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先导式自密封调节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4320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先导式自密封调节阀,涉及调节阀领域。现有普通套筒调节阀阀体与阀盖多为螺栓连接,在高压工况下,螺栓群各个螺栓的受力无法达到完全均匀一致,部分螺栓可能提前疲劳断裂,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阀体、阀盖、阀座、主阀芯、先导式阀座、先导式阀芯、执行机构、阀杆、套筒、自密封圈、自密封压圈、限位压环和阀盖拉环,阀盖在流体高内压时可轴向向上移动并压缩自密封圈,实现密封效果。避免了传统先导式调节阀的阀盖需要螺栓与阀体上端紧固的结构,避免了在高压工况下螺栓连接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升了安全性,能有效提高阀门使用寿命。能有效提高阀门使用寿命。能有效提高阀门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压先导式自密封调节阀


[0001]本技术涉及调节阀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先导式自密封调节阀。

技术介绍

[0002]调节阀作为工业控制中的关键元件,其工作性能直接决定了工业过程控制的精度及安全。
[0003]现有普通套筒调节阀阀体与阀盖多为螺栓连接,在高压工况下,螺栓群各个螺栓的受力无法达到完全均匀一致,部分螺栓可能提前疲劳断裂,从而造成损失;高强螺栓,由于拉应力的损失,或者施工时就有质量问题,会导致摩擦面错动,改变结构的受力状态,有失稳的危险;螺栓连接必须开孔,减弱了截面的强度,还会造成应力集中,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完善与改进,提供一种高压先导式自密封调节阀,以增强安全性,提高使用寿命为目的。为此,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高压先导式自密封调节阀,包括阀体、阀盖、阀座、主阀芯、先导式阀座、先导式阀芯、执行机构、阀杆和套筒,所述的执行机构通过开合螺母连接驱动阀杆,阀杆下端连接先导式阀芯,所述的先导式阀座设于主阀芯内,主阀芯内设于套筒内,套筒设于阀体内,阀座设于阀体内套筒的下方,先导式阀芯与下方的先导式阀座之间设弹簧,先导式阀芯的上端设有限制其向上移动的压盖法兰,压盖法兰连接固定于主阀芯的上端,阀体和套筒之间设有外环流道,套筒和主阀芯之间设有内环流道,阀体的一侧设有流道入口与外环流道连通,阀体的另一侧设有流道出口与阀体下部的流道腔连通,所述的先导式阀座通过下端流体出口连通流道腔和主阀芯内腔,主阀芯上设有侧流道连通内环流道和主阀芯内腔,套筒上设有侧向流孔以连通外环流道和内环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盖设于阀体的内腔的上端,阀盖外周与阀体的内腔相配,阀盖与阀体之间设有自密封圈、自密封压圈、限位压环和阀盖拉环,所述的自密封圈向下压住阀盖的下部外周锥面,所述的自密封压圈向下压住自密封圈,所述的限位压环向下压住自密封压圈,限位压环的外周部与阀体内腔壁所开的环槽相配,所述的阀盖拉环的外周环位于限位压环上面,所述的阀盖拉环与阀盖连接固定,所述的自密封压圈的内周与阀盖之间设有间隙,阀盖拉环外周与阀体内周滑动配合,阀盖下端外周面与阀体内周滑动配合,阀盖在流体高内压时可轴向向上移动并压缩自密封圈,所述的阀盖拉环的下端面与其下方的阀盖的台阶面设有超过阀盖轴向移动距离的间距。通过把阀盖设于阀体内腔中,并且阀盖与阀体之间为轴向可小幅滑动的结构,在高压工况下利用阀体内阀盖下方的流体压力向上压紧阀盖,通过压缩自密封圈实现阀盖密封效果,避免了传统先导式调节阀的阀盖需要螺栓与阀体上端紧固的结构,避免了在高压工况下螺栓连接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升了安全性,能有效提高阀门使用寿命。
[0006]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套筒上端外周设有法兰式连接部,连接部通过螺栓紧固于阀盖的下端。与传统的套筒通过阀盖压紧固定不同,通过螺栓在上端连接阀盖,套筒的向上随阀盖的移动偏移量完全不影响工作工况。
[0007]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套筒的侧向流孔为周向环绕均布、轴向等间距排列的小孔。通过把传统的大的流道孔改为大量的小孔,当主阀芯向上打开时,套筒上小孔依次被打开,流体经过小孔流过,噪声得到有效控制。
[0008]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阀座外周设有压环台阶,阀座压环压紧于压环台阶上,且阀座压环通过外周螺纹紧固于阀体内。有效实现对阀座的压紧固定。
[0009]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限位压环包括3

5段相互独立的环段。通过把限位压环分成多个环段,可有效避免阀体的结构复杂化,方便限位压环安装。
[0010]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阀体上部对应限位压环的每个环段均设有一个径向通孔,通孔贯穿到环槽。在拆卸限位压环时,可通过螺钉或圆杆侧向向内顶出限位压环,方便拆卸。
[0011]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阀体的上端面设有端环,端环通过螺栓紧固于阀体,执行机构设于支撑罩上面,支撑罩的下端与端环上端内侧的台阶相配,并且在支撑罩下端的内周和外周均焊接连接。实现执行机构与阀体的连接固定。
[0012]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先导式阀座的流体出口包括多个环绕均布的斜向贯穿小口。相比于传统的单个向下的较大出口,多个环绕均布的斜向贯穿小口对于流体流出更加平稳,噪音更低。
[0013]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阀芯与先导式阀座过盈配合,并且在环形配合面的下端环绕焊接。保证牢固固定,实现密封效果。
[0014]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阀盖拉环设有螺纹通孔,连接螺栓直接连接阀盖拉环和阀盖上的螺纹通孔,且在阀盖拉环的上端设置螺母紧固防脱。实现阀盖拉环与阀盖的连接固定。
[0015]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限位压环的内径大于自密封压圈的内径。避免阀盖上移时与限位压环干涉。
[0016]有益效果:通过把阀盖设于阀体内腔中,并且阀盖与阀体之间为轴向可小幅滑动的结构,在高压工况下利用阀体内阀盖下方的流体压力向上压紧阀盖,通过压缩自密封圈实现阀盖密封效果,避免了传统先导式调节阀的阀盖需要螺栓与阀体上端紧固的结构,避免了在高压工况下螺栓连接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升了安全性,能有效提高阀门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径向剖切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图1中B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图1中C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中:1、阀体;2、阀盖;3、阀座;4、主阀芯;5、先导式阀座;6、先导式阀芯;7、执行机构;8、阀杆;9、套筒;10、弹簧;11、压盖法兰;12、自密封圈;13、自密封压圈;14、限位压环;15、阀盖拉环;16、阀座压环;17、端环;18、连接螺栓;19、螺母;101、外环流道;102、流道腔;
103、通孔;401、内环流道;402、主阀芯内腔;501、流体出口;901、连接部;701、支撑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如图1

4所示,一种高压先导式自密封调节阀,包括阀体1、阀盖2、阀座3、主阀芯4、先导式阀座5、先导式阀芯6、执行机构7、阀杆8和套筒9,执行机构7通过开合螺母19连接驱动阀杆8,阀杆8下端连接先导式阀芯6,先导式阀座5设于主阀芯4内,主阀芯4内设于套筒9内,套筒9设于阀体1内,阀座3设于阀体1内套筒9的下方,先导式阀芯6与下方的先导式阀座5之间设弹簧10,先导式阀芯6的上端设有限制其向上移动的压盖法兰11,压盖法兰11连接固定于主阀芯4的上端,阀体1和套筒9之间设有外环流道101,套筒9和主阀芯4之间设有内环流道401,阀体1的一侧设有流道入口与外环流道101连通,阀体1的另一侧设有流道出口与阀体1下部的流道腔102连通,先导式阀座5通过下端流体出口501连通流道腔102和主阀芯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先导式自密封调节阀,包括阀体(1)、阀盖(2)、阀座(3)、主阀芯(4)、先导式阀座(5)、先导式阀芯(6)、执行机构(7)、阀杆(8)和套筒(9),所述的执行机构(7)通过开合螺母(19)连接驱动阀杆(8),阀杆(8)下端连接先导式阀芯(6),所述的先导式阀座(5)设于主阀芯(4)内,主阀芯(4)内设于套筒(9)内,套筒(9)设于阀体(1)内,阀座(3)设于阀体(1)内套筒(9)的下方,先导式阀芯(6)与下方的先导式阀座(5)之间设弹簧(10),先导式阀芯(6)的上端设有限制其向上移动的压盖法兰(11),压盖法兰(11)连接固定于主阀芯(4)的上端,阀体(1)和套筒(9)之间设有外环流道(101),套筒(9)和主阀芯(4)之间设有内环流道(401),阀体(1)的一侧设有流道入口与外环流道(101)连通,阀体(1)的另一侧设有流道出口与阀体(1)下部的流道腔(102)连通,所述的先导式阀座(5)通过下端的流体出口(501)连通流道腔(102)和主阀芯内腔(402),主阀芯(4)上设有侧流道连通内环流道(401)和主阀芯内腔(402),套筒(9)上设有侧向流孔以连通外环流道(101)和内环流道(40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盖(2)设于阀体(1)内腔的上端,阀盖(2)外周与阀体(1)的内腔相配,阀盖(2)与阀体(1)之间设有自密封圈(12)、自密封压圈(13)、限位压环(14)和阀盖拉环(15),所述的自密封圈(12)向下压住阀盖(2)的下部外周锥面,所述的自密封压圈(13)向下压住自密封圈(12),所述的限位压环(14)向下压住自密封压圈(13),限位压环(14)的外周部与阀体(1)内腔壁所开的环槽相配,所述的阀盖拉环(15)的外周环位于限位压环(14)上面,所述的阀盖拉环(15)与阀盖(2)连接固定,所述的自密封压圈(13)的内周与阀盖(2)之间设有间隙,阀盖拉环(15)外周与阀体(1)内周滑动配合,阀盖(2)下端外周面与阀体(1)内周滑动配合,阀盖(2)在流体高内压时可轴向向上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昌慧王利华彭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东辰阀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