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8589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及方法,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多介质过滤器、缺氧生物巢单元、好氧生物巢单元和活性炭吸附器等机构,还包括培养并接种复合微生物菌群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基于生物巢微生态系统强大的污染降解能力,对污水进行深度污染物削减,达到深度净化污水的需求;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方法,经过筛选、驯化的河道内源微生物,配合自主研发的功能性菌种,融合而成的复合微生物群,具有强效水质提升功能,且更加适应河道水质生态环境,能够为河道提供可持续污染的消纳与长效自净化,微生物系统稳定性更高。生物系统稳定性更高。生物系统稳定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河道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防洪排涝、引水抗旱、气温调节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污水量与日俱增,对城市水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压力。由于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滞后,导致大量污水及雨污混流水进入城市河道,进而引起河道水体污染、水质环境恶化,严重破坏了城市河道的水生态功能。目前,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手段,如引流调水、驳岸修复、生态修复、化学药剂等,均难以彻底实现可持续的河道水体生态环境修复。因此,亟需针对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的特点,提出能够深度提升河道水体水质,进而恢复河道水体生态环境功能,并保持河道水体生态健康的技术方案。
[0003]基于微生物的水质提升技术具有环境友好、长效稳定、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等优势,在城市污染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也是最适合城市河道水质提升的技术。现有的微生物水质提升技术主要分为依赖土著菌种和外加菌种两类。然而,土著微生物培养、富集速度过慢,代谢周期较长,难以彻底实现水体水质提升;外加微生物菌剂难以适应河道水质水利环境,无法建立长效净化机制,导致水质提升效率有限,为了保证水质效果需要经常补充菌剂,造成运行成本的提升以及日常维护的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手段,均难以彻底实现可持续的河道水体生态环境修复,此外,采用微生物进行水处理的技术主要分为依赖土著菌种和外加菌种两类,水质提升效率有限,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包括多介质过滤器、缺氧生物巢单元、好氧生物巢单元和活性炭吸附器;所述多介质过滤器连通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与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与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之间设有回流管道;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连通所述活性炭吸附器;所述多介质过滤器设有进水管;所述活性炭吸附器设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污水提升泵;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底部设有若干曝气孔;所述曝气孔外接加氧装置;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和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内分别填充有若干生物巢填料。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优选的,所述污水提升泵和所述多介质过滤器之间设有集水井。
[000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优选的,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内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内设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第二挡
板的板面垂直于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的底面设置,且与其底面之间留有间距;所述第四挡板的板面垂直于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的底面设置,且与其底面之间留有间距。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优选的,所述多介质过滤器内部填充有无烟煤过滤层、石英砂过滤层和砾石过滤层。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优选的,所述活性炭吸附器内填充5

24目的果壳炭和椰壳炭。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优选的,所述生物巢填料包括生物巢主体和支撑件;所述生物巢主体呈六面体结构;贯穿所述生物巢主体的各面设有若干通孔;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框架和若干触手;所述生物巢主体设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所述触手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外部;所述触手与所述支撑框架一体成型。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优选的,所述多介质过滤器设有排污口。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S01:采集河道内源微生物,经过筛选、驯化和培养而获得的适应河道水质、水利环境且具备一定水质修复能力的微生物;
[0015]S02:将自主研发的功能性菌种与步骤S01中获得的所述微生物复合驯化和培养,形成复合微生物菌群;
[0016]S03:将步骤S02中获得的复合微生物菌群接种至生物巢填料中,并在所述生物巢填料内进行培养;
[0017]S04:将步骤S03中携带所述复合微生物菌群的所述生物巢填料,接种至缺氧生物巢单元和好氧生物巢单元中;
[0018]S05:将河道污水通入多介质过滤器内,实现大颗粒悬浮物的吸附与过滤;
[0019]S06:河道污水注入缺氧生物巢单元和好氧生物巢单元内,通过复合微生物菌群的硝化、反硝化和固磷作用,实现对污水的脱氮除磷;
[0020]S07:脱氮除磷后的污水经活性炭吸附器,实现泥水分离,并重新排入河道中。
[0021]本专利技术公的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方法,优选的,在步骤S05和步骤S06中,所述多介质过滤器、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和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内,所产生的沉渣集中进行委外处理。
[0022]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及方法,涉及水处理
,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基于生物巢微生态系统强大的污染降解能力,对污水进行深度污染物削减,辅以多介质过滤器作前处理,活性炭吸附作深度后处理,能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达到深度净化污水的需求;能够逐步提高河道水质环境质量,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功能,并建立河道水体长效污染消纳和自净能力;此外,与现有微生物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方法,经过筛选、驯化的河道内源微生物配合自主研发的功能性菌种,融合而成的复合微生物群,具有强效水质提升功能,且更加适应河道水质生态环境,能够为河道提供可持续污染的消纳与长效自净化,微生物系统稳定性更高;配合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两者相辅相成,在污水处理、水质提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2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及其特征、外形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照比例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主旨。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的结构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中缺氧生物巢单元的结构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中好氧生物巢单元的结构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中生物巢填料的立体结构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0031]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如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介质过滤器、缺氧生物巢单元、好氧生物巢单元和活性炭吸附器;所述多介质过滤器连通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与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与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之间设有回流管道;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连通所述活性炭吸附器;所述多介质过滤器设有进水管;所述活性炭吸附器设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污水提升泵;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底部设有若干曝气孔;所述曝气孔外接加氧装置;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和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内分别填充有若干生物巢填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提升泵和所述多介质过滤器之间设有集水井。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内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内设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板面垂直于所述好氧生物巢单元的底面设置,且与其底面之间留有间距;所述第四挡板的板面垂直于所述缺氧生物巢单元的底面设置,且与其底面之间留有间距。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介质过滤器内部填充有无烟煤过滤层、石英砂过滤层和砾石过滤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吸附器内填充5

24目的果壳炭和椰壳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巢的微生态净水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军浩宋伟龙杜敏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千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