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超声除雾器,包括外框架、循环冷却系统、除雾叶片组件以及超声除雾系统。外框架用于安装循环冷却系统、除雾叶片组件以及超声除雾系统。循环冷却系统用于对系统中的水进行循环以起到冷却并配合除雾叶片组件和超声除雾系统实现除雾吸收。循环冷却系统还用于配合超声除雾系统对除雾叶片组件进行清洗。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实现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超声增强除雾模式和超声喷淋清洗模式,超声增强除雾模式下,通过超声和冷却作用,增强液滴的捕集能力,有效的提高了除雾效率;超声喷淋清洗模式下通过中间冷却管上的喷淋喷嘴对叶片组件进行定期、无死角的清洗,防止叶片结垢和堵塞,维持脱硫的正常运行,高效解决除雾效率低和叶片清洗效果差的问题。效果差的问题。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声除雾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烟气脱硫除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声除雾器。
技术介绍
[0002]湿法脱硫,特点是脱硫系统位于烟道的末端、除尘器之后,脱硫过程的反应温度低于露点,所以脱硫后的烟气需要再加热才能排出。由于是气液反应,其脱硫反应速度快、效率高、脱硫添加剂利用率高,如用石灰做脱硫剂时,当Ca/S=1时,即可达到90%的脱硫率,适合大型燃煤电站的烟气脱硫。但是,湿法烟气脱硫存在废水处理问题,初期投资大,运行费用也较高,湿法脱硫的工艺条件中的反应温度在300℃到400℃之间,传统的工艺过程中都需要工人在旁监控,耗时耗力。
[0003]而湿法脱硫吸收塔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粒径为10—60微米的“雾”,“雾”不仅含有水分,这些雾滴中溶解了硫酸、硫酸盐、SO2等有害物质,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夹带的雾滴,凝结后产生的酸性液滴会对风机、烟道造成污染和严重腐蚀,甚至会出现“石膏雨”现象。
[0004]在目前的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现有除雾器主要在除雾器叶片或者流道的形状、除雾器上端或者下端增加冲洗装置等方面进行改进,但是依然存在除雾过程中流速过大造成液滴飞溅和液滴二次夹带、除雾整体效率低、存在清洗死角,清洗效果差、叶片容易结垢阻力损失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声除雾器,以解决除雾效率低和叶片清洗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超声除雾器,包括:
[0008]外框架、循环冷却系统、除雾叶片组件以及超声除雾系统;
[0009]外框架用于安装循环冷却系统、除雾叶片组件以及超声除雾系统;
[0010]循环冷却系统用于对系统中的水进行循环以起到冷却并配合除雾叶片组件和超声除雾系统实现除雾吸收;
[0011]循环冷却系统还用于配合超声除雾系统对除雾叶片组件进行清洗。
[0012]其中,外框架包括吸收部和控制部;吸收部为中空的腔体结构,吸收部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下底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前侧板和后侧板平行设置,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位于吸收部的上端面,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位于吸收部的下端面,且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相互平行,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前侧板和后侧板并位于吸收部的左侧面,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前侧板和后侧板并位于吸收部的右侧面,第三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前侧板和后侧板并位于吸收部的左侧面,第四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前侧板和后侧板并位于吸收部的右侧面;控制部为下底板与前侧板所构成的区域。
[0013]具体地,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循环冷却水管、冷却水箱、循环冷却水泵以及循环冷却控制器;
[0014]冷却水箱设于控制部内,用于提供循环冷却系统的循环冷却水,以及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冷却;
[0015]循环冷却控制器设于冷却水箱上,用于对循环冷却系统进行控制;
[0016]循环冷却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水箱和循环冷却水泵管路连接,用于配合除雾叶片组件和超声除雾系统实现除雾吸收;
[0017]循环冷却水泵分别与循环冷却水管和冷却水箱泵管路连接,用于为循环冷却水管的循环冷却水提供动力。
[0018]其中,循环冷却水管包括进水管、回水管以及若干冷却管;
[0019]进水管的一端与冷却水箱管路连接,进水管的另一端分出若干支路,并分别与若干冷却管的一端一一管路连接,用于接收循环冷却水并输入至冷却管内;
[0020]若干冷却管并排设于吸收部内,用于进行冷却以进行除雾;
[0021]回水管的一端分出若干支路,并分别与若干冷却管的另一端一一管路连接,回水管的另一端与循环冷却水泵管路连接,用于接收使用后的循环冷却水并输入至循环冷却水泵内。
[0022]进一步优选地,冷却管在偏转角度为45
°
斜线上设置有第一清洗喷淋喷嘴和第二清洗喷淋喷嘴,对除雾叶片组件进行清洗。
[0023]进一步优选地,还设置有左挡板和右挡板;
[0024]左挡板设于左侧面内,并与外框架可拆卸连接,左挡板开设有若干通孔,进水管的若干支路穿过左挡板的若干通孔与若干冷却管相对应连接;
[0025]右挡板设于右侧面内,并与外框架可拆卸连接,右挡板开设有若干通孔,回水管的若干支路穿过右挡板的若干通孔与若干冷却管相对应连接。
[0026]具体地,除雾叶片组件包括依次并排且可拆卸连接组合在一起的左侧叶片、若干中间叶片和右侧叶片;
[0027]左侧叶片、若干中间叶片和右侧叶片均设于吸收部内且为除雾叶片;
[0028]左侧叶片与后侧板可拆卸连接,右侧叶片与前侧板可拆卸连接;各除雾叶片之间留有除雾空间,各除雾空间的间隔相同,每个除雾空间内穿设有相对应的冷却管。
[0029]其中,中间叶片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小弧形分支叶片和大弧形分支叶片;左侧叶片的左侧设置有安装组件,右侧为大弧形分支叶片;右侧叶片的右侧设置有安装组件,左侧为小弧形分支叶片;
[0030]安装组件包括连接器、滑轨以及滑动滚轮;
[0031]连接器贴合设置于左侧叶片的左侧或右侧叶片的右侧;
[0032]滑轨经连接器与左侧叶片的左侧或右侧叶片的右侧连接;
[0033]滑动滚轮设置于滑轨内,用于方便除雾叶片组件移动。
[0034]具体地,前侧板和后侧板均设有与安装组件相匹配设置的叶片滑槽,用于使得除雾叶片组件与前侧板和后侧板滑动连接,方便除雾叶片组件放入以及取出。
[0035]其中,超声除雾系统包括
[0036]探头固定杆,依次并排设置于吸收部的上端面内,且与左侧面和右侧面垂直设置,
探头固定杆位置与除雾空间相匹配;
[0037]固定支座,设置于探头固定杆上并朝下设置;
[0038]超声探头,与固定支座一一对应设置,用于发出超声以实现除雾;
[0039]超声波控制器,设置于控制部内,用于控制超声探头。
[0040]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0041]1)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超声除雾器,通过设置循环冷却控制器和超声波控制器控制本专利技术实现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超声增强除雾模式和超声喷淋清洗模式,高效解决除雾效率低和叶片清洗效果差的问题。
[0042]2)本专利技术在超声增强除雾工作模式下,循环冷却控制器开启不断地循环冷却水,超声波控制器调节为节能功率,通过超声和冷却作用,增强液滴的捕集能力,有效的提高了除雾效率。
[0043]3)本专利技术在超声喷淋清洗工作模式下,循环冷却控制器开启喷淋清洗水,超声波控制器调节为强功率超声,通过中间冷却管上的喷淋喷嘴对叶片组件进行定期、无死角的清洗,防止叶片结垢和堵塞,维持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
[0044]4)本专利技术通过对除雾器叶片几何形状的专门设计,并结合置于叶片内的中间冷却管,极大改善除雾器中液滴的二次夹带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声除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架、循环冷却系统、除雾叶片组件以及超声除雾系统;所述外框架用于安装所述循环冷却系统、所述除雾叶片组件以及所述超声除雾系统;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用于对系统中的水进行循环以起到冷却并配合所述除雾叶片组件和所述超声除雾系统实现除雾吸收;所述循环冷却系统还用于配合所述超声除雾系统对所述除雾叶片组件进行清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声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包括吸收部和控制部;所述吸收部为中空的腔体结构,所述吸收部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下底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位于所述吸收部的上端面,所述第三连接杆和所述第四连接杆位于所述吸收部的下端面,且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和所述第四连接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并位于所述吸收部的左侧面,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并位于所述吸收部的右侧面,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并位于所述吸收部的左侧面,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侧板和所述后侧板并位于所述吸收部的右侧面;所述控制部为所述下底板与所述前侧板所构成的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声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循环冷却水管、冷却水箱、循环冷却水泵以及循环冷却控制器;所述冷却水箱设于所述控制部内,用于提供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循环冷却水,以及对循环冷却水进行冷却;所述循环冷却控制器设于所述冷却水箱上,用于对所述循环冷却系统进行控制;所述循环冷却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冷却水箱和所述循环冷却水泵管路连接,用于配合所述除雾叶片组件和所述超声除雾系统实现除雾吸收;所述循环冷却水泵分别与所述循环冷却水管和所述冷却水箱泵管路连接,用于为所述循环冷却水管的循环冷却水提供动力。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声除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管包括进水管、回水管以及若干冷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水箱管路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分出若干支路,并分别与若干所述冷却管的一端一一管路连接,用于接收循环冷却水并输入至所述冷却管内;若干所述冷却管并排设于所述吸收部内,用于进行冷却以进行除雾;所述回水管的一端分出若干支路,并分别与若干所述冷却管的另一端一一管路连接,所述回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循环冷却水泵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芳,王瑶,于嘉傲,刘亚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