱。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自动变速箱的换挡结构绝大部分由离合器控制,在带有多个离合器的变速箱中,每个离合器都需要单独的油路来控制离合器的脱开和结合;离合器的结合通常需要较大的油压,离合器的脱开也有时间的要求,这样就需要离合器的油路能够承受较大的油压且需要一定的过流面积,因此,离合器油道中需要布置的孔径较大,对空间的需求大。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离合器都布置在同一根转轴上,且在所述转轴上还要安装齿轮、轴承等构件;由于齿轮和离合器的旋转运动,使得油道只适合布置在转轴的轴心等不旋转或者旋转速度较慢的位置,而这些位置又受旋转的轴承、齿轮等零件的限制,没有太大的安装空间,从而就使得油道的过流面积与安装空间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变速器上各部件安装空间与油道的过流面积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及变速箱。
[0004]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包括内衬套、设有第一轴孔的转轴以及具有安装孔的壳体;所述内衬套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内衬套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流道孔、第二流道孔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道孔连通的第三流道孔;
[0005]所述第二流道孔和所述第三流道孔构成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流道孔和所述第一轴孔构成第二油道。
[0006]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四流道孔,所述转轴上设有与所述第四流道孔连通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轴孔的中心线平行设置;
[0007]所述第四流道孔和所述第二轴孔构成第三油道。
[0008]可选地,所述第四流道孔与所述转轴的中心线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上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被所述内衬套的外壁封堵形成第一过油道;所述第一流道孔通过所述第一过油道连通所述第二轴孔。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连通;所述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轴孔内且用于分隔所述第二轴孔和所述第一轴孔的堵头。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流道孔与所述转轴的中心线呈第二预设角度设置,所述第三流道孔与所述转轴的中心线呈第三预设角度;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上凹陷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被所述内衬套的外壁封堵形成第二过油道;所述第二流道孔通过所述第二过油道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孔。
[0011]可选地,所述转轴上还设有均与所述轴孔连通的第一分支流道孔和至少一个第二
分支流道孔,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分支流道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第二油道通过所述第一分支流道孔将高压油输送至所述第二油路对象;所述第二油道还顺次通过所述第二分支流道孔和所述连通孔将高压油输送至第四油路对象。
[0012]可选地,所述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还包括密封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外壁上的外衬套;所述外衬套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孔的通孔,所述第一油道通过所述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油路对象。
[0013]可选地,所述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还包括密封安装在所述内衬套与所述壳体之间的静态密封圈。
[0014]可选地,所述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还包括密封安装在所述转轴与所述内衬套之间的动态密封圈。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流道孔的中心线、所述第二流道孔的中心线,以及所述第三流道孔的中心线位于同一个平面上或位于一组相互平行的平面上。
[0016]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速箱,包括上述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
[0017]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二流道孔和所述第三流道孔构成第一油道,也即,高压油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油道输送至第一油路对象,第一油路对象的高压油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油道流回;所述第一流道孔和所述第一轴孔构成第二油道,也即,高压油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油道输送至第二油路对象,第二油路对象的高压油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二油道流回。该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在有限的空间下,设置有2条独立的油道(即所述第一油道和所述第二油道),2条独立的油道均可具有较大的过流面积且能承受较高的油压,解决了油道需求的过流面积大以及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安装空间小之间的矛盾;同时,当所述第一油路对象和所述第二油路对象为2个独立的离合器时,通过控制2条独立油道内液压油的油压的大小,至少可以分别控制2个独立的离合器的结合和脱开,实现了汽车多个离合器速比的及时快速更换。另外,该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利于其在汽车上的安装。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壳体的剖视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转轴的剖视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内衬套的剖视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外衬套的剖视图;
[0025]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转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10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壳体的剖视图;
[0029]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的壳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0]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1]1、内衬套;2、转轴;21、第一轴孔;22、第二轴孔;23、第二分支流道孔;3、壳体;31、第一流道孔;32、第二流道孔;33、第三流道孔;34、第四流道孔;35、第一凹槽;36、第二凹槽;37、连通孔;38、安装孔;4、外衬套;41、通孔;5、静态密封圈;6、动态密封圈;7、堵头;101、第一油道;102、第二油道;103、第三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3]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套、设有第一轴孔的转轴以及具有安装孔的壳体;所述内衬套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内衬套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流道孔、第二流道孔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道孔连通的第三流道孔;所述第二流道孔和所述第三流道孔构成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流道孔和所述第一轴孔构成第二油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四流道孔,所述转轴上设有与所述第四流道孔连通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轴孔的中心线平行设置;所述第四流道孔和所述第二轴孔构成第三油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流道孔与所述转轴的中心线呈第一预设角度设置;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上凹陷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被所述内衬套的外壁封堵形成第一过油道;所述第一流道孔通过所述第一过油道连通所述第二轴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连通;所述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二轴孔内且用于分隔所述第二轴孔和所述第一轴孔的堵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集成独立油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孔与所述转轴的中心线呈第二预设角度设置,所述第三流道孔与所述转轴的中心线呈第三预设角度;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上凹陷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川严仲凯杨瑞恒孟祥宇郑峰陈超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