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潘昊昱专利>正文

改进型移动换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9592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型移动换位器,是针对现有同类产品的结构、功能、使用较为单一,部件较难装卸组合使用,及使用高度、角度调节较为不便的技术问题而设计。该移动换位器的顶吊架的顶部中间设有上顶杆,上顶杆设有顶管套,其要点是该移动换位器的锁脚杆为液压缓冲器,底座架上设有底座罩,棘轮爪与固定座之间的锁脚杆一侧主立柱设有扶手架和折叠凳,扶手架和折叠凳分别通过后部开口处设有螺栓的柱套固定于主立柱,柱套分别通过柱套锁钮固定于主立柱的定位孔,对称设置的扶手架一端分别套入并固定于一柱套的管套座,扶手架下方的折叠凳一端铰接并固定于另一柱套,折叠凳向上折叠收拢,折叠凳呈V字形,该移动换位器亦可作为推车或助行器使用。车或助行器使用。车或助行器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改进型移动换位器


[0001]本技术涉及残疾人移位换位器,是一种改进型移动换位器。

技术介绍

[0002]残疾人移位换位器是一种主要用于解决老年人及腿部残疾人行动不便,为单独照顾者提供一种方便快捷移动被照顾者的装置。特别是一些失能老人存在下肢瘫痪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短距离移动较为困难,看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较大。如中国专利文献中披露的申请号201920817805.3,授权公告日2020.05.26,技术名称“简易移动换位器”;上述产品和同类产品主要用于下肢疾病患者的摆渡移动或康复移动的装置,虽然操作较为简单,生产制造方便,生产成本较低,稳定性、安全性较高;但结构、功能、使用较为单一,较难作为座椅推车或助行器使用;助行器是指老年人站立方式握持,推动便于帮助其行走的移位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改进型移动换位器,使其解决现有同类产品的结构、功能、使用较为单一,部件较难装卸组合使用,及使用高度、角度调节较为不便的技术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4]一种改进型移动换位器,该移动换位器的底座架底部设有万向轮,万向轮设有刹车,底座架的顶部中间设有主立柱,主立柱的一侧设有侧拉杆,侧拉杆的一端与脚踏杆的中间铰接,脚踏杆的一端与主立杆的一端连接,主立杆的另一端与顶吊架的底部中间铰接,顶吊架的底部一端与侧拉杆的另一端连接,顶吊架的底部另一端与锁脚杆的一端连接,顶吊架呈E字形,锁脚杆的另一端与主立柱另一侧的固定座连接;所述脚踏杆与主立柱的连接处设有棘轮,顶吊架的顶部中间设有上顶杆,上顶杆设有顶管套,顶管套的套口设有管套锁钮,顶管套的一侧设有向上翘起并呈T字形的把手架,把手架的T字形端一侧握持处设有手刹,手刹通过刹车线与棘轮上方的棘轮爪一端连接,棘轮爪的另一端铰接固定于主立柱,棘轮爪的尖部与棘轮啮合锁止,顶管套的另一侧设有上扶架。其结构设计要点是所述锁脚杆为液压缓冲器,底座架的脚踏杆一端两侧张开呈V字形,该端底座架的两侧为后站立区,底座架的另一端设有横向的前站立区,底座架上设有底座罩,底座架两端之间的两侧连接梁外侧底座罩分别设有侧站立区;所述棘轮爪与固定座之间的锁脚杆一侧主立柱设有扶手架和折叠凳,扶手架和折叠凳分别通过后部开口处设有螺栓的柱套固定于主立柱,柱套分别通过柱套锁钮固定于主立柱的定位孔,对称设置的扶手架一端分别套入并固定于一柱套的管套座,扶手架的另一端分别呈L字形弯曲,扶手架下方的折叠凳一端铰接并固定于另一柱套,折叠凳另一端的坐板底部设有L字形向下翘起并相抵于主立柱的支撑梁,折叠凳向上折叠收拢,折叠凳呈V字形。从而使用者通过该移动换位器的上扶架拉起后,坐于打开的折叠凳,或握持住打开的扶手架使用;当使用者站立起来较为困难时,亦可将该移动换位器推动使用者处,通过脚踏杆、棘轮、棘轮爪、手刹、把手架联动操作,使顶吊架的上扶架朝向使用
者后拉起,再进行上述操作;使用者可以坐于折叠凳休息,亦可通过把手架推动坐于折叠凳的使用者移动,该移动换位器即可作为推车使用,或通过扶手架推动该移动换位器行走,该移动换位器即可作为助行器使用。
[0005]所述顶管套的上扶架为对称向上翘起的下腋架,下腋架对称呈V字形设置,下腋架的一端分别通过腋架锁钮固定于顶管套,下腋架的另一端分别设有海绵套。从而便于通过两侧的腋架锁钮调节下腋架之间的角度,搀扶起站立起来较为困难的使用者,并通过顶管套的管套锁钮调节其使用时高度。
[0006]所述下腋架一侧中间上方的上顶杆设有向上翘起的前挡板,前挡板一端的杆座通过挡板锁钮固定于上顶杆的定位孔,前挡板另一端板面底部的杆管套入杆座的同时,杆管通过两侧的弹性锁头固定于杆座的定位孔。上述结构便于该移动换位器在搀扶起站立起来较为困难的使用者时,防止其正面或背面碰撞至该移动换位器而受伤。
[0007]本技术设计合理,生产装卸和组合使用方便,使用操作便捷、省力、舒适,安全性好,结构、功能、使用方式多样;其适合作为改进型移动换位器使用,及其同类产品的结构改进。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底座架。
[0009]图2是本技术的下腋支撑换位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0]附图序号及名称:1、主立柱,2、扶手架,3、固定座,4、锁脚杆液压缓冲器,5、顶吊架,6、顶管套,7、下腋架,8、前挡板,9、上顶杆,10、挡板锁钮,11、手刹,12、把手架,13、侧拉杆,14、脚踏杆,15、底座罩,16、底座架,17、万向轮,18、棘轮,19、棘轮爪,20、折叠凳,21、腋架锁钮,22、管套锁钮。
具体实施方式
[0011]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结构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

图2所示,该移动换位器的底座架16底部设有万向轮17,万向轮设有刹车,底座架的顶部中间设有主立柱1,主立柱的一侧设有侧拉杆13,侧拉杆的一端与脚踏杆14的中间铰接,脚踏杆的一端与主立杆的一端连接,主立杆的另一端与顶吊架5的底部中间铰接,顶吊架的底部一端与侧拉杆的另一端连接,顶吊架的底部另一端与锁脚杆4的一端连接,顶吊架呈E字形,锁脚杆的另一端与主立柱另一侧的固定座3连接。脚踏杆与主立柱的连接处设有棘轮18,顶吊架的顶部中间设有上顶杆9,上顶杆设有顶管套6,顶管套的套口设有管套锁钮22,顶管套的一侧设有向上翘起并呈T字形的把手架12,把手架的T字形端一侧握持处设有手刹11,手刹通过刹车线与棘轮上方的棘轮爪19一端连接,棘轮爪的另一端铰接固定于主立柱,棘轮爪的尖部与棘轮啮合锁止,顶管套的另一侧设有上扶架,上扶架为对称向上翘起的下腋架7,上述锁脚杆为液压缓冲器。上述底座架的脚踏杆一端两侧张开呈V字形,该端底座架的两侧为后站立区,底座架的另一端设有横向的前站立区,底座架上设有底座罩15,底座架两端之间的两侧连接梁外侧底座罩分别设有侧站立区。棘轮爪与固定座之间的锁脚杆一侧主立柱设有扶手架2和折叠凳20,扶手架和折叠凳分别通过后部开口处设有螺栓的柱套固定于主立柱,柱套分别通过柱套锁钮固定于主立柱的定位孔,对称设置的扶手架一端分别套入并固定于一柱套的管套
座,扶手架的另一端分别呈L字形弯曲,扶手架下方的折叠凳一端铰接并固定于另一柱套,折叠凳另一端的坐板底部设有L字形向下翘起并相抵于主立柱的支撑梁,折叠凳向上折叠收拢,折叠凳呈V字形。上述下腋架对称呈V字形设置,下腋架的一端分别通过腋架锁钮21固定于顶管套,下腋架的另一端分别设有海绵套。下腋架一侧中间上方的上顶杆设有向上翘起的前挡板8,前挡板一端的杆座通过挡板锁钮10固定于上顶杆的定位孔,前挡板另一端板面底部的杆管套入杆座的同时,杆管通过两侧的弹性锁头固定于杆座的定位孔。
[0012]使用时,最好先卸掉折叠凳和扶手架,或将折叠凳收拢,扶手架向两侧打开,再将被转移者扶起呈坐姿状态,接着将该移动换位器推至被转移者的前方,锁紧万向轮的刹车,将被转移者的脚部放置于底座架的底座罩上,调节下腋架、前挡板的使用角度和高度,被转移者的手臂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移动换位器,该移动换位器的底座架(16)底部设有万向轮(17),万向轮设有刹车,底座架的顶部中间设有主立柱(1),主立柱的一侧设有侧拉杆(13),侧拉杆的一端与脚踏杆(14)的中间铰接,脚踏杆的一端与主立杆的一端连接,主立杆的另一端与顶吊架(5)的底部中间铰接,顶吊架的底部一端与侧拉杆的另一端连接,顶吊架的底部另一端与锁脚杆(4)的一端连接,顶吊架呈E字形,锁脚杆的另一端与主立柱另一侧的固定座(3)连接;所述脚踏杆与主立柱的连接处设有棘轮(18),顶吊架的顶部中间设有上顶杆(9),上顶杆设有顶管套(6),顶管套的套口设有管套锁钮(22),顶管套的一侧设有向上翘起并呈T字形的把手架(12),把手架的T字形端一侧握持处设有手刹(11),手刹通过刹车线与棘轮上方的棘轮爪(19)一端连接,棘轮爪的另一端铰接固定于主立柱,棘轮爪的尖部与棘轮啮合锁止,顶管套的另一侧设有上扶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脚杆(4)为液压缓冲器,底座架(16)的脚踏杆(14)一端两侧张开呈V字形,该端底座架的两侧为后站立区,底座架的另一端设有横向的前站立区,底座架上设有底座罩(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昊昱钟汉生杨玲邱凌培何润琴
申请(专利权)人:潘昊昱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