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脊椎变形的前路器械方法,涉及组合脊柱杆前路系统和一个或多个固定于器械区段的头端和尾端椎骨的脊柱板。用前路杆系统通过压缩、撑开和反旋来治疗变形。将两个脊柱板分别固定于头端和尾端椎骨,以防止末端椎骨旋转形成脊柱后凸。将多个松质骨螺钉通过连接于杆脊柱器械的脊柱板插入头端和尾端椎骨及其相邻椎骨,在末端椎骨上形成几个固定点以防止植入失败和校正失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前路脊柱器械系统(杆-板前路系统),以使椎骨头端和尾端处的两个脊柱板与杆型前路系统结合。该杆-板前路系统可用于胸腰段和腰椎脊柱侧凸的外科操作及其它需要脊柱稳定的情况。
技术介绍
1969年,Dwyer首次引入了用于前路脊柱融合的脊柱器械。Dwyer系统使用螺钉和弹性索;该系统通过一个椎体对另一个椎体的压制作用仅提供有限的稳定性。弹性索只抵抗拉伸力,并且,Dwyer系统不能提供椎骨间的刚性连接常常导致索或螺钉不适于后续假关节。1976年,Zielke通过用小直径螺纹杆和螺母代替弹性索改进了Dwyer系统,并引入用于校正旋转和防止脊柱后凸的去旋转子。长期以来,已证明在冠状曲率的有效可校正性、通过操作脊柱较短区段校正变形的能力以及其去旋转能力方面,用于处理胸腰段和腰椎脊柱侧凸的Zielke器械方法具有超过Dwyer系统的明显优势。然而,已有报道说,主要由于相对较小直径的杆中缺乏区段刚度,Zielke具有植入物破裂、校正失效、脊柱后凸进程和假关节的高发生率。随着1989年TSRH引入较大直径的固体杆系统,由于大直径杆的适当外形修整和转动,在装配器械的区段中可产生脊柱前凸。6.4毫米杆的刚度可有超过Dwyer或Zielke纵向元件300%-400%的刚度,可提供足以增加融合速率同时又维持校正而没有外部制动作用。然而,回顾用该器械进行的病例,正面和凹凸面中校正失效的发生率仍然不能接受,虽然比Dwyer和Zielke已有改善。一些作者描述了在头端和尾端脊椎螺钉的骨-螺钉界面上的明显高的变形。术后早期,由于骨-螺钉界面,尤其是头尾界面的变松,结构刚度的不足很可能会导致单一杆装配区段中的校正失效和脊柱后凸。在术后早期,单一刚性杆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用于校正变形脊柱。然而,它不能防止每天活动中骨-螺钉界面处绕各个螺钉轴的脊椎转动。原因可能是单一固体杆系统在各椎骨上缺乏两个固定点,尤其是在装配器械区段的最头端和最尾端椎骨。1996年,Kaneda引入了每个椎骨上具有两个固定点的双杆前路系统(KASS),用于处理胸腰段和腰椎脊柱侧凸。这似乎解决了上述问题,可防止末端椎骨旋转成脊柱后凸。该技术在应用早期使用效果良好。然而,由于该系统具有高度突出的齿纹且难以应用于严重变形的脊柱,而有一些使用限制。为了同时具有将单一刚性杆结构植入的相对容易性和每个末端椎骨上具有两个固定点,我们开发了杆-板前路系统以改善单一固体杆前路系统(TSRH),并使脊柱板固定在装配器械区段的头端和尾端椎骨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杆-板脊柱前路器械系统,它具有改进了的单一刚性杆前路系统使脊柱板可固定在装配器械区段的头端和尾端椎骨处。本专利技术结合了基于杆的前路器械和板器械的优点,以增加骨植入物的强度和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表示具有杆-板前路系统的胸腰段脊柱。图1b表示具有杆-板前路系统的胸腰段脊柱。图2a是如图1b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L-形脊柱板的俯视图。图2b是L-形脊柱板仰视图。图2c是L-形脊柱板的前视图。图2d是L-形脊柱板的侧视图。图2e是在图2a中沿1-1线从箭头方向看L-形脊柱板的侧截面图。图2f是在图2a中沿2-2线从箭头方向看L-形脊柱板的侧截面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松质骨螺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3b是具有脊柱板连接的、图3a中骨螺钉的截面图。图4是图1b中末端椎骨固定的侧截面图,示出了两个螺钉和脊柱板横向部分之间末端椎骨稳定的三角结构。图5表示具有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杆-板前路系统的胸腰段脊柱。图6a是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矩形脊柱板的俯视图。图6b是矩形脊柱板仰视图。图6c是矩形脊柱板的前视图。图7a是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一对脊椎卡钉的俯视图。图7b是脊椎卡钉的仰视图。图7c是齿纹比图7a少的一对脊椎卡钉的俯视图。图7d是脊椎卡钉的仰视图。图8a是如图5所示具有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锯齿-壁接合的骨螺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8b是如图5所示具有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平面-壁接合的骨螺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9a是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锯齿-垫圈的俯视图。图9b是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锯齿-垫圈的仰视图。图9c是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锯齿-垫圈的前视图。图10表示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脊柱板、骨螺钉、垫圈和螺母,示出了脊柱板可以各种角度取向并改变位置以与相邻骨螺钉相匹配而安装于骨螺钉。图11表示具有类似于图5的另一种杆-板前路系统的胸腰段脊柱。图12表示具有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杆-板前路系统的胸腰段脊柱,该前路系统的齿纹比图5所示实施方式的齿纹少。图13是矩形脊柱板的俯视图。图13b是矩形脊柱板的仰视图。图13c是矩形脊柱板的前视图。图13d是如图12所示具有脊柱板连接的骨螺钉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具有超过双杆系统的许多优点,包括部件较少和齿纹较低,适合脊柱变形,容易将植入物应用于严重变形的脊柱,容易调节末端椎骨以避免最后一个螺钉盘尾的锲入和/或变性,从胸椎到腰椎都可使用,以及手术时间减少和手术步骤简化。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专利技术包括安装前路脊柱器械来治疗脊柱变形的方法,脊柱具有凸面和凹面,所述方法包括一些步骤在变形凸面上,将两个脊柱板分别连接于头端和尾端椎骨;将杆前路系统固定于凸面的后部。通过单杆前路系统的脊椎螺钉将两个脊柱板结合于最头端和最尾端椎骨;通过压缩、撑开和反旋杆前路系统校正脊椎变形。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凸面前部,将多个松质骨螺钉通过连接于杆脊柱器械的脊柱板插入头端和尾端椎骨及其相邻椎骨。该优选方法还可包括连接至少两个椎骨、呈“L”形的脊柱板,脊柱板包括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其中第一末端具有纵向部分和足以跨过两个椎骨的长度。纵向部分包括细长槽,它具有一系列用于接受螺钉的开口,以使板可结合于椎骨。开口使力传递元件定位在所需椎骨上,并使脊柱板可用于不同尺寸的椎骨。第二末端具有垂直于纵向部分的横向部分。横向部分在前-后方向与椎骨侧面匹配。在上-下方向,板的厚度变小以避免终板突出并使板紧密贴合骨。横向部分具有前区中的第一孔和后区中的第二孔。第二孔位于上-下方向的中间点,表明脊柱螺钉安全地在中间部位中。第一孔向中心倾斜以使螺钉从后插入,用以避免损伤大动脉和分裂椎体前缘。这种两洞设计方案可在两个螺钉和脊柱板横向部分之间形成椎骨中稳定的三角螺钉结构。可将脊柱板纵向部分和横向部分间的角度设计为80°-100°,以使脊柱板可容纳各种脊柱变形。将脊柱板纵向部分设计成不同长度,以使脊柱板可跨过至少两个椎骨。底侧面和顶侧面上,脊柱板具有面向椎骨的底侧面。纵向部分中,沿槽形成多个锯齿。锯齿可防止脊柱板相对于椎骨滑动。沿横向取向,脊柱板略微凹陷以与脊椎解剖学结构匹配成最佳解剖学配合,并使前-后方向的结构齿纹最少。在顶面上纵向部分中,槽具有斜削的上缘或外缘部分,它以与松质骨螺钉头部的下圆形表面相同的角度倾斜。斜削的边缘部分中具有多个凹陷,以与松质骨螺钉的下圆形表面相啮合。凹陷可防止螺钉相对脊柱板侧向移动。凹陷具有表面,形成具有与螺头下圆形表面相同包含角度的锥体部分。在横向部分中,前洞具有斜削的上缘部分,以与螺头下圆形表面相同角度倾斜。横向部分的顶侧面沿前-后方向略微凹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装前路脊柱器械来治疗脊椎变形的方法,所述脊柱具有凸面和凹面,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变形凸面上,将两个脊柱板分别连接于头端和尾端椎骨;将杆前路系统固定于凸面的后部,其中,通过单杆前路系统的脊椎螺钉将第一脊柱板连接于最头端椎骨并将第二脊柱板连接于最尾端椎骨;通过压缩、撑开和/或反旋杆前路系统以校正脊椎变形;以及在凸面前部,将多个松质骨螺钉通过连接于杆脊柱器械的脊柱板插入头端和尾端椎骨及其相邻椎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张,CE约翰斯顿二世,WA皮尔斯,RB阿什曼,
申请(专利权)人:SDGI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