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内缸,包括活塞杆和内缸体,活塞杆贯穿内缸体的顶部,并与内缸体的侧壁接触,将内缸体分为内缸上油腔和内缸下油腔;外缸,包括调节活塞和外缸体,调节活塞将外缸体分为外缸上油腔和外缸下油腔;外缸上油腔与内缸上油腔开设第一油液流通通道,外缸下油腔与内缸下油腔之间开设第二油液流通通道;外缸上油腔与内缸下油腔之间开设调节通道,调节活塞上下移动调节调节通道大小,使得面对不同路况时,能适时调节油液流通横截面积,提高减震效果。提高减震效果。提高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减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减震器,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以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其广泛应用于汽车,为加速车架与车身震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平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出行过程中对汽车平稳性、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车辆减震器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
[0003]现有的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的减震器多为双向作用筒式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液压油反复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液压油间的摩擦和液压油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液压油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整个减震器结构零部件较多,结构复杂,不易维护,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其减震器难以依据路面状况实时调节,使得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够舒适和平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设置内缸、外缸,并设置各流通通道和调节通道,实现内缸间、外缸间、内缸与外缸之间的油液流通;同时通过外缸内的调节活塞和调节通道的相对重合位置,改变油液流通面积,使得在面对不同路况时,能够适时调节通过提高减震器减震效果,进而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性、舒适感和安全性。
[0005]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包括:
[0006]内缸,包括活塞杆和内缸体,所述活塞杆贯穿所述内缸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内缸体的侧壁接触,将所述内缸体分为内缸上油腔和内缸下油腔;
[0007]外缸,包括调节活塞和外缸体,所述调节活塞将所述外缸体分为外缸上油腔和外缸下油腔;所述外缸上油腔与所述内缸上油腔开设第一油液流通通道,所述外缸下油腔与所述内缸下油腔之间开设第二油液流通通道;所述外缸上油腔与所述内缸下油腔之间开设调节通道,所述调节活塞随油液流通进而上下移动调节所述调节通道的大小。
[0008]通过设置内缸、外缸,并设置各流通通道和调节通道,实现内缸间、外缸间、内缸与外缸之间的油液流通;同时通过外缸内的调节活塞和调节通道的相对重合位置,改变油液流通面积,使得在面对不同路况时,能够适时调节通过提高减震器减震效果,进而保证车辆行驶的平稳性、舒适感和安全性。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储油缸,置于所述活塞杆内部;其包括油气分隔活塞,所述油气分隔活塞将所述储油缸分为气体缸和油液缸,所述储油缸端部安装有活塞端盖;所述活塞端盖上设置补偿阀和压缩阀,所述补偿阀是所述油液缸向所述内缸下油腔油液单向导通的压力阀,所述压缩阀是所述内缸下油腔向所述油液缸油液单向导通的压力阀。
[0010]通过将储油缸设置在活塞杆内部,合理利用空间,实现储油缸与内缸间直接的油
液流通;通过设置补偿阀和压缩阀,调节内缸、外缸间的压差,扩大减震范围的同时提高减震效果。
[0011]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端盖通过连接螺栓贯穿所述储油缸并连接所述活塞杆,用于为所述油气分隔活塞的上下运动实现导向作用。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螺栓与所述活塞端盖之间设有橡胶垫片,用于密封。
[0013]通过设置橡胶垫片,在螺栓和活塞端盖之间起密封作用。
[0014]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活塞包括第一钢环和第二钢环,所述第一钢环与所述第二钢环之间通过连接环连接;所述连接环上设有多个与所述调节通道对应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沿径向方向贯穿所述连接环;所述第一钢环上设有多个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的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沿轴向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钢环;所述第一钢环与所述调节通道重叠时封闭所述调节通道。
[0015]在调节活塞的上移过程中,第一通槽连通调节通道,进而实现内缸下油腔和外缸上油腔的油液流通;调节活塞的下移过程中,连通内缸上油腔和外缸上油腔,进而实现油液流通。
[0016]进一步的,所述内缸体、所述外缸体的外壁上端分别与减震器上端盖焊接;所述内缸体、所述外缸体的外壁下端分别与减震器下端盖焊接。
[0017]通过设置减震器上端盖和减震器下端盖,对减震器的内缸、外缸进行保护。
[0018]进一步的,所述外缸下油腔内设置调节弹簧,其一端通过调节活塞弹簧卡扣连接所述调节活塞的底端,另一端通过调节弹簧连接卡扣与减震器下端盖连接。
[0019]通过设置调节弹簧,使得调节活塞在沿外缸上下移动过程中与减震器下端盖之间具有缓冲作用,起到保护作用。
[0020]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与外界环境接触的一端设置上吊耳,所述上吊耳与所述活塞杆之间设置弹簧座,所述上吊耳底部穿过所述弹簧座,并与所述活塞杆螺纹配合。
[0021]进一步的,还包括减震器弹簧,其一端通过第一减震器弹簧连接卡扣连接所述弹簧座;其另一端通过第二减震器弹簧连接卡扣连接减震器上端盖。
[0022]通过在减震器上端盖上、上吊耳下分别设置减震器弹簧,使得活塞杆在运动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
[0023]一种如上所述的双缸车辆减震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4]S1:当车辆行驶过程路面状况为凸起路面时,减震器受载荷增大,活塞杆受力下压伸入减震器内部,调节活塞上移使调节通道导通,内缸下油腔与外缸上油腔之间通过调节通道进行油液交换;
[0025]S2:当车辆行驶过程路面状况为凹陷路面时,减震器受载荷减小,活塞杆受弹簧作用上移伸出减震器内部,调节活塞下移使调节通道导通,内缸下油腔与外缸上油腔之间通过调节通道进行油液交换。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7]1.本专利技术基于弹簧阻尼系统,在减震器的外缸内设置调节活塞,通过调节活塞和调节通道相配合,改变两者相对位置,进而改变通过调节通道油液流通的横截面积,使得车辆在面对不同路况条件时能够依据当前路况进行实时调节,也就是说,在车桥与车架间的不同相对运动趋势下,自动调节调节通道油液流通的横截面积,提高减震器减震效果,进而
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稳性、舒适感和安全性。
[0028]2.本专利技术中减震器在工作过程中,外缸内的油液不断流通,易于将油液在内缸和外缸流通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环境中,有效降低减震器的热量,延长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0029]3.本专利技术采用双缸式的结构,并将储油缸设置在活塞杆内部,提高空间使用率,且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活塞杆与车架连接、外缸和内缸是与车轮连接,通过减震器减震后车架相比于车轮震动会更小,进而使得车辆更加平稳;同时通过油气分隔活塞将储油缸分为气体缸和油液缸,通过在气体缸中冲入低压氮气,使得油液的密度增加,减少气泡,防止高温时油气产生,进而消除减震器油液的泡沫化现象,还能够减小行车噪声。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调节活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3为调节活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4为图3中剖面A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缸,包括活塞杆(13)和内缸体(11),所述活塞杆(13)贯穿所述内缸体(11)的顶部,并与所述内缸体(11)的侧壁接触,将所述内缸体(11)分为内缸上油腔(8)和内缸下油腔(22);外缸,包括调节活塞(24)和外缸体(12),所述调节活塞(24)将所述外缸体(12)分为外缸上油腔(10)和外缸下油腔(28);所述外缸上油腔(10)与所述内缸上油腔(8)开设第一油液流通通道(9),所述外缸下油腔(28)与所述内缸下油腔(22)之间开设第二油液流通通道(29);所述外缸上油腔(10)与所述内缸下油腔(22)之间开设调节通道(23),所述调节活塞(24)随油液流通进而上下移动调节所述调节通道(23)的大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油缸,置于所述活塞杆(13)内部;其包括油气分隔活塞(15),所述油气分隔活塞(15)将所述储油缸分为气体缸(14)和油液缸(16),所述储油缸端部安装有活塞端盖(18);所述活塞端盖(18)上设置补偿阀(21)和压缩阀(17),所述补偿阀(21)是所述油液缸(16)向所述内缸下油腔(22)油液单向导通的压力阀,所述压缩阀(17)是所述内缸下油腔(22)向所述油液缸(16)油液单向导通的压力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端盖(18)通过连接螺栓(19)贯穿所述储油缸并连接所述活塞杆(13),用于为所述油气分隔活塞(15)的上下运动实现导向作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螺栓(19)与所述活塞端盖(18)之间设有橡胶垫片(20),用于密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缸车辆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活塞(24)包括第一钢环(32)和第二钢环(33),所述第一钢环(32)与所述第二钢环(33)之间通过连接环(34)连接;所述连接环(34)上设有多个与所述调节通道(23)对应的第一通槽(3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强,蒋城杰,臧阿顺,邢乐,邢玉壮,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