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50385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上形成有用于与旋转驱动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主体上远离连接部的另一端形成用于定位内圈的定位端,定位端由上至下依次形成有用于与内圈的内孔进行嵌套配合的嵌置部以及用于与内圈的下端面进行抵接配合的抵接部,且抵接部呈与内圈下端面处的内锥孔相适配的锥面结构,以使套置在嵌置部上的内圈下端面处的内锥孔内壁能与锥面结构的抵接部形成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内圈下端面处的内锥孔内壁能与锥面结构的抵接部形成紧密贴合使其连接处无明显空隙,因此二者相互配合位置处不会产生负压而使内圈零件吸附在定位装置上,从而保证了内圈在定位装置上的装卸顺畅性。装卸顺畅性。装卸顺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关节轴承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一种关节轴承内圈,要求对其外球面进行感应淬火,使其外球面获得均匀的有效淬硬层,同时其芯部仍维持调质后的性能。即内圈零件经高频感应热处理装置进行热处理后,拥有表硬芯韧的优良综合机械性能,从而使关节轴承零件能够在复杂的交变应力、剪切应力等极端恶劣工况条件下,仍能保持较好的使用性能及高的使用寿命。而使用如附图2所示的定位装置对关节轴承外球面进行定位时,容易存在以下问题:内圈零件因热应力和组织应力的影响而产生变形,并且由于零件与定位装置配合部位之间存在环形间隙A,感应热处理后,在二者的环形间隙A处易产生负压,从而导致内圈零件易被吸附在定位装置上难以脱附,影响内圈的热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其主要解决的是现有定位装置容易导致热处理及淬火后的内圈零件被吸附,导致内圈零件难以从定位装置上脱附而影响整体效率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上形成有用于与旋转驱动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主体上远离连接部的另一端形成用于定位内圈的定位端,定位端由上至下依次形成有用于与内圈的内孔进行嵌套配合的嵌置部以及用于与内圈的下端面进行抵接配合的抵接部,且抵接部呈与内圈下端面处的内锥孔相适配的锥面结构,以使套置在嵌置部上的内圈下端面处的内锥孔内壁能与锥面结构的抵接部形成紧密贴合。
[0006]进一步,定位端上开设有轴向孔道,且主体的周侧上设置有若干与轴向孔道相连通的径向排水孔。
[0007]进一步,嵌置部的外周壁与内圈的内孔壁之间的间距为0.1~0.3mm。
[0008]进一步,主体为不锈钢材质主体或耐热钢材质主体。
[0009]进一步,主体为SUS316或SUS304不锈钢材质主体。
[0010]进一步,主体为3Cr2W8V或H13或6Cr4Mo3Ni2WV耐热钢材质主体。
[0011]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所述的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中,待处理的内圈可以直接从上往下套置在该定位装置的嵌置部上,并且内圈下端面处的内锥孔与主体上锥面结构的抵接部紧密贴合,通过二者配合处的摩擦力作用,使当定位装置由旋转驱动部件驱动而旋转起来的时候,能够带动内圈一起转动,无需使用多余的顶针等结构,有利于保证内圈与定位装置的装卸效率,进而能够提高内圈的热处理效率。并且,由于内圈下端面处的内锥孔内
壁能与锥面结构的抵接部形成紧密贴合使其连接处无明显空隙,因此,在内圈外球面高频感应加热处理后,内圈与定位装置抵接部之间因为没有明显的空隙使其在相互配合位置处不会产生负压而使内圈零件吸附在定位装置上,从而保证了内圈在定位装置上的装卸顺畅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定位装置与内圈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现有的定位装置与内圈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0015]标号说明:
[0016]1、主体,2、内圈,11、连接部,12、嵌置部,13、抵接部,14、轴向孔道,15、径向排水孔,A、环形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9]请参照附图1,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包括主体1,主体1上形成有用于与旋转驱动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11,主体1上远离连接部11的另一端形成用于定位内圈2的定位端,定位端由上至下依次形成有用于与内圈2的内孔进行嵌套配合的嵌置部12以及用于与内圈2的下端面进行抵接配合的抵接部13,且抵接部13呈与内圈2下端面处的内锥孔相适配的锥面结构,以使套置在嵌置部12上的内圈2下端面处的内锥孔内壁能与锥面结构的抵接部13形成紧密贴合。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待处理的内圈2可以直接从上往下套置在该定位装置的嵌置部12上,并且内圈2下端面处的内锥孔与主体1上锥面结构的抵接部13紧密贴合,通过二者配合处的摩擦力作用,使当定位装置由旋转驱动部件驱动而旋转起来的时候,能够带动内圈2一起转动,无需使用多余的顶针等结构,有利于保证内圈2与定位装置的装卸效率,进而能够提高内圈2的热处理效率。并且,由于内圈2下端面处的内锥孔内壁能与锥面结构的抵接部13形成紧密贴合使其连接处无明显空隙,因此,在内圈2外球面高频感应加热处理后,内圈2与定位装置抵接部13之间因为没有明显的空隙使其在相互配合位置处不会产生负压而使内圈2零件吸附在定位装置上,从而保证了内圈2在定位装置上的装卸顺畅性。
[0020]请参照附图1,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定位端上开设有轴向孔道14,且主体1的周侧上设置有若干与轴向孔道14相连通的径向排水孔15。在热处理过程中,由高频感应加热器喷出的冷却水可以依次通过轴向孔道14和各径向排水孔15向外界排出。
[0021]请参照附图1,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嵌置部12的外周壁与内圈2的内孔壁之间的间距为0.1~0.3mm。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嵌置部12的外周壁与内圈2的内孔壁之间的间距为0.2mm,如此设计,使得内圈2可以方便且稳定地套置在嵌置部12上,同时,在感应加热过程中,由于内圈2工件在感应热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变形,若嵌置部12的外周壁与内
圈2的内孔壁之间的间距过小,则内圈2轻微的变形将可能导致内圈2与嵌置部12产生抱死现象,进而导致热处理后的内圈2难以从嵌置部12上脱离下来,而若嵌置部12的外周壁与内圈2的内孔壁之间的间距过大,将导致嵌置部12与内圈2的嵌套配合不稳定,在内圈2随定位装置的主体1转动的时候可能产生晃动等问题而影响后续热处理质量。
[0022]请参照附图1,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主体1为不锈钢材质主体或耐热钢材质主体。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主体1为SUS316或SUS304不锈钢材质主体;或者主体1为3Cr2W8V或H13或6Cr4Mo3Ni2WV耐热钢材质主体。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1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也可以由其他耐热变形的合金材料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具体选择。
[002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主体(1)上形成有用于与旋转驱动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11),主体(1)上远离连接部(11)的另一端形成用于定位内圈(2)的定位端,定位端由上至下依次形成有用于与内圈(2)的内孔进行嵌套配合的嵌置部(12)以及用于与内圈(2)的下端面进行抵接配合的抵接部(13),且抵接部(13)呈与内圈(2)下端面处的内锥孔相适配的锥面结构,以使套置在嵌置部(12)上的内圈(2)下端面处的内锥孔内壁能与锥面结构的抵接部(13)形成紧密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节轴承内圈感应加热用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位端上开设有轴向孔道(14),且主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进祥陈伍钦陈浩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