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端子、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端子包括:基部;第一接触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接触部用于与第一排线接触;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与第二排线接触;定位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三端,所述定位部用于插接于设置所述端子的连接器,从而实现所述端子在连接器的定位。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实现对所述端子的定位。子的定位。子的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端子、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连接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端子、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在电子产品求新求变的趋势下,无论是计算机或笔记型计算机等产品,其规格总类繁多,为实现其中各个应用端产品、内部组件或基板的连接,连接器应运而生。具体地,连接器是一种传输电子信号的装置,可提供分离的界面用以连接两个次电子系统,是用以完成电路或电子机器等相互间电气连接的元件。
[0003]为了适应电子产品不同的规格和外形尺寸,目前的连接器常常设置一连接结构用于对接两条软性扁平排线(FFC)或软性印刷电路板(FPC),当FFC/FPC的长度不够时,仅需以连接结构连接另一FFC/FPC,即可达延长的效果。
[0004]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在目前的连接器设计方案中,端子设置的位置往往不够精确,在使用时很有可能使得FFC/FPC没有与端子连接而导致连接器不能起到对接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端子、连接器及电子设备,能够更好地定位端子。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端子,所述端子包括:基部、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与定位部。第一接触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接触部用于与第一排线接触。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与第二排线接触。定位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三端,所述定位部用于插接于设置所述端子的连接器,从而实现所述端子在连接器的定位。
[0007]可选的,所述定位部设有第一卡接凸起,所述第一卡接凸起用于与连接器抵接而实现卡接。
[0008]可选的,所述定位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部均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三端,并且两个所述定位部设置的方向相同。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臂弯折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一排线抵接。
[0010]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第一连接凸起,所述第一连接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一排线抵接。
[0011]可选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臂弯折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二排线抵接。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空间以及与所述对接空间连通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基部设于所述对接空间,所述第一接触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一盖体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盖体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所述第一盖体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用于和所述绝缘本体共同夹持插入所述第一开口并且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第一排线,当所述第一盖体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允许所述第一排线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运动。第二盖体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盖体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所述第二盖体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第二盖体用于和所述绝缘本体共同夹持插入所述第二开口并且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二排线,当所述第二盖体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第二盖体允许所述第二排线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运动。
[0013]可选的,所述绝缘本体设置第一卡合结构,所述第一盖体还设置有第二卡合结构。所述第一盖体一侧与所述绝缘本体转动连接,当所述第一盖体相对于绝缘本体转动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卡合时,所述第一盖体处于锁定状态,当所述第一盖体相对于绝缘本体转动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盖体处于解锁状态。
[0014]可选的,所述端子设有第一转接部,所述第一转接部设于所述基部的一侧,所述第一转接部弯折设置并与所述基部围合形成第一转接腔。所述第一盖体的一侧抵接于所述第一转接部并能够在所述第一转接腔内转动,以使所述第一盖体一侧与所述绝缘本体转动连接。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排线、第二排线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第一排线与所述第一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二排线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端子包括:基部、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与定位部。第一接触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接触部用于与第一排线接触。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与第二排线接触。当所述第一排线及第二排线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连接时,即可实现所述第一排线与第二排线的对接。并且,定位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三端,所述定位部用于插接于设置所述端子的连接器,从而实现所述端子在连接器内的定位。通过上述方式,本技术实施例能够实现对所述端子在连接器内的定位,能够避免因端子的位置误差而造成第一排线、第二排线与端子之间接触不良。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8]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端子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1]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爆炸图;
[0022]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0023]图6是图5另一视角图;
[0024]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第一盖体的示意图;
[0025]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第一限位端子的示意图;
[0026]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0027]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0028][0029]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31]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基部;第一接触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接触部用于与第一排线接触;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接触部用于与第二排线接触;定位部,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三端,所述定位部用于插接于设置所述端子的连接器,从而实现所述端子在连接器的定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设有第一卡接凸起,所述第一卡接凸起用于与连接器抵接而实现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部均设于所述基部的第三端,并且两个所述定位部设置的方向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臂弯折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一排线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第一连接凸起,所述第一连接凸起用于与所述第一排线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臂弯折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另一端用于与第二排线抵接。7.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第一盖体、第二盖体以及多个如权利要求1
‑
6中任意一项所述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空间以及与所述对接空间连通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基部设于所述对接空间,所述第一接触部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接触部设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科耀,邓伟荣,霍柱东,董茂杰,
申请(专利权)人:鹤山市得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