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石油勘探开发中地质学研究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理念的革新,具有较大资源潜力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非常规油气包括了致密砂岩油气、页岩油气、致密碳酸盐岩油气、致密混积岩油气等,其中致密混积岩油气属于特殊的一类,混积岩一般发育在海陆过渡相环境或陆相湖盆边缘,沉积环境独特且岩性复杂,尤其深层混积岩储层物性相对差,非均质性更强,是储层地质学研究领域的难点。
[0003]渤海海域是我国湖相混积岩最为发育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渤海海域油气勘探逐步向深层挺进,深部致密混积岩储层已有油气发现,前人对混积岩研究多关注岩性命名、储层分类、储层特征及成因、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等,而针对致密混积岩储集空间及微观孔隙结构精细表征的研究和评价报道极少。
[0004]储层储集空间指孔隙、喉道、裂缝的分布、大小、几何形态及连通关系,是流体在岩石中赋存与流动的场所,准确全面地评价储层的孔喉系统是研究储层储集性能、渗流特征与油气聚集机理的基础。开展湖相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结构精细表征,对于定量开展混积岩储层评价,进行储层保护及储层改造,实现致密油气有效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0005]致密混积岩储层集合了致密和混合沉积双重特性,基本特点是:(1)岩性复杂,孔喉类型多样;(2)储层致密,渗透率差,如渤海海域某构造钻遇的孔店组混积岩渗透率均小于1.0 />×
10
‑
3μm2;(3)致密化因素复杂,受沉积相和后期成岩作用等多种地质因素控制。
[0006]针对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的多尺度表征,常规实验手段存在技术瓶颈:铸体薄片显微镜鉴定和孔隙图像分析技术最高分辨率为0.005mm,且受薄片制备效果影响明显,仅能粗略目估得到面孔率、微米级孔喉分布范围,不能观察二维亚微米级和纳米级孔喉形态;扫描电镜分辨率达5nm,可以观测二维亚微米及纳米级孔隙形态及其与赋存矿物关系,但是观察视域小且无法提供孔喉结构定量参数。恒速压汞技术是研究微观孔隙结构最常用手段之一,应运于常规低孔低渗储层效果较好,但是由于该技术最大进汞压力低,得出的孔喉参数与实际差异较大,应用致密储层无法表征大量亚微米和纳米级孔喉。
[0007]以上常规储层评价方法,获取参数较单一,表征尺度范围差异大,且无法进行储集空间高分辨率三维展布观测及定量化表征,每项技术均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全面准确精细地表征致密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影响了储层的深化认识。
[0008]因此,研发出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仍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
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
[001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11]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ⅰ
.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0013]ⅱ
.分析储层的物性特征
[0014]ⅲ
.二维储集空间精细表征
[0015]ⅳ
.三维储集空间精细表征
[0016]ⅴ
.实验方法测量储层渗流特征及孔隙结构参数
[0017]ⅵ
.分析影响储层物性的特征参数
[0018]ⅶ
.进行储层分类。
[0019]更进一步的,步骤
ⅰ
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具体过程如下:
[0020]首先,在靶区目的层构造背景、沉积相等地质认识的基础上,观察得到岩心样品的岩石类型、储层均质性;
[0021]然后,通过储层铸体薄片制备与鉴定,结合混积岩岩性三角分类系统及命名规则,对混积岩岩性进行精准定名。
[0022]更进一步的,在得到岩心样品的岩石类型、储层均质性过程中,还包括辅助判断过程。
[0023]更进一步的,步骤
ⅱ
分析储层的物性特征,具体过程如下:
[0024]利用岩石孔隙度仪测定储层样品的孔隙度;
[0025]利用气体渗透率仪测定储层样品的渗透率;
[0026]最终得到孔隙度和渗透率。
[0027]更进一步的,步骤
ⅲ
二维储集空间精细表征,具体过程如下:
[0028]首先,观察并描述岩心样品毫米级
‑
亚毫米级裂缝及孔隙发育情况;
[0029]然后,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铸体薄片,观察微米级
‑
亚微米级裂缝、孔隙和喉道的类型、大小、形态、连通状态,关注不同岩石类型主要孔喉类型及主要孔隙半径分布区间,并目估面孔率;
[0030]再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米级
‑
纳米级裂缝、孔隙和喉道的类型、形态;
[0031]最后,利用二维大尺寸背散射图像拼接技术(MAPS)观察微米级
‑
纳米级裂缝、孔隙和喉道的类型、大小、形态、连通状态,计算统计得到全视域的孔隙半径连续分布数据。
[0032]更进一步的,步骤
ⅳ
三维储集空间精细表征,具体过程如下:
[0033]利用多尺度三维CT扫描表征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建立岩石三维孔喉网络模型,观察储集空间的类型、大小、立体形态、三维连通状态,定量得到孔隙半径分布、平均孔隙半径、平均喉道半径、平均配位数、死孔隙等孔喉结构参数。
[0034]更进一步的,步骤
ⅴ
实验方法测量储层渗流特征及孔隙结构参数,具体过程如下:
[0035]首先,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试岩石样品的渗流能力,得到可动流体饱和度参数;
[0036]然后,利用高压压汞技术测试岩石样品储集空间的孔喉参数,得到孔喉大小、连通性、分选性参数。
[0037]更进一步的,步骤
ⅵ
分析影响储层物性的特征参数,具体过程如下:
[0038]首先,分析确定的储层岩性与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性;
[0039]然后,分析确定的储层矿物组分和含量、胶结物类型与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性;
[0040]最后,选出影响储层物性较大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参数。
[0041]更进一步的,步骤
ⅶ
进行储层分类,具体过程如下:
[0042]利用多元分类系数计算方法,构建致密混积岩储层多元分类系数,依据多元分类系数区间和影响储层物性的主控参数,将靶区致密混积岩储层由好到差依次分类。
[004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44]本专利技术利用自动矿物成分定量识别技术可大视域、高分辨率识别矿物成分,协助进行致密混积岩精准定名,为储层分类评价奠定基础。
[0045]本专利技术利用二维大尺寸背散射图像拼接技术、多尺度CT扫描,将致密混积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
ⅰ
)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ⅱ
)分析储层的物性特征(
ⅲ
)二维储集空间精细表征(
ⅳ
)三维储集空间精细表征(
ⅴ
)实验方法测量储层渗流特征及孔隙结构参数(
ⅵ
)分析影响储层物性的特征参数(
ⅶ
)进行储层分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ⅰ
)分析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在靶区目的层构造背景、沉积相等地质认识的基础上,观察得到岩心样品的岩石类型、储层均质性;然后,通过储层铸体薄片制备与鉴定,结合混积岩岩性三角分类系统及命名规则,对混积岩岩性进行精准定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得到岩心样品的岩石类型、储层均质性过程中,还包括辅助判断过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ⅱ
)分析储层的物性特征,具体过程如下:利用岩石孔隙度仪测定储层样品的孔隙度;利用气体渗透率仪测定储层样品的渗透率;最终得到孔隙度和渗透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致密混积岩储层储集空间多尺度表征与储层分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ⅲ
)二维储集空间精细表征,具体过程如下:首先,观察并描述岩心样品毫米级
‑
亚毫米级裂缝及孔隙发育情况;然后,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铸体薄片,观察微米级
‑
亚微米级裂缝、孔隙和喉道的类型、大小、形态、连通状态,关注不同岩石类型主要孔喉类型及主要孔隙半径分布区间,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鹏,张铜耀,齐玉民,杨纪磊,臧春艳,贺银军,秦冠男,王岩岩,赵伟,蔡涛,宋修章,周富春,武海燕,陈琪,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