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的高速智能物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515055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的高速智能物流系统,尤其是一种基于H结构基梁(1)上下复合异型翼缘轨道运行的四悬臂转向架的高速智能物流系统,包括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高速智能物流车、物流中央系统,提供一种城市上下复合立体轨道高速智能公交和高速智能物流系统共用轨道的立体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物流系统共用轨道的立体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物流系统共用轨道的立体智慧交通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的高速智能物流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的高速智能物流系统,属于交通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们对生活、交通、城市治理、环保低碳高质量的需求,对城市交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0003]然而,轻轨、跨坐式单轨、悬挂式空轨等交通每条线路上只有单一轨道和单一客运一种交通模式,城市低空交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少一种上下复合轨道来提升城市低空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缺少一种与客运车共用轨道的高速智能物流车及其运输体系,实现非交通高峰高速客运车与高速物流车交替通行、科学融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的高速智能物流系统,尤其是一种基于H结构基梁(1)上下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的下翼缘四悬臂转向架高速智能物流车,能与高速高端智能客运车共用轨道运行。充分利用城市低空资源,交通高峰上下复合轨道同时运行上翼缘异型L轨道车(3V)和下翼缘高速高端智能公交,非交通高峰物流车与公交车共用轨道,实现交通资源效益最大化、减少政府财政补贴负担实现盈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是其中一种基于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的高速智能物流系统解决方案。
[0005]专利技术概述
[0006]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的高速智能物流系统,尤其是一种基于H结构基梁(1)复合异型翼缘轨道运行的四悬臂转向架的高速智能物流系统,包括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高速智能物流车、物流中央系统,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架设在墩柱(15)上或山体隧道内、或地下隧道内沿规划路线延伸,高速智能物流车在物流中央系统指挥控制管理下,在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上安全运行,到达目的地车站;所述规划路线是在城市道路两侧或路中心的绿化带上、或高速路的边坡或中分带上、或山体隧道内、或地下隧道内等。
[0007]专利技术详述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臂架(86),所述悬臂架(86)是几字板架结构,其形状像几字,所述底部两侧向外伸展部分是安装座,用于安装在车箱的顶部;悬臂架(86)顶部的中心是安装圆孔,用于套在悬挂柱(81)上,悬臂架(86)顶部的下表面、安装圆孔两侧相对各设置有一阻尼器(8E);如图4所示。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臂转向机构(8),包括悬挂柱(81)、空气弹簧(85)、悬臂架(86)、阻尼器(8E);悬挂柱(81)底端设有悬挂柱底座(82),悬挂柱底座(82)的两侧对称各设有一阻尼安装板(83),悬挂柱底座(82)的前端设有一支座(84),悬挂柱(81)由下而上依次安装
有悬挂柱底座(82)、空气弹簧(85)、悬臂架(86),空气弹簧(85)和悬臂架(86) 均套在悬挂柱上,悬挂柱通过悬臂架(86)承载起车箱重量;在空气弹簧(85)左右两侧各有一支阻尼器(8E),阻尼器(8E)一端安装在悬臂架(86)顶部的下方,另一端安装在悬挂柱(81)两侧的阻尼安装板(83)上。
[0010]优选的,所述悬臂转向机构(8)还包括转向机构(8A),转向机构(8A)安装在悬臂架(86)上。转向机构(8A)包括依次连接的弹簧座(8B)、弹簧(8C)、杠杆(8D)、支座(84),左右各一支弹簧座(8B)分别安装在悬臂架(86)外侧面上,悬挂柱底座(82) 前端支座(84)的外端面安装在杠杆(8D)的中心部位,杠杆(8D)两端的内侧各安装有一支弹簧(8C),弹簧(8C)的另一端安装在弹簧座(8B)上。转向机构(8A)的作用是当车辆通过弯道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安装在车箱顶部的悬臂架(86)将以悬挂柱(81) 为轴产生扭转,空气弹簧(85)和阻尼器(8E)同时也产生扭转,转向机构(8A)的杠杆 (8D)两端的弹簧(8C)一个被压缩、另一个被拉伸,当车辆通过弯道后,在两端的弹簧 (8C)、空气弹簧(85)和阻尼器(8E)共同作用下悬臂架(86)平顺地恢复原位,如图4 所示。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架(6G),包括承载基架和悬臂转向机构(8),悬臂转向机构(8) 安装在承载基架的下方;所述承载基架是矩形框架结构,包括边纵梁(6H)、边横梁(6J)、中纵梁(6K)、悬臂横梁(6L)、中横梁(6M),在一水平面上两支边纵梁(6H)和两支边横梁(6J)头尾相接连接成矩形框架,在矩形框架内有0~3支或更多支中纵梁(6K)平行于边纵梁(6H)等间距分布垂直安装在边横梁(6J)上;在矩形框架内有1~3支或更多支悬臂横梁(6L)与0~3支或更多支中横梁(6M)平行于边横梁(6J)等距间隔设置,交叉垂直安装在边纵梁(6H)和中纵梁(6K)上;由本专业人员根据需要选择中纵梁(6K)、悬臂横梁(6L)、中横梁(6M)的数量;如图3所示。
[0012]如上所述悬臂转向机构(8),1~6支或更多支安装在承载基架的下方,根据需要本专业技术人员可选择安装在边纵梁(6H)、或边横梁(6J)、或中纵梁(6K)、或中横梁(6M) 下面;优选的,悬臂转向机构(8)安装在悬臂横梁(6L)下面,所述承载基架的中部安装有一支悬臂横梁(6L),1支悬臂转向机构(8)安装在该悬臂横梁(6L)的中心部下面,共有1支悬臂转向机构(8)安装于转向架(6G)下方,所述转向架称为单悬臂转向架;所述承载基架的前、中、后部各安装有一支悬臂横梁(6L),每支悬臂横梁(6L)的两端各安装有一支1支悬臂转向机构(8),共有6支悬臂转向机构(8)安装于转向架(6G)下方,所述转向架称为六悬臂转向架。
[0013]优选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四悬臂转向架,包括承载基架和悬臂转向机构(8),所述承载基架的前后各安装有一支悬臂横梁(6L),每支悬臂横梁(6L)的两端的下面各安装有一支悬臂转向机构(8),共有四支悬臂转向机构(8)安装于转向架(6G)下方,所组成的转向架称为四悬臂转向架。四悬臂转向架突出特征是运行更加平稳,目前由于窄悬挂轨道梁和 150~180mm窄悬挂缝隙的因素普遍采用单悬臂转向架;与单悬臂转向架比,四悬臂转向架设计大幅度提高了车辆晃动和抗扭转力矩、增加了稳定支撑点,悬臂转向机构左右两侧阻尼器(8E)和空气弹簧(85)的设计进一步吸收车辆晃动的力量和能量。所述四支悬臂转向机构(8)与所述高速智能物流车上载物架的四个载物架安装座(7H)一一对应连接,所述悬臂转向机构(8)的四个连接点在同一平面上呈矩形,当车辆通过弯道时四支悬臂转向机构 (8)在离心力作用下,以悬挂柱(81)为轴扭转呈平行四边形,通过弯道后平顺地恢复原位矩形。四悬臂转向架最大晃动角度在1
°
左右,较好地解决了单悬臂转向架车辆运行和风载共
同作用下造成车厢4
°
~15
°
晃动的技术难题,使车辆运行更加平稳安全。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全导向架(5A),安装于承载基架的下方;安全导向架(5A)包括U 型安全导向柱(5B)、纵向安全杆(5C);前后各一支U型安全导向柱(5B)竖直镜像对称地放置,其U型腿的上端部分别安装在前后端边横梁(6J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臂架(86),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架(86)是几字板架结构,其形状像几字,所述底部两侧向外伸展部分是安装座,用于安装在车箱的顶部;悬臂架(86)顶部的中心是安装圆孔,用于套在悬挂柱(81)上,悬臂架(86)顶部的下表面、安装圆孔两侧相对各设置有一阻尼器(8E)。2.一种悬臂转向机构(8),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挂柱(81)、空气弹簧(85)、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架(86)、阻尼器(8E);悬挂柱(81)底端设有悬挂柱底座(82),悬挂柱底座(82)的两侧对称各设有一阻尼安装板(83),悬挂柱底座(82)的前端设有一支座(84),悬挂柱(81)由下而上依次安装有悬挂柱底座(82)、空气弹簧(85)、悬臂架(86),空气弹簧(85)和悬臂架(86)均套在悬挂柱上;在空气弹簧(85)左右两侧各有一支阻尼器(8E),阻尼器(8E)一端安装在悬臂架(86)顶部的下方,另一端安装在悬挂柱(81)两侧的阻尼安装板(83)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臂转向机构(8),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转向机构(8)还包括转向机构(8A),转向机构(8A)安装在悬臂架(86)上;转向机构(8A)包括依次连接的弹簧座(8B)、弹簧(8C)、杠杆(8D)、支座(84),左右各一支弹簧座(8B)分别安装在悬臂架(86)外侧面上,悬挂柱底座(82)前端支座(84)的外端面安装在杠杆(8D)的中心部位,杠杆(8D)两端的内侧各安装有一支弹簧(8C),弹簧(8C)的另一端安装在弹簧座(8B)上。4.一种转向架(6G),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基架和悬臂转向机构(8),悬臂转向机构(8)安装在承载基架的下方;所述承载基架是矩形框架结构,包括边纵梁(6H)、边横梁(6J)、悬臂横梁(6L),在一水平面上两支边纵梁(6H)和两支边横梁(6J)头尾相接连接成矩形框架,在矩形框架内有0~3支或更多支中纵梁(6K)平行于边纵梁(6H)、等间隔分布垂直安装在边横梁(6J)上;在矩形框架内有1~3支或更多支悬臂横梁(6L)、0~3支或更多支中横梁(6M)平行于边横梁(6J)等间距间隔设置,交叉垂直安装在边纵梁(6H)和中纵梁(6K)上。优选的,1~6支或更多支悬臂转向机构(8)安装在转向架(6G)的下方;更优选的,在所述转向架(6G)的前后两支悬臂横梁(6L)的两端各安装有一支悬臂转向机构(8),共四支。5.一种安全导向架(5A),安装于承载基架的下方;安全导向架(5A)包括U型安全导向柱(5B)、纵向安全杆(5C);前后各一支U型安全导向柱(5B)竖直镜像对称地放置,其U型腿的上端部分别安装在前后端边横梁(6J)的外侧面上;左右各一支纵向安全杆(5C)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前后两U型柱底边(5E)的两端;0~3支或更多支中支撑柱(5D)的底端连接在纵向安全杆(5C)的外侧、其顶端安装在承载基架下面。6.一种智能安全导向系统(5),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导向单元、智能安全导向控制系统和安全导向架(5A),安全导向单元安装在安全导向架(5A)上,由智能安全导向控制系统进行智能控制;安全导向单元包括智能安全导向轮(51)、伸缩杆(52)、伺服电动缸(53),智能安全导向轮(51)、伸缩杆(52)、伺服电动缸(53)依次连接成一个整体,由智能安全导向控制系统控制
其伸缩距离和导向力的大小;所述智能安全导向轮(51)朝外、伺服电动缸(53)朝内、镜像对称地在一条直线上安装在一起称为一组安全导向单元,安全导向架(5A)的前后两个U型柱底边(5E)的外侧面上各安装有一组安全导向单元,使智能安全导向轮(51)分别与左右下翼缘(2)内侧的智能安全轮轨迹(22)一一对应。7.一种载物架(7),其特征在于,包括载物架纵边梁(7B)、载物架横边梁(7D)、悬挂横梁(7F)和载物架安装座(7H),在同一水平面上两支载物架纵边梁(7B)和两支载物架横边梁(7D)头尾相连成一个矩形框架结构,0~3支或更多支载物架中纵梁(7C)等距离平行布置在两支载物架纵边梁(7B)之间、垂直于两支载物架横边梁(7D)安装,在同一平面上1~3支或更多支悬挂横梁(7F)和0~3支或更多支载物架中横梁(7E)平行布置在两支载物架横边梁(7D)之间、垂直交叉安装在两支载物架纵边梁(7B)和载物架中纵梁7C上;每个悬挂横梁(7F)的中心部设置有一个载物架安装座(7H),或其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载物架安装座(7H),悬挂横梁(7F)上的载物架安装座(7H)数量与悬臂转向机构(8)的数量一一对应。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载物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物架(7)还包括牵引杆(6E),前后各一个,分别安装在载物架(7)的前后端外表面,牵引杆(6E)分别用于与前后车辆的连接。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载物架(7),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物架(7)还包括集装箱载物架、无线充电器(75)、供电插座(74),所述集装箱载物架,即把电动锁柱(7A)安装于载物架(7)底面下方的四个角部和载物架纵边梁(7B)的中部,用于运载集装箱,称为集装箱载物架;无线充电器(75)和供电插座(74)用于集装箱载物架上,安装在载物架(7B)一端的横边梁(7D)上,无线充电器(75)用于为普通集装箱的箱载物联网(96)和箱载电池箱(95)供电;供电插座(74)为冷藏集装箱、箱载物联网(96)和箱载电池箱(95)供电和充电。10.一种高速智能物流车,其特征是,采用转向架悬挂在轨道下方,包括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架、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安全导向系统(5)、权利要求7

9任一项所述的载物架(7)、动力行走机构(6)、数字物流箱、安全运行系统、车辆控制系统、无人智能驾驶系统、车物联网;智能安全导向系统(5)、动力行走机构(6)和安全运行系统安装在转向架上,组成一个整体结构安装在轨道内,载物架安装在转向架的下方,车辆控制系统、无人智能驾驶系统均安装在载物架上方,数字物流箱安装在载物架的下方。所述动力行走机构(6),包括行走机构和动力系统,均安装在转向架上;行走机构包括转向行走机构、支撑行走机构,分别安装在转向架(6G)下方;支撑行走机构包括支撑轴(63)、支撑轮(64),支撑轴(63)的两端各安装有1~2支撑轮(64),支撑轴(63)安装在左右边纵梁(6H)下表面的后部;转向行走机构包括转向轮(61)、转向轴(62)、转向器(65),转向轴(62)安装在左右边纵梁(6H)下表面的前部,转向轴(62)两端由内及外依次安装有转向器(65)和转向轮(61),转向器(65)安装在转向轮(61)上,无人智能驾驶系统通过转向器(65)操作控制转向轮(61)的方向沿着规定的路线运行;所述动力系统是直线电机驱动或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所述安全运行系统包括制动发电机构、制动控制系统、图像雷达识别测距装置(6D)、位置信号测速器(4G),制动发电机构安装在每个转向轮(61)和支撑轮(64)的轮毂上,制动控
制系统安装在自动驾驶室(71)内,制动发电机构在制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根据无人智能驾驶系统的指令实施制动、保持或解除操作,制动发出的电能储存到自备电池或动力电池。图像雷达识别测距装置(6D)前后各一对,分别安装在载物架(7D)前后两端的外表面上,是自动驾驶识别前后车距离、速度,以及运行前方侵入运行安全区域的障碍物等,确保行车安全;位置信号测速器(4G)安装在转向架(6G)上,与定位信号网(4F)的位置相对应,为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所述数字物流箱,包括厢车式数字物流箱(9A)和数字标准集装箱。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速智能物流车,其特征是,所述直线电机是长次级短初级结构,包括直线电机次级(4D)、直线电机初级(4E)、逆变器、直线电机控制系统,直线电机次级(4D)安装在结构端梁(10)和结构中梁(11)底部或其它适宜位置,直线电机初级(4E)安装在转向架(6G)上,与直线电机次级(4D)位置相对应;逆变器安装在电池动力仓(73)内把供电系统提供的电源转换后供直线电机初级(4E),直线电机控制系统安装在自动驾驶室(71),。所述永磁同步电机,包括永磁同步电机(67)、平行传动变速箱(68)、电机控制器(69)、电机控制操作系统,永磁同步电机(67)的动力轴与平行传动变速箱(68)的动力输入端相连组成动力系统整体,平行传动变速箱(68)的动力输出端即成为动力系统的动力输出端,电机控制器(69)安装在永磁同步电机(67)的外壳上,电机控制操作系统安装在自动驾驶室(71)内,接受无人智能驾驶系统的操作指令;所述永磁同步电机动力系统安装在转向架(6G)下方前后各一套,一套动力系统的动力输出端安装在转向轴(62)上,以驱动转向轮(61)运行,另一套动力系统的动力输出端安装在支撑轴(63)上,以驱动支撑轮(64)运行。所述车辆控制系统设置在自动驾驶室(71)内,对无人智能驾驶系统、电机控制系统、制动控制系统、车门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系统、制动机构及车辆各机构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系统管控,并与车物联网和卫星定位系统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对高速智能物流车的运行状态以及车辆各机构的状态进行检测控制和管理。所述无人智能驾驶系统安装在高速智能物流车上,如安装在自动驾驶室(71)内,是高速智能物流车运行控制的大脑,主要包括无人驾驶信息系统、无人驾驶操作系统;把来自图像雷达识别测距装置(6D)、卫星定位系统、车辆控制系统的信息指令、轨道通号系统、复合异型翼缘轨道系统、车门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制动控制系统等系统的信息、以及物流中央系统的指令信息等融合为运行控制数据,由无人驾驶系统进行数据计算、处理分析、并形成驾驶操作指令,操作电机控制操作系统、制动控制系统、智能安全导向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亚飞董旭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启和云梭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