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1526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包括散热箱和顶盖,所述散热箱的顶部与顶盖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散热箱正面的左侧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所述散热箱的内部设置有变压器主体,且散热箱内部的左侧设置有油液换热箱,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通过在换热组件的内部通入换热剂,在换热管的内部流通换热剂时,变压器主体内部的热量被换热剂吸收后带走,对变压器主体的内部起到快速冷却降温作用,同时配合在油液换热箱一侧设置的冷却组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对流入油液换热箱中的换热剂进行快速降温,让油液换热箱内部的换热剂始终维持在低温状态,让换热剂在换热组件内部流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对变压器主体起到冷却降温效果。降温效果。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变压器
,具体为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力变压器是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是用来将某一数值的交流电压(电流)变成频率相同的另一种或几种数值不同的电压(电流)的设备。目前对变压器的降温一种是用液体流动将热量带出变压器,另一种是采用强制性空气流体带出线圈外侧的热量。但上述的措施效果均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对大功率的干式变压器,仅对线圈外侧进行空气流动降温,远不能解决变压器内部产生的热,而且变压器内部、尤为是芯体与初级线圈之间的热量危害最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中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解决了目前变压器上应用的冷却降温结构无法有效的对变压器内部的热量进行降温处理,对变压器的工作运行造成安全危害问题。
[000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包括散热箱和顶盖,所述散热箱的顶部与顶盖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散热箱正面的左侧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所述散热箱的内部设置有变压器主体,且散热箱内部的左侧设置有油液换热箱,所述油液换热箱的左侧设置有冷却组件,且油液换热箱的右侧设置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导流管、引流管、换热管、冷却管和回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油液换热箱的内部连通,且导流管的一端连通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一侧与散热箱内壁的右侧平行设置,且冷却管的底端连通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油液换热箱的内部连通,所述导流管与回流管内部的左侧均连通有引流管,且两个引流管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换热管,若干个所述换热管的一端均贯穿变压器主体的内部。
[0005]优选的,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固定架、半导体制冷片和第一散热扇,所述固定架的一侧与油液换热箱的左侧固定连接,且固定架内部的右侧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固定架内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一散热扇,且固定架的左侧延伸至散热箱的外部。
[0006]优选的,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与油液换热箱的左侧接触,且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与第一散热扇的右侧接触。
[0007]优选的,所述油液换热箱的内部设置有液泵,且液泵的进料口连通有抽液管,所述抽液管的一端延伸至油液换热箱内部的下方,所述液泵的出料口与导流管的一端连通。
[0008]优选的,所述散热箱内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散热扇,且散热箱的顶部设置有过滤网。
[0009]优选的,所述散热箱的右侧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百叶窗。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通过在换热组件的内部通入换热剂,在换热管的内部流通换热剂时,变压器主体内部的热量被换热剂吸收后带走,对变压器主体的内部起到快速冷却降温作用,同时配合在油液换热箱一侧设置的冷却组件,通过半导体制冷片对流入油液换热箱中的换热剂进行快速降温,让油液换热箱内部的换热剂始终维持在低温状态,让换热剂在换热组件内部流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对变压器主体起到冷却降温效果。
[0013](2)通过在散热箱内部的右侧设置冷却管,并且在冷却管的内部流通换热剂,在第二散热扇工作时,外界的空气通过百叶窗进入散热箱的内部,使散热箱内部的空气进行流通,进入散热箱内部的空气吹过冷却管的表面,利用冷却管中的低温冷却液降低空气的温度,从而进一步降低变压器主体的温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散热箱与顶盖结构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散热箱结构的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散热箱与换热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散热箱结构的侧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油液换热箱结构的侧视图。
[0019]图中:10、散热箱;20、顶盖;30、箱门;40、变压器主体;50、油液换热箱;101、导流管;102、引流管;103、换热管;104、冷却管;105、回流管;201、固定架;202、半导体制冷片;203、第一散热扇;204、液泵;205、抽液管;301、第二散热扇;302、过滤网;303、安装槽;304、百叶窗。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1:
[0022]请参阅图1

5所示,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包括散热箱10和顶盖20,散热箱10的顶部与顶盖20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散热箱10正面的左侧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30,散热箱10的内部设置有变压器主体40,且散热箱10内部的左侧设置有油液换热箱50,油液换热箱50的左侧设置有冷却组件,且油液换热箱50的右侧设置有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导流管101、引流管102、换热管103、冷却管104和回流管105,导流管101的一端与油液换热箱50的内部连通,且导流管101的一端连通有冷却管104,冷却管104的一侧与散热箱10内壁的右侧平行设置,且冷却管104的底端连通有回流管105,回流管105的一端与油液换热箱50的内部连通,导流管101与回流管105内部的左侧均连通有引流管102,且两个引流管102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换热管103,若干个换热管103的一端均贯穿变压器主体40的内部,在换热管103的内部流通换热剂时,变压器主体40内部的热量被换热剂吸收后带走,对变压器
主体40的内部起到快速冷却降温作用;冷却组件包括固定架201、半导体制冷片202和第一散热扇203,固定架201的一侧与油液换热箱50的左侧固定连接,且固定架201内部的右侧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202,固定架201内部的左侧设置有第一散热扇203,且固定架201的左侧延伸至散热箱10的外部,通过半导体制冷片202对流入油液换热箱50中的换热剂进行快速降温,让油液换热箱50内部的换热剂始终维持在低温状态,让换热剂在换热组件内部流通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对变压器主体40起到冷却降温效果;
[0023]其中半导体制冷片202的冷端与油液换热箱50的左侧接触,且半导体制冷片202的热端与第一散热扇203的右侧接触,油液换热箱50的内部设置有液泵204,且液泵204的进料口连通有抽液管205,抽液管205的一端延伸至油液换热箱50内部的下方,液泵204的出料口与导流管101的一端连通;
[0024]其中散热箱10内壁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散热扇301,且散热箱10的顶部设置有过滤网302,利用第二散热扇301将散热箱10中的热量通过过滤网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箱(10)和顶盖(20),所述散热箱(10)的顶部与顶盖(20)的底部固定连接,且散热箱(10)正面的左侧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30),所述散热箱(10)的内部设置有变压器主体(40),且散热箱(10)内部的左侧设置有油液换热箱(50),所述油液换热箱(50)的左侧设置有冷却组件,且油液换热箱(50)的右侧设置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导流管(101)、引流管(102)、换热管(103)、冷却管(104)和回流管(105),所述导流管(101)的一端与油液换热箱(50)的内部连通,且导流管(101)的一端连通有冷却管(104),所述冷却管(104)的一侧与散热箱(10)内壁的右侧平行设置,且冷却管(104)的底端连通有回流管(105),所述回流管(105)的一端与油液换热箱(50)的内部连通,所述导流管(101)与回流管(105)内部的左侧均连通有引流管(102),且两个引流管(102)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换热管(103),若干个所述换热管(103)的一端均贯穿变压器主体(40)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35kV主变压器的冷却降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固定架(201)、半导体制冷片(202)和第一散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二青何承龙苏磊杨猛段子轩吕良任楠楠赵逸伦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