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4077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包括基座以及固设于基座上方的试验水箱;试验水箱为顶部开口并由透光材质制成的环形结构,该试验水箱内设有环流区以及与基座内部连通并共同组成的储水区,且试验水箱内设有水体DO和ORP在线监测系统、水体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水体藻类在线监测系统、底泥ORP在线监测系统以及为试验水箱内部水流提供环流动力的水动力控制系统;基座内设有储物区及与试验水箱连通的储水区,该基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检查口,且基座的外部固设有集成电箱。该装置可对多种水生植物进行配比试验,用以综合性对比和评估在不同地区温度、不同光照时间及不同水体环境下,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对水体修复能力。水生植物对水体修复能力。水生植物对水体修复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试验设备
,具体为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挺水植物。水生植物对水体修复主要体现在:复氧能力、水质ORP改善能力、污染物去除能力、抑藻能力、底泥层修复能力、抗冲刷能力。但专家和学者在对各类水生植物水体修复性能展开研究时,或仅对某类型植物展开研究,或仅针对某种水体修复能力,鲜少将各种类水生植物和各项水体修复功能集合进行探究。
[0003]专家学者在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复氧能力探究中存在异议,主要争议之处在于根系充氧是否能够满足水体修复需要,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和实验条件不一致有关;当前尚未有一种装置及检测方法可为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创造统一环境,且未有一种可对多种水体植物搭配构成的水底生态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进行测定的装置及检测方法。
[0004]污水厂尾水常作为水体补充水源,但水生植物研究过程中未针对为污水厂尾水进行探究,与实际情况偏离。
[0005]通过公开专利检索,发现以下对比文件:
[0006]一种新型生物生态水体修复装置(CN204211548U)公开了一种修复效果好的新型生物生态水体修复装置,包括网箱、浮球、曝气管、培养基料、水生植物等,网箱的下端设有三角形固定脚架,网箱的上端设有浮球,网箱的内部设有微生态制剂添加装置,微生态制剂添加装置的后端依次设有微生态制剂生物膜、脱氮菌添加装置、脱氮菌生物膜,网箱的底部设有培养基料,培养基料的上端设有曝气管,水生植物种植在脱氮菌生物膜后端的培养基料上。本技术将单一的生物膜分为添加剂生物膜和脱氮菌生物膜,对水体内的不同的污染物进行针对性的修复,更有效的减小了水体中的污染物的浓度,给水生动植物提供适应生长的水体环境,提高了净化效果。
[0007]经分析,上述公开专利中的水体修复装置与本申请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在功能及结构上具备诸多不同,故不影响本申请的新颖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该装置可对多种水生植物进行配比试验,用以测定在不同地区温度、不同光照时间及不同水体环境下,多种水生植物配比对水体的复氧能力、水质ORP改善能力、污染物去除能力、抑藻能力、底泥层修复能力、抗冲刷能力,是一种集合多方面修复能力测定功能的动态装置,可综合性对比和评估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对水体修复能力。
[0009]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包括基座以及固设于基座上方的试验水箱;试验水箱为顶部开口并由透光材质制成的环形结构,该试验水箱内设有环
流区以及与基座内部连通并共同组成的储水区,且试验水箱内设有水体DO和ORP在线监测系统、水体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水体藻类在线监测系统、底泥ORP在线监测系统以及为试验水箱内部水流提供环流动力的水动力控制系统;基座内设有储物区及与试验水箱连通的储水区,该基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检查口,且基座的外部固设有集成电箱。
[0010]而且,试验水箱内密封固设有分割环流区与储水区的进水隔断及出水隔;出水隔断处的试验水箱内壁上制出有向下凹陷并连通环流区与储水区的出水口;进水隔断上沿试验水箱的轴向方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开口朝向环流区并连接储水区内部水动力控制系统的布水器。
[0011]而且,集成电箱为水体DO和ORP在线监测系统、水体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水体藻类在线监测系统、底泥ORP在线监测系统以及水动力控制系统供电。
[0012]而且,水体DO和ORP在线监测系统包括DO和ORP在线监测控制器及两组设置于环流区内植物种植处的DO探头和ORP探头,其中第一组DO探头和ORP探头设置于水面下不超过5cm处,第二组DO探头和ORP探头设置于环流区底板上铺设的底泥层上方不超过5cm处。
[0013]而且,水体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水体污染物在线监测控制器、NH
4+

N电极,NO3‑

N电极及PO
43


P电极,其中NH
4+

N电极,NO3‑

N电极及PO
43


P电极均设置于储水区内。
[0014]而且,水体藻类在线监测系统包括藻类在线监测控制器及藻类监测探头,其中藻类监测探头设置于储水区。
[0015]而且,底泥ORP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包括底泥ORP在线监测控制器、参比电极以及多个Pt电极,其中Pt电极分别设置于试验水箱环流区底板上的底泥层底部、底泥层顶面以及底泥层内植物根系的末端处,参比电极位于环流区的水体内。
[0016]而且,水动力控制系统包括循环泵及布水器,其中循环泵固设于储水区内,该循环泵的进水端连通储水区,循环泵的排水端通过布水器连通环流区。
[0017]而且,环流区内活动放置有多个承载多种水生植物的固定架,该固定架包括挺水植物生长辅助架及沉水/浮叶植物生长辅助架;挺水植物生长辅助架漂浮于环流区的水体之上,该挺水植物生长辅助架包括:浮床、弹性网及多个透明挡板,其中浮床上绑扎固定弹性网,浮窗的两侧均固设有垂直向下延伸的透明挡板;沉水/浮叶植物生长辅助架下沉放置在环流区底板的底泥层上,该沉水/浮叶植物生长辅助架包括:石环及石环弹性网,其中石环为空心管形结构,石环的底端插入底泥层内,石环的顶端固定绑扎石环弹性网。
[0018]本技术的优点和技术效果是:
[0019]本技术的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可对多种水生植物进行配比试验,用以测定在不同地区温度、不同光照时间及不同水体环境下,多种水生植物配比组合后对水体的净化效果;针对不同类型植物生理特性及在水体常见种植方式,设计了挺水植物固定架和沉水及浮叶植物固定架,解决了同一装置难以满足所有种类水生植物种植需求的问题,并在浮床上设置透明挡板,解决了种植多种水生植物时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对沉水植物的光照干扰。
[0020]本技术的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集合了水体的复氧能力、水质ORP改善能力、污染物去除能力、抑藻能力、底泥层修复能力、抗冲刷能力的测定设备,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评估不同种类水生植物修复优缺点,为工程选择提供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2]图2a为本技术中的试验水箱结构示意图;
[0023]图2b为本技术中的基座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中水动力控制系统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中在线监测系统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中集成电箱内部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中挺水植物生长辅助架示意图;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以及固设于基座上方的试验水箱;所述试验水箱为顶部开口并由透光材质制成的环形结构,该试验水箱内设有环流区以及与基座内部连通并共同组成的储水区,且试验水箱内设有水体DO和ORP在线监测系统、水体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水体藻类在线监测系统、底泥ORP在线监测系统以及为试验水箱内部水流提供环流动力的水动力控制系统;所述基座内设有储物区及与试验水箱连通的储水区,该基座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检查口,且基座的外部固设有集成电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水箱内密封固设有分割环流区与储水区的进水隔断及出水隔断;所述出水隔断处的试验水箱内壁上制出有向下凹陷并连通环流区与储水区的出水口;所述进水隔断上沿试验水箱的轴向方向间隔布设有多个开口朝向环流区并连接储水区内部水动力控制系统的布水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箱为水体DO和ORP在线监测系统、水体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水体藻类在线监测系统、底泥ORP在线监测系统以及水动力控制系统供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DO和ORP在线监测系统包括DO和ORP在线监测控制器及两组设置于环流区内植物种植处的DO探头和ORP探头,其中第一组DO探头和ORP探头设置于水面下不超过5cm处,第二组DO探头和ORP探头设置于环流区底板上铺设的底泥层上方不超过5cm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测定水生植物水体修复能力的多功能动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包括水体污染物在线监测控制器、NH
4+

N电极,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青黄鹏李鹤男张岳田腾飞张玮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