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减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50474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3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减重结构,包括:机盖内板,机盖内板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孔且机盖内板的中部通过减重孔形成网格状结构,机盖内板的表面还开设有中孔组和侧孔组,侧孔组共设置有两个且以中孔组为中心对称分布,中孔组包括中上孔和中下孔,侧孔组包括侧上孔、侧中孔一、侧中孔二、侧下孔一和侧下孔二,中上孔、中下孔、侧上孔、侧中孔一、侧中孔二、侧下孔一和侧下孔二均采用冲压形成且内侧卷曲形成翻边凹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不提高发动机盖的重量、成本,并满足发动机盖冲压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使发动机盖既能满足自身强度还能减轻自身重量与成本,并在孔内侧设有长圆型翻边凹台以提高结构强度。翻边凹台以提高结构强度。翻边凹台以提高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减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盖内板
,更具体为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减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发动机盖造型的样式也越来越多,其中发动机盖内板框架多数为相互连接成网格状。所述内板框架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且所述内板框架上设有凹陷的涂胶槽,并在内板框架上设有翻边以提高结构强度。同时采用网格状能够形成减重孔,降低整体重量。由于发动机盖冲压成型难度较大,整车对发动机盖的重量、成本要求较高,既要满足自身强度还要考虑重量、成本,同时,还要满足发动机盖冲压工艺要求。
[0003]目前,现有的发动机盖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发动机盖是外观件,为保证发动机盖与翼子板及前格栅匹配时的间隙、段差要求,发动机盖应是独立整体式结构,各部位的加强结构需采用内板的特征加强,而不能采用增加零件及加大料厚等方法加强发动机盖的刚度。为此,需要设计一个新的方案给予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减重结构,解决了由于发动机盖是外观件,为保证发动机盖与翼子板及前格栅匹配时的间隙、段差要求,发动机盖应是独立整体式结构,各部位的加强结构需采用内板的特征加强,而不能采用增加零件及加大料厚等方法加强发动机盖的刚度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减重结构,包括:机盖内板,所述机盖内板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孔且机盖内板的中部通过减重孔形成网格状结构,所述机盖内板的表面还开设有中孔组和侧孔组,所述侧孔组共设置有两个且以中孔组为中心对称分布,所述中孔组包括中上孔和中下孔,所述侧孔组包括侧上孔、侧中孔一、侧中孔二、侧下孔一和侧下孔二,所述中上孔、中下孔、侧上孔、侧中孔一、侧中孔二、侧下孔一和侧下孔二均采用冲压形成且内侧卷曲形成翻边凹台。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侧孔组呈倾斜状排列且两个侧孔组形成V形结构,所述中孔组呈纵向分布在两个侧孔组之间。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上孔和两个侧上孔的中心呈同一水平高度,所述中下孔共设置有三个且等距排列,相邻中下孔的间距中线分别与侧下孔一和侧下孔二的中心呈同一水平高度。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翻边凹台呈腰圆形。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侧下孔一和侧下孔二水平设置在侧中孔二的下方。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本技术,可在不提高发动机盖的重量、成本,并满足发动机盖冲压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使发动机盖既能满足自身强度还能减轻自身重量与成本,并在孔内侧设有长圆型
翻边凹台以提高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所述发动机盖内板减重结构的结构图;
[0013]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14]图3为图2中A

A的断面图。
[0015]图中:1、中上孔;2、侧上孔;3、中下孔;4、侧中孔一;5、侧中孔二; 6、侧下孔一;7、侧下孔二;8、机盖内板;9、减重孔;10、翻边凹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减重结构,包括:机盖内板8,机盖内板8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孔9且机盖内板 8的中部通过减重孔9形成网格状结构,机盖内板8的表面还开设有中孔组和侧孔组,侧孔组共设置有两个且以中孔组为中心对称分布,中孔组包括中上孔1和中下孔3,侧孔组包括侧上孔2、侧中孔一4、侧中孔二5、侧下孔一6 和侧下孔二7,中上孔1、中下孔3、侧上孔2、侧中孔一4、侧中孔二5、侧下孔一6和侧下孔二7均采用冲压形成且内侧卷曲形成翻边凹台10,翻边凹台10能够提高结构强度,增加使用寿命。
[0018]进一步改进地,侧孔组呈倾斜状排列且两个侧孔组形成V形结构,中孔组呈纵向分布在两个侧孔组之间,将侧孔组设计成V形结构来提高其结构强度和抗拉伸强度。
[0019]进一步改进地,中上孔1和两个侧上孔2的中心呈同一水平高度,中下孔3共设置有三个且等距排列,相邻中下孔3的间距中线分别与侧下孔一6 和侧下孔二7的中心呈同一水平高度。
[0020]进一步改进地,翻边凹台10呈腰圆形,具有很好的抗拉性能。
[0021]具体地,侧下孔一6和侧下孔二7水平设置在侧中孔二5的下方,侧下孔和其他孔的延伸方向不同,其抗拉伸的方向也不同。
[0022]本技术发动机盖采用网格状的内板框架,并在内板网格状框架上设有长圆型翻边凹台10以提高结构强度。同时在凹台上形成减重孔9,降低整体重量。这样既保证了发动机盖的整体刚度还减轻自身重量与成本。
[002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盖内板减重结构,包括:机盖内板(8),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内板(8)的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减重孔(9)且机盖内板(8)的中部通过减重孔(9)形成网格状结构,所述机盖内板(8)的表面还开设有中孔组和侧孔组,所述侧孔组共设置有两个且以中孔组为中心对称分布,所述中孔组包括中上孔(1)和中下孔(3),所述侧孔组包括侧上孔(2)、侧中孔一(4)、侧中孔二(5)、侧下孔一(6)和侧下孔二(7),所述中上孔(1)、中下孔(3)、侧上孔(2)、侧中孔一(4)、侧中孔二(5)、侧下孔一(6)和侧下孔二(7)均采用冲压形成且内侧卷曲形成翻边凹台(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埃维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