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雪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445416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融雪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浇筑形成于地基的第一混凝土面层;间隔铺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的若干碳纳米管薄膜,若干碳纳米管薄膜与电源电连接;以及浇筑形成于第一混凝土面层的顶部的第二混凝土面层,若干碳纳米管薄膜夹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和第二混凝土面层之间,通过碳纳米管薄膜发热,以融化第二混凝土面层顶部的冰雪。解决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融雪困难的问题,通过外接输入能量融雪,在保证路面使用寿命的前提下,提升融雪效率,能够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能够保证交通的正常运行。的正常运行。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融雪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施工领域,特指一种融雪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冬季70%以上的公路会受到冰雪天气的影响,路面结冰后,车辆与路面间的摩擦系数大幅降低,刹车距离延长,易打滑,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0003]目前通常使用撒盐的方式除冰,然而除冰盐容易造成路面结构的盐蚀,降低路面结构使用寿命,造成道路周边水环境污染,此外,采用除冰盐融雪需要中断交通,其效果具有滞后性。
[0004]近年来逐渐兴起盐化物类自融雪路面,使用多孔材料包裹研磨极细的盐分,掺入并在路面运营期缓慢释出,降低路表水分的冻结温度,然而,水泥混凝土中含有大量水分,在混凝土未凝固时,盐化物将与混凝土中水分相遇溶解,使得盐化物提前失效,因而无法适用于水泥路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融雪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融雪困难的问题,通过外接输入能量融雪,在保证路面使用寿命的前提下,提升融雪效率,能够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能够保证交通的正常运行。
[0006]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融雪路面结构,包括:
[0008]浇筑形成于地基的第一混凝土面层;
[0009]间隔铺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的若干碳纳米管薄膜,若干碳纳米管薄膜与电源电连接;以及
[0010]浇筑形成于第一混凝土面层的顶部的第二混凝土面层,若干碳纳米管薄膜夹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和第二混凝土面层之间,通过碳纳米管薄膜发热,以融化第二混凝土面层顶部的冰雪。
[0011]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通过在混凝土之间埋入碳纳米管薄膜,进而通电,使得碳纳米管薄膜发热,以融化第二混凝土面层顶部的冰雪,即可保证路面的使用寿命,又可以大面积且快速的除去冰雪,经济效益好,解决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融雪困难的问题,通过外接输入能量融雪,在保证路面使用寿命的前提下,提升融雪效率,能够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能够保证交通的正常运行。
[0012]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为16cm。
[0013]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二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为4cm。
[0014]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碳纳米管薄膜的厚度为1~2mm。
[0015]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碳纳米管薄膜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绝缘层以及夹设于两块绝缘层之间的碳纳米管,两块绝缘层包覆住碳纳米管。
[0016]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绝缘层的宽度大于碳纳米管的宽度。
[0017]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两个碳纳米管薄膜之间的间距为15cm。
[0018]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碳纳米管薄膜的电阻为100Ω/m2,且最大发热功率为600W/m2。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融雪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0]于地基浇筑形成第一混凝土面层;
[0021]提供若干碳纳米管薄膜,在第一混凝土面层初凝前,将若干碳纳米管薄膜间隔铺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的顶部;
[0022]在第一混凝土面层的顶部浇筑形成第二混凝土面层,使得若干碳纳米管薄膜夹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和第二混凝土面层之间;
[0023]待第二混凝土面层养护完毕后,将碳纳米管薄膜与电源电连接。
[0024]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浇筑形成第二混凝土面层时,还包括:
[0025]利用振捣棒避开碳纳米管薄膜并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振捣,整平并养护后形成第二混凝土面层。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8]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融雪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通过在混凝土之间埋入碳纳米管薄膜,进而通电,使得碳纳米管薄膜发热,以融化第二混凝土面层顶部的冰雪,即可保证路面的使用寿命,又可以大面积且快速的除去冰雪,经济效益好,解决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融雪困难的问题,通过外接输入能量融雪,在保证路面使用寿命的前提下,提升融雪效率,能够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能够保证交通的正常运行。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进行说明。
[0029]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对本专利技术融雪路面结构进行说明。
[003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融雪路面结构,包括:
[0031]浇筑形成于地基的第一混凝土面层11;
[0032]间隔铺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11的若干碳纳米管薄膜13,若干碳纳米管薄膜13与电源电连接;以及
[0033]浇筑形成于第一混凝土面层11的顶部的第二混凝土面层12,若干碳纳米管薄膜13夹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11和第二混凝土面层12之间,通过碳纳米管薄膜13发热,以融化第二混凝土面层12顶部的冰雪。
[0034]进一步的,第一混凝土面层11的厚度为16cm。
[0035]具体的,第二混凝土面层12的厚度为4cm。
[0036]具体的,碳纳米管薄膜13的厚度为1~2mm。
[0037]较佳地,相邻两个碳纳米管薄膜13之间的间距为15cm。
[003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碳纳米管薄膜1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绝缘层以及夹设于两块绝缘层之间的碳纳米管,两块绝缘层包覆住碳纳米管,从而碳纳米管不会直接与第一混凝土面层11和第二混凝土面层12相接触。
[0039]较佳地,绝缘层的宽度大于碳纳米管的宽度。
[0040]具体的,碳纳米管薄膜13的电阻为100Ω/m2,且最大发热功率为600W/m2。
[0041]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0042]在地基浇筑混凝土,振捣后形成第一混凝土面层11;
[0043]在第一混凝土面层11初凝前,将若干碳纳米管薄膜13间隔铺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11的顶部,布设时将碳纳米管薄膜13与第一混凝土面层11的顶面紧密贴合,避免出现褶皱,以确保碳纳米管薄膜13后续能够均匀发热;
[0044]在第一混凝土面层11的顶部浇筑混凝土,利用振捣棒避开碳纳米管薄膜13的位置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经整平和养护后形成第二混凝土面层12,此时碳纳米管薄膜13夹设于第一混凝土面层11和第二混凝土面层12之间;
[0045]将碳纳米管薄膜13与电源电连接,开启电源以对碳纳米管薄膜13供电,使得碳纳米管薄膜13发热,从而热量专递至第二混凝土面层12,以融化第二混凝土面层12顶部的冰雪。
[004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融雪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7]于地基浇筑形成第一混凝土面层11;
[0048]提供若干碳纳米管薄膜13,在第一混凝土面层11初凝前,将若干碳纳米管薄膜13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融雪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浇筑形成于地基的第一混凝土面层;间隔铺设于所述第一混凝土面层的若干碳纳米管薄膜,若干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与电源电连接;以及浇筑形成于所述第一混凝土面层的顶部的第二混凝土面层,若干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夹设于所述第一混凝土面层和所述第二混凝土面层之间,通过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发热,以融化所述第二混凝土面层顶部的冰雪。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雪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为16c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雪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为4c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雪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的厚度为1~2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融雪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绝缘层以及夹设于两块所述绝缘层之间的碳纳米管,两块所述绝缘层包覆住所述碳纳米管。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融雪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宽度大于所述碳纳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欣然马明磊周述美韦福禄曾珍刘博王勇杨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