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9234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包括:上盖,所述上盖包括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具有第一容置腔和第一接线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接线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接线位置对应,并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容置槽,用于容纳所述基板和多个电子元器件,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底盖,与所述上盖连接,用于封闭所述上盖,所述底盖与所述上盖之间具有所述容置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安装壳体积小,占用空间少,方便安装。便安装。便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外壳,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发展,BMS(电池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在汽车、储能领域的电池箱上,以便对电池串进行监控管理。为了提升电池容量,电池箱内的电池串并联数目不断增加,需要的安装空间越来越大,留给BMS安装在电池箱内的空间则逐步缩小。
[0003]目前BMS是先安装在外壳内,再通过固定支架在电池箱内进行垂直安装或堆叠安装。现有的BMS的外壳是将BMS上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和各种连接器等整体封闭在外壳内,仅在外壳上留出相应的接线孔。
[0004]现有的BMS外壳体积大,需要占用电池箱内的较大空间,容易干涉电池箱内的其他部件;安装在电池箱内,操作空间有限,使得安装困难,并且容易损坏电池箱内的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用以解决目前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体积太大,安装空间不足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基板、多个电子元器件和第一连接器,所述安装壳包括:上盖,所述上盖包括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具有第一容置腔和第一接线孔,所述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接线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接线位置对应,并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容置槽,用于容纳所述基板和多个电子元器件,所述容置槽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底盖,与所述上盖连接,用于封闭所述上盖,所述底盖与所述上盖之间具有所述容置槽。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器有两个,分设在所述基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凸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方向,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所述第一接线孔有两个,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台的长度方向两端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一斜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台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部,并往所述第二凹槽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斜面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二斜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台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台的顶部,并往所述第一凹槽的方向倾斜。
[0009]优选的,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第二连接器,所述底盖上开设有第二接线孔,所述第二接线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位置对应,所述第二接线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外形尺寸,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安装在所述安装壳内时,所述第二连接器从所述第二接线孔处伸出。
[0010]优选的,所述上盖包括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内设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
腔用于容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基板和多个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二凸台顶部,并朝远离所述第二凸台的方向凸起,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底盖包括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具有第三容置腔,所述第三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形成所述容置槽,所述第二接线孔与所述第三容置腔连通。
[0012]优选的,所述底盖包括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位于所述第三凸台的顶部,并朝向远离所述第三凸台的方向凸起,所述第四凸台具有第四容置腔,所述第四容置腔与所述第三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二接线孔设在所述第四凸台的顶部,并与所述第四容置腔连通。
[0013]优选的,所述上盖包括第一开口部,所述底盖包括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设有弹性卡合件,所述上盖和所述底盖通过所述弹性卡合件卡合连接,所述上盖和所述底盖连接后,所述第一开口部包覆所述第二开口部。
[0014]优选的,所述上盖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两个安装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并靠近所述槽口的边缘,所述安装孔用于与电池箱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上盖包括安装法兰,所述安装法兰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与电池箱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之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上盖上设置第一凸台来容纳第一连接器,缩小安装壳的整体体积,占用空间少;通过将第二连接器伸出安装壳,无需增加安装壳的厚度,使安装壳体积小,薄片化,也方便安装;同时在安装壳上设置安装孔,使其可以直接安装在电池箱外部,只需在电池箱上开小孔即可,无需安装在电池箱内,降低损坏电池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安装壳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爆炸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安装壳的侧剖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上盖的立体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底盖的立体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安装壳的立体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三中安装壳的底部示意图。
[0023]图中:
[0024]1、上盖;11、第一凸台;111、第一容置腔;112、第一接线孔;113、第一凹槽;114、第二凹槽;115、第一斜面;116、第二斜面;12、第二凸台;121、第二容置腔;122、第三斜面;13、第一开口部;14、安装法兰;15安装孔;16、定位件;2、底盖;21、第二接线孔;22第三凸台;221、第三容置腔;23、第二开口部;231、卡合件;24、避让缺口;25、第四凸台;251、第四容置腔; 3、容置槽;4、电池管理系统;41、基板;42、第一连接器;43、第二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技术涵盖任何在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
[0026]为了使公众对本技术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
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
[0027]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较为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8]实施例一
[0029]请参考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电池管理系统安装壳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爆炸示意图,所述安装壳呈方形状,包括上盖1和底盖2,电池管理系统4 包括基板41、多个电子元器件和第一连接器42,多个电子元器件分布在基板 41的正反两面,第一连接器42分布在同一面,且其高度高于在同一基板面上的电子元器件。
[0030]请参考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安装壳的侧剖视图,上盖1包括第一凸台11,第一凸台11的截面为梯形状,其具有第一容置腔111和第一接线孔112,第一接线孔112与第一容置腔111连通,第一容置腔111的底部开口,第一连接器42通过其底部的开口,伸入第一容置腔111内,从而被第一凸台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4)包括基板(41)、多个电子元器件和第一连接器(42),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包括:上盖(1),所述上盖(1)包括第一凸台(11),所述第一凸台(11)具有第一容置腔(111)和第一接线孔(112),所述第一容置腔(111)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连接器(42),所述第一接线孔(112)的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器(42)的接线位置对应,并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连通;容置槽(3),用于容纳所述基板(41)和多个电子元器件,所述容置槽(3)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连通;底盖(2),与所述上盖(1)连接,用于封闭所述上盖(1),所述底盖(2)与所述上盖(1)之间具有所述容置槽(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42)有两个,分设在所述基板(41)的两侧;所述第一凸台(1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凹槽(113)和第二凹槽(114),所述第一凹槽(113)的槽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凹槽(114)的方向,所述第二凹槽(114)的槽口朝向远离所述第一凹槽(113)的方向;所述第一接线孔(112)有两个,分别设在所述第一凹槽(113)的槽底和所述第二凹槽(114)的槽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1)的长度方向两端设有第一斜面(115)和第二斜面(116),所述第一斜面(115)位于所述第一凹槽(113)的槽口,所述第一斜面(11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台(11)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台(11)的顶部,并往所述第二凹槽(114)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斜面(116)位于所述第二凹槽(114)的槽口,所述第二斜面(1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台(11) 的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台(11)的顶部,并往所述第一凹槽(113)的方向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安装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4)包括第二连接器(43),所述底盖(2)上开设有第二接线孔(21),所述第二接线孔(21)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器(43)位置对应,所述第二接线孔(21)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器(43)的外形尺寸,所述电池管理系统(4)安装在所述安装壳内时,所述第二连接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夏李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协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