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46561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10 08:38
一种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包括:供氧支路,包括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气体自第一进气端流入供氧支路并自第一出气端流出;呼吸模块,包括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第二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气端用于向外输出所述气体,所述第二出气端用于收集废气;氧气循环支路,包括第三进气端和第三出气端,所述第三进气端与所述第二出气端相连,所述第三出气端连接所述供氧支路;废气吸收模块,设置于所述氧气循环支路,所述废气吸收模块用于净化所述废气以得到氧气;缓冲模块,设置于所述氧气循环支路,所述缓冲模块用于存储净化得到的氧气或者所述废气。通过本公开方案能够实现排出氧气的回收,提高氧气利用率,减少氧气消耗。少氧气消耗。少氧气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地涉及一种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患者的呼吸肌疲劳,或者,患者无法正常的自主呼吸时,诸如呼吸机、氧疗机等的呼吸装置可以暂时性帮助患者呼吸,帮助使用者的肺进行氧气交换。但是,现有的呼吸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对氧气的利用率非常低,大部分氧气没有被患者有效地转换成二氧化碳就被患者呼出体外,严重浪费氧气。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氧气利用率,减少呼吸机的氧气消耗。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包括:供氧支路,包括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气体自所述第一进气端流入所述供氧支路并自所述第一出气端流出;呼吸模块,包括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所述第二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气端用于向外输出所述气体,所述第二出气端用于收集废气;氧气循环支路,包括第三进气端和第三出气端,所述第三进气端与所述第二出气端相连,所述第三出气端连接所述供氧支路;废气吸收模块,设置于所述氧气循环支路,所述废气吸收模块用于净化所述废气以得到氧气;缓冲模块,设置于所述氧气循环支路,所述缓冲模块用于存储净化得到的氧气或者所述废气。
[0005]可选的,所述缓冲模块位于所述第三进气端和所述废气吸收模块之间,或者,所述缓冲模块位于所述第三出气端和所述废气吸收模块之间。
[0006]可选的,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的进气管和出气管间隔设置。
[0007]可选的,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的端部均位于所述缓冲装置的下半部。
[0008]可选的,所述缓冲装置的上半部开设有通孔。
[0009]可选的,所述开口的尺寸根据设置于所述供氧支路和/或氧气循环支路的驱动机的功率确定。
[0010]可选的,所述废气吸收模块包括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用于吸收所述废气中的二氧化碳。
[0011]可选的,所述呼吸模块包括:经鼻气管和呼气采集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进气端连接所述经鼻气管,所述第二出气端连接所述呼气采集装置;或者,所述呼吸模块包括:呼吸面罩,所述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均连接所述呼吸面罩。
[0012]可选的,所述呼气采集装置包括呼吸面罩,所述经鼻气管集成于所述呼吸面罩。
[0013]可选的,所述供氧支路包括:氧气支路,用于输送氧气;空气支路,用于输送空气;混合支路,分别连接所述氧气支路和空气支路以将所述氧气和空气混合得到所述气体,其中,所述第一进气端分别位于所述氧气支路的进气口和空气支路的进气口,所述第一出气端位于所述混合支路的出气口。
[0014]可选的,所述第三出气端连接所述氧气支路、空气支路和混合支路中的至少一条。
[0015]可选的,所述供氧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出气端输出的氧气量调整所述氧气支路和空气支路的输出比例,以使所述混合支路传输的气体的含氧量处于预设阈值范围内。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包括:供氧支路,包括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气体自所述第一进气端流入所述供氧支路并自所述第一出气端流出;呼吸模块,包括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所述第二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气端用于向外输出所述气体,所述第二出气端用于收集废气;氧气循环支路,包括第三进气端和第三出气端,所述第三进气端与所述第二出气端相连,所述第三出气端连接所述供氧支路;废气吸收模块,设置于所述氧气循环支路,所述废气吸收模块用于净化所述废气以得到氧气;缓冲模块,设置于所述氧气循环支路,所述缓冲模块用于存储净化得到的氧气或者所述废气。
[0018]采用本实施方案,能够实现排出氧气的回收,提高氧气利用率,减少氧气消耗。具体而言,设计氧气循环支路从患者呼出的废气中回收氧气并输送回供氧支路,实现具有氧循环功能的呼吸机供氧系统。进一步,在氧气循环支路上还设置有缓冲模块以实现回收氧气或废气的蓄积,有利于避免输送到第二进气端的气体被氧气循环支路直接抽出而导致患者无法有效吸氧。由此,在减少氧气消耗的同时提高设备安全性。进一步,本实施方案能够以较少的新增部件实现氧循环功能,制造成本低且体积小巧。
[0019]进一步,所述供氧支路包括:氧气支路,用于输送氧气;空气支路,用于输送空气;混合支路,分别连接所述氧气支路和空气支路以将所述氧气和空气混合得到所述气体,其中,所述第一进气端分别位于所述氧气支路的进气口和空气支路的进气口,所述第一出气端位于所述混合支路的出气口。所述供氧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三出气端输出的氧气量调整所述氧气支路和空气支路的输出比例,以使所述混合支路传输的气体的含氧量处于预设阈值范围内。由此,确保最终输送至患者的气体含氧量维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范围内,以稳定地向患者输送合适浓度的氧气,避免含氧量波动剧烈导致患者体验差。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23]本实施方案所述的呼吸装置可以包括高流量呼吸机、家用呼吸机以及氧疗机等。呼吸装置用于给患者提供氧气、辅助患者呼吸,所述患者可以为不能自主呼吸的人,也可以为能够自主呼吸的人。
[0024]具体地,参考图1,本实施例所述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1(以下简称为供氧系统1)可以包括供氧支路10,所述供氧支路10可以包括第一进气端10a和第一出气端10b。气体自第
一进气端10a流入供氧支路10并自第一出气端10b流出。流经供氧支路10的气体可以包括具有一定含量氧气的空气,以给患者供氧。
[0025]进一步,供氧支路10可以包括:氧气支路101,用于输送氧气;空气支路102,用于输送空气;混合支路103,分别连接氧气支路101和空气支路102以将所述氧气和空气混合得到所述气体。其中,第一进气端10a可以分别位于氧气支路101的进气口和空气支路102的进气口,第一出气端10b可以位于混合支路103的出气口。
[0026]氧气支路101也可称为纯氧支路,用于提供纯氧。空气支路102可以连通外界以采集呼吸装置所处环境中的空气。氧气支路101的出气口和空气支路102的出气口经混合器104汇合为混合支路103的进气口。
[0027]例如,沿着氧气的流动方向,氧气支路101上可以依次设置有进气口131、过滤器132、进气压力传感器133、单向阀134、比例阀135和流量传感器136。其中,通过进气口131接收纯氧,进气口131可以等效为第一进气端10a,过滤器132用于过滤进气口131输送气体中的杂质,进气压力传感器133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装置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氧支路,包括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气体自所述第一进气端流入所述供氧支路并自所述第一出气端流出;呼吸模块,包括第二进气端和第二出气端,所述第二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气端用于向外输出所述气体,所述第二出气端用于收集废气;氧气循环支路,包括第三进气端和第三出气端,所述第三进气端与所述第二出气端相连,所述第三出气端连接所述供氧支路;废气吸收模块,设置于所述氧气循环支路,所述废气吸收模块用于净化所述废气以得到氧气;缓冲模块,设置于所述氧气循环支路,所述缓冲模块用于存储净化得到的氧气或者所述废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模块位于所述第三进气端和所述废气吸收模块之间,或者,所述缓冲模块位于所述第三出气端和所述废气吸收模块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的进气管和出气管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的端部均位于所述缓冲装置的下半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的上半部开设有通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形成的开口的尺寸根据设置于所述供氧支路和/或氧气循环支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德尔格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