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端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总成、车辆及热管理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42962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6 16: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热管理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车端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总成、车辆及热管理控制方法,车端热管理系统包括车端制冷回路车端制冷回路上设置有冷热源和车端换热装置,车端换热装置通过浮动装置安装于车体上,以使车端换热装置能够抵紧于电池端换热装置上,提高换热效果。浮动装置可消除车端换热装置与电池端换热装置之间的安装公差,在多种车型上均可以实现二者的紧密贴靠,提高了车端热管理系统的通用性。该热管理控制方法能够及时加热或冷却电池包,并保证电池包内部温度均衡,避免存在较大的温差。的温差。的温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端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总成、车辆及热管理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车端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总成、车辆及热管理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纯电动系统(充电式)的新能源汽车中,电池热管理采取的措施通常是由车端空调给冷却液散热或加热,冷却液通过液冷插件导入电池箱体内部,把热量分配到每一个电池,然而这种电池热管理方式不适用于换电车型,其原因在于,液冷插件的安装精度要求较高,在换电过程中需断开液冷插件和电池之间的插接,再次安装时较为繁琐,且容易出现故障。每次换电过程都会有少许的冷却液泄漏,污染环境,另外,换电过程中,冷却液与外界环境接触会混入粉尘颗粒等杂质,导致冷却液变质、效果损失,严重时可致使管路堵塞,造成车辆故障。
[0003]因此,采用接触式的换热方式而非插接式的换热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即,在车辆和电池端均设置一换热器,安装电池时,使电池端的换热器与车辆上的换热器接触即可。然而,由于换电类车辆的型号不同,将电池安装至车辆上时无法保证电池端的换热器与车辆上的换热器接触良好,降低换热效果,不利于电池的热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端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总成、车辆及热管理控制方法,能够保证电池端的换热器与车辆上的换热器接触良好,提高换热效果,确保热管理的高效性。
[0005]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端热管理系统,包括:
[0007]车端制冷回路,所述车端制冷回路上设置有车端换热装置和冷热源,所述冷热源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0008]浮动装置,所述车端换热装置通过所述浮动装置安装于车体,以使所述车端换热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抵紧于电池端换热装置。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端热管理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浮动装置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车体和所述车端换热装置,以使所述车端换热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抵紧于所述电池端换热装置。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端热管理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车端换热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螺柱以及内螺纹孔,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穿设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能够旋入所述内螺纹孔中,所述螺柱能够贯穿所述安装部,并与锁紧螺母连接。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端热管理系统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弹性导热件,所述弹性导热件被配置为能够设置于所述车端换热装置和所述电池端换热装置之间。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端热管理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弹性导热件包括导热硅脂层、导热硅胶层以及可变形石墨片中的至少一种。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端热管理系统的优选方案,所述车端换热装置上对称设置有多个所述浮动装置。
[0014]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热管理总成,包括电池包以及如上所述的车端热管理系统,所述电池包具有电池端冷却回路,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与所述车端制冷回路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电池端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上。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热管理总成的优选方案,还包括测温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上设置有抽液装置,所述抽液装置用于使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中的换热液循环流动,所述测温系统用于测量并记录电池包内的温度,所述控制系统用于在所述电池包内的温度异常时控制所述冷热源和所述抽液装置开启。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热管理总成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还包括换热板以及连通所述电池端换热装置进出口的换热管路,所述换热板内设置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所述换热板用于放置所述电池包的模组。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热管理总成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池包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相扣合以形成密封腔,所述换热管路和所述换热板均设置于所述密封腔内,所述电池端换热装置安装于所述下壳体,并位于所述密封腔外。
[0018]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以及如上所述的热管理总成。
[0019]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热管理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0]S1、判断电池包内部的温度是否处于预设范围内,若是,则跳转至S2,若否,则跳转至S3;
[0021]S2、判断所述电池包内同时刻最大温差ΔT是否处于限定范围内,若是,则跳转至S4,若否,则跳转至S5;
[0022]S3、启动所述冷热源和所述抽液装置;
[0023]S4、关闭所述冷热源和所述抽液装置;
[0024]S5、启动所述抽液装置并关闭所述冷热源。
[0025]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热管理控制方法的优选方案,所述S1包括:
[0026]S11、获取所述电池包内部的最高温度Tmax、最低温度Tmin;
[0027]S12、判断Tmax是否大于等于T
上限
,或Tmin是否小于等于T
下限
,T
上限
以及T
下限
分别为所述电池包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允许温度值和最小允许温度值;
[0028]以及,所述S3包括:
[0029]S31、若Tmax≥T
上限
,则开启所述冷热源的制冷模式;
[0030]S32、若Tmin≤T
下限
,则开启所述冷热源的制热模式。
[0031]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热管理控制方法的优选方案,在所述S31之后,还包括:
[0032]S311、判断Tmax是否小于等于第一安全值Ts1,若是,则跳转至S312,若否,则维持所述冷热源的制冷模式和所述抽液装置的开启,其中Ts1<T
上限

[0033]S312、判断ΔT是否小于等于第二安全值Ts2,若是,则关闭所述冷热源和所述抽液装置,若否,则关闭所述冷热源而维持所述抽液装置的开启;
[0034]以及,在所述S32之后,还包括:
[0035]S321、判断Tmin是否大于等于第三安全值Ts3,若是,则跳转至S322,若否,则维持所述冷热源的制热模式和所述抽液装置的开启,其中Ts3>T
下限

[0036]S322、判断ΔT是否小于等于第二安全值Ts2,若是,则关闭所述冷热源和所述抽液装置,若否,则关闭所述冷热源而维持所述抽液装置的开启。
[003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端热管理系统及包含该车端热管理系统的热管理总成及车辆,包括车端制冷回路,车端制冷回路上设置有冷热源,冷热源具备制冷和加热功能,车端制冷回路上还设置有车端换热装置,车端换热装置能够与电池端换热装置紧密贴靠,以吸收电池端换热装置内的热量或将热量传递给电池端换热装置。车端换热装置通过浮动装置安装于车体上,当电池包安装于车体上后,车端换热装置能够抵紧于电池端换热装置的表面,以使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端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车端制冷回路(1),所述车端制冷回路(1)上设置有车端换热装置(11)和冷热源,所述冷热源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浮动装置(3),所述车端换热装置(11)通过所述浮动装置(3)安装于车体,以使所述车端换热装置(11)被配置为能够抵紧于电池端换热装置(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端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装置(3)包括弹性件(31),所述弹性件(3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车体和所述车端换热装置(11),以使所述车端换热装置(11)被配置为能够在所述弹性件(31)的弹力作用下抵紧于所述电池端换热装置(2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端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32)和第二连接件(33),所述第一连接件(32)与所述车端换热装置(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3)上设置有螺柱(331)以及内螺纹孔(332),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穿设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能够旋入所述内螺纹孔(332)中,所述螺柱(331)能够贯穿所述安装部,并与锁紧螺母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端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导热件(4),所述弹性导热件(4)被配置为能够设置于所述车端换热装置(11)和所述电池端换热装置(2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端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热件(4)包括导热硅脂层、导热硅胶层以及可变形石墨片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端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端换热装置(11)上对称设置有多个所述浮动装置(3)。7.一种热管理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5)以及如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车端热管理系统,所述电池包(5)具有电池端冷却回路(2),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2)与所述车端制冷回路(1)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电池端换热装置(21)设置于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2)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温系统和控制系统,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2)上设置有抽液装置(22),所述抽液装置(22)用于使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2)中的换热液循环流动,所述测温系统用于测量并记录所述电池包(5)内的温度,所述控制系统用于在所述电池包(5)内的温度异常时控制所述冷热源和所述抽液装置(22)开启。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端冷却回路(2)还包括换热板(24)以及连通所述电池端换热装置(21)进出口的换热管路(25),所述换热板(24)内设置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管路(25)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所述换热板(24)用于放置所述电池包(5)的模组(53)。10.根据权利要求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龙李鸿键侯艳丽李玉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胜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