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盖和膨胀水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3602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应用于具有液体工作温度不同的多个回路的热管理系统中也不会发生液体混合的压力盖和膨胀水箱。压力盖具备:主体部、阀座部、第一阀瓣、第一施力部件、第二阀瓣、第二施力部件、第三阀瓣、第三施力部件及分隔壁部。膨胀水箱具备:壳体、上述压力盖、盖安装部及隔板。隔板将主体部分隔为彼此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隔板一体地设置有插入到盖安装部的内部的突出部。在压力盖安装于盖安装部的情况下,压力盖的底部抵接于突出部,从而压力盖的第一开口与第一腔室内连通,压力盖的第二开口与第二腔室连通。压力盖的第二开口与第二腔室连通。压力盖的第二开口与第二腔室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压力盖和膨胀水箱,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的压力盖和安装有该压力盖的膨胀水箱。

技术介绍

[0002]在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由于电池、电机等不同的部件对热循环中的温度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对上述那样不同的部件准备独立的热循环回路。在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中,较多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循环回路以分别对应于电池、电机等。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使结构紧凑而将两个热循环回路中的膨胀水箱集成为一体的技术。
[0003]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膨胀水箱内部由绝热隔板分隔为两个腔体,下部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回水口,上部两侧设有两个除气口,在低温侧腔室的顶盖设置有冷却液加注口。绝热隔板的顶部不与膨胀水箱的顶部相连,从而使两个腔室的气室连通。因此,在加注冷却液时,冷却液充满低温腔室后,会漫过绝热隔板的顶部而继续向高温腔室加注,从而节约了冷却液加注口的设计数量。
[0004]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膨胀水箱在壳体内形成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其中一个腔室形成有注入口并配合有压力盖,且每个腔室有一个进管和一个出管。相邻两个腔室之间设有隔腔,隔腔内设有压力调节机构,能够在对膨胀水箱进行抽真空或注入冷却液时将两侧腔室连通或切断连通。因此,只要在一侧腔室的注入口加注冷却液就能够同时对两个腔室进行加注,从而提高加注效率。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CN107719102B
[0008]专利文献2:CN208734425U
[0009]如果将专利文献1的膨胀水箱应用于液体温度不同的两个互联的回路中,当回路中的水泵运行时,分别与两个回路相连的腔体间会产生压力差,从而导致液面形成相应的高度差,当绝热隔板的一侧的液面高度超过绝热隔板的高度时,就会发生不同温度的液体漫过绝热隔板而混合的问题。
[0010]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该膨胀水箱为了能够正常加注,隔腔中的压力调节机构的活塞打开时左右两侧的液体连通的位置应位于正常工作的液面以下,在两侧的压力差达到连通压力时,两侧的液体将发生混合,因此,该膨胀水箱也不适宜在两侧液体工作温度不同的系统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应用于具有液体工作温度不同的多个回路的热管理系统中也不会发生液体的混合的压力盖和膨胀水箱。
[001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第一观点的压力盖用于车用膨胀水箱,具备:中空柱状的主体部,在该主体部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且在该主体部的顶部形成有第三开口;阀座部,该阀座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第一阀瓣,该第一阀瓣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落座于所述阀座部或从所述阀座部离开,在该第一阀瓣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可连通的第一贯通孔和与所述第二开口可连通的第二贯通孔;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顶部与所述第一阀瓣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一阀瓣向所述阀座部侧施力;第二阀瓣,该第二阀瓣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位于所述底部侧,并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所述第一阀瓣上的所述第一贯通孔;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阀瓣与所述底部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阀瓣向所述第一阀瓣侧施力;第三阀瓣,该第三阀瓣相对于所述第二贯通孔位于所述底部侧,并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所述第一阀瓣上的所述第二贯通孔;第三施力部件,该第三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阀瓣与所述底部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三阀瓣向所述第一阀瓣侧施力;以及分隔壁部,该分隔壁部与所述第一阀瓣形成为一体,并且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阀瓣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与所述底部抵接。
[0013]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第一阀瓣、第二阀瓣、第三阀瓣及分隔壁部将压力盖内分隔为两个独立的空间,因此,将该压力盖应用于具有两个腔室的膨胀水箱时,能够使分别包含这两个腔室的回路内的压力变化互不影响;并且,能够在正压超压状态和负压超压状态时迅速实现压力平衡。
[0014]本技术的第二观点的压力盖是在上述第一观点的压力盖中,在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第二阀瓣之间、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第三阀瓣之间、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阀座部之间及所述分隔壁部与所述底部之间的至少一处设置有密封部件。
[0015]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第一阀瓣与第二阀瓣之间、第一阀瓣与第三阀瓣之间、第一阀瓣与阀座部之间及分隔壁部与底部之间的密封性。
[0016]本技术的第三观点的压力盖是在上述第一或第二观点的压力盖中,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一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阀瓣的中央和所述底部的中央,所述第二贯通孔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是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和与所述第一开口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所述分隔壁部呈中空柱状,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从所述第一阀瓣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部分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和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部分抵接。
[0017]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设置为同心的形状,在通过第二阀瓣和第三阀瓣中的任一个将第一阀瓣打开时,能够确保第一阀瓣以水平的姿势打开,从而能够确保压力盖工作时的稳定性。
[0018]本技术的第四观点的压力盖是在上述第一或第二观点的压力盖中,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阀瓣的径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底部的径向上的两侧,所述分隔壁部呈板状,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从所述第一阀瓣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
部分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和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部分抵接。
[0019]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一阀瓣、第二阀瓣、第三阀瓣及压力盖的底部的结构简单化,因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0020]另外,根据本技术的第五观点,膨胀水箱用于车辆,具备:壳体;上述第一~第四观点中的任一个所述的压力盖;盖安装部,该盖安装部在所述壳体的顶部开口,并呈从所述壳体的顶部突出的中空柱状;以及隔板,该隔板从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所述顶部,从而将所述主体部分隔为彼此独立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所述隔板一体地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插入到所述盖安装部的内部,在所述压力盖安装于所述盖安装部的情况下,所述压力盖的底部抵接于所述突出部,从而所述压力盖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腔室内连通,所述压力盖的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腔室内连通。
[0021]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被隔板完全分隔开,并且压力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盖,用于车用膨胀水箱,其特征在于,具备:中空柱状的主体部,在该主体部的底部形成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且在该主体部的顶部形成有第三开口;阀座部,该阀座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第一阀瓣,该第一阀瓣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落座于所述阀座部或从所述阀座部离开,在该第一阀瓣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可连通的第一贯通孔和与所述第二开口可连通的第二贯通孔;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顶部与所述第一阀瓣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一阀瓣向所述阀座部侧施力;第二阀瓣,该第二阀瓣相对于所述第一贯通孔位于所述底部侧,并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所述第一阀瓣上的所述第一贯通孔;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阀瓣与所述底部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阀瓣向所述第一阀瓣侧施力;第三阀瓣,该第三阀瓣相对于所述第二贯通孔位于所述底部侧,并设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移动自如而能够开闭所述第一阀瓣上的所述第二贯通孔;第三施力部件,该第三施力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三阀瓣与所述底部之间,沿所述主体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三阀瓣向所述第一阀瓣侧施力;以及分隔壁部,该分隔壁部与所述第一阀瓣形成为一体,并且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阀瓣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与所述底部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第二阀瓣之间、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第三阀瓣之间、所述第一阀瓣与所述阀座部之间及所述分隔壁部与所述底部之间的至少一处设置有密封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一开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阀瓣的中央和所述底部的中央,所述第二贯通孔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是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和与所述第一开口同心地设置的环状开口,所述分隔壁部呈中空柱状,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从所述第一阀瓣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之间的部分向所述底部侧延伸,在所述第一阀瓣落座于所述阀座部的情况下,所述分隔壁部和所述底部的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部分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阀瓣的径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底部的径向上的两侧,所述分隔壁部呈板状,在所述第一阀瓣安装于所述压力盖的情况下,该分隔壁部从所述第一阀瓣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凡轶刘俊杰陈炜黄俊毅川口雄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