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3671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其包括呈经编结构的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均位于面料本体的表层且二者呈间隔排列;低蓬松度纱线Y1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低蓬松度结构,低蓬松度纱线Y1梳栉穿纱方式为穿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织面料,尤其涉及一种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

技术介绍

[0002]高弹性面料回复性好,通常作为户外运动面料:良好的伸缩性面料不断推动户外活动的便捷,快速、有效的保护肌肉在伸展中的力量消耗,面料的弹力使得服装与运动节奏保持同步。
[0003]现有技术中,目前的弹性面料结构简单,回弹能力不够明显,而且功能单一,在天热穿着时或者运动时,人体产生的汗液不容易挥发,影响身体健康,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0004]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9904152公开了“一种透气型高弹针织面料,包括针织面料主体和第二弹性层,所述针织面料主体的内部中间设置有针织层,且针织层的上侧粘接有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透气层,且第一透气层的上方粘连有聚酯纤维层,所述第二弹性层粘连于针织层的下方,且第二弹性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透气层,所述第二透气层的下方粘接有吸汗层,且第二透气层的内部纺织有透气网布层”。此面料设置的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虽然增强针织面料主体的弹性,但是由于比较紧密而不透气,人体产生的汗液不容易挥发。为了提高透气性,又粘连透气层、有聚酯纤维层和有吸汗层多层结构,形成贴合面料,工艺繁琐,且也存在出汗后布料黏身的问题。
[0005]如中国专利文献CN215970544公开“一种回弹性能好的弹性面料。所述回弹性能好的弹性面料,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设置有透气层,所述透气层的顶部设置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的顶部设置有除菌层,所述除菌层的顶部设置有保护层,所述弹性层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横向弹性条和若干个纵向弹性条”。同样地,此面料在弹性层的基础上设有透气层、除菌层和保护层,形成了SPACER结构;虽然通过弹性层的设置提高了面料的弹性,但多层结构减弱了面料的透气性;同时汗液通过除菌层被吸收,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抗菌抑菌作用,并防止细菌滋生,但汗液中的水份仍停留在面料中,使面料容易粘贴在身上,引起穿着的不舒服性,从而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0006]因此,亟需一种透气性好、吸湿快干、不易卷边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该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不仅不粘身,而且还具有透气性好、吸湿快干且不易卷边的功能。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其包括呈经编结构的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以梳栉穿纱方式进行编织形成所述面料本体,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均位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表层且二者呈间隔排列;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低蓬松度结构,所述低蓬松度结构为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以穿a
i
空b
i
形成基本单元并循环至满幅,其中一个基本单
元穿与空的表述为a
i
b
i
,1≤a
i
≤50,1≤b
i
≤50;其中,a
i
表示穿纱的导纱针,b
i
表示空穿的导纱针;循环单元由至少一个基本单元,最多不超过10个不同的基本单元以组成一个循环单元,沿宽度方向重复至满幅;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2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高蓬松度结构,所述高蓬松度结构为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以空m
j
穿n
j
形成基本单元并循环至满幅,其中一个基本单元穿与空的表述为m
j
n
j
,1≤m
j
≤50,1≤n
j
≤50;其中,m
j
表示空穿的导纱针,n
j
表示穿纱的导纱针;循环单元由至少一个基本单元,最多不超过10个不同的基本单元以组成一个循环单元,沿宽度方向重复至满幅;所述弹性纱线Y3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为所述弹性纱线Y3以梳栉满穿方式所形成;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均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贴肤面形成凸起结构。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包括呈经编结构的面料本体,该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三种纱线,并且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均位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表层且二者呈间隔排列;结合众所周知的:光滑表面含水量越高其将越平整及粘肤力就越强之现有技术可知;本专利技术通过利用高蓬松度纱线Y2比低蓬松度纱线Y1吸水性更快的特征,并结合二者间隔排列设置的结构,有效的降低了低蓬松度纱线Y1的含水量,从而降低了低蓬松度纱线Y1润湿后的粘肤力,进而使得本专利技术不粘身,同时利用高蓬松度纱线Y2的蓬松性和卷曲性使其与皮肤接触为点状接触,进而使得接触面积小,进一步的又提高了本专利技术的不粘身性能和透气性。同时,本专利技术还使得本专利技术的面料本体通过高蓬松度纱线Y2从皮肤进行吸水,并通过毛细管效应将水份传递至低蓬松度纱线Y1,水份进行了传递扩散,从而加速快干;本专利技术这种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间隔排列的结构大大的提高了吸湿快干的能力同时还极大的减少了粘肤力效果,使得本专利技术具有优良的不粘身性能;与此同时,本专利技术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三种纱线的搭配,在保证面料本体具有弹性的情况下,还形成微观的高低凹凸空间和更多的纱线间的孔隙,使得空气流通性能更好,增加了织物的透气性。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不仅不粘身,而且还具有透气性好、吸湿快干且不易卷边的功能,使得本专利技术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具有开度大、回复性好、可任意裁的特点,穿着干爽舒适不粘身,使得人体肌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实用性强且效果显著;非常适用于制作与皮肤有接触的衣服如内衣、T恤、裤装以及衬衫等,可满足人们对穿着舒适性、功能性、实用性的需求,适用范围广,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经济、社会效益。
[0010]较佳地,本专利技术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凸起结构呈点状或线状。借由点状或者线状的凸起结构,既有效的减小了与皮肤接触的粘身性,又使得空气流通性能更好,还增加了织物的透气性,使得穿着更舒服和适宜。
[0011]较佳地,本专利技术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与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根数比介于1:3-3:1之间,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与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线密度比介于0.5-3.5之间。
[0012]较佳地,本专利技术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与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线密度比介于0.9

1.2之间,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或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线密度为7-100旦尼尔。
[0013]较佳地,本专利技术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为FDY纱线,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为DTY纱线,所述弹性纱线Y3为ATY纱线,所述FDY纱线、DTY纱线及ATY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呈经编结构的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以梳栉穿纱方式进行编织形成所述面料本体,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均位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表层且二者呈间隔排列;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低蓬松度结构,所述低蓬松度结构为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以穿a
i
空b
i
形成基本单元并循环至满幅,其中一个基本单元穿与空的表述为a
i
b
i
,1≤a
i
≤50,1≤b
i
≤50;其中,a
i
表示穿纱的导纱针,b
i
表示空穿的导纱针;循环单元由至少一个基本单元,最多不超过10个不同的基本单元以组成一个循环单元,沿宽度方向重复至满幅;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2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高蓬松度结构,所述高蓬松度结构为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以空m
j
穿n
j
形成基本单元并循环至满幅,其中一个基本单元穿与空的表述为m
j
n
j
,1≤m
j
≤50,1≤n
j
≤50;其中,m
j
表示空穿的导纱针,n
j
表示穿纱的导纱针;循环单元由至少一个基本单元,最多不超过10个不同的基本单元以组成一个循环单元,沿宽度方向重复至满幅;所述弹性纱线Y3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为所述弹性纱线Y3以梳栉满穿方式所形成;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均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贴肤面形成凸起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军岩陈长荣郝萌萌劳家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超盈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