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142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属于钢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其包括钢板件,所述钢板件围合焊接构成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分隔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钢板件与所述分隔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本申请通过分隔组件相当于将钢板件分隔为多个小钢板,小钢板宽厚比均小于钢板件的宽厚比,降低钢板件计算的宽厚比,提高薄柔箱型柱的局部屈曲承载力。提高薄柔箱型柱的局部屈曲承载力。提高薄柔箱型柱的局部屈曲承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


[0001]本技术涉及钢结构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建筑钢结构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高强钢薄柔截面箱型钢柱是比较常见的结构形式。
[0003]传统的高强钢薄柔截面箱型钢柱是由四块高强度钢板围合焊接而成的箱体结构,具有稳定承载力高,抗弯刚度大的优点。
[000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至少存在如下缺陷:现有的高强钢薄柔截面箱型钢柱的板件局部屈曲承载力小,板件承载力利用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钢板件的局部屈曲承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包括钢板件,所述钢板件围合焊接构成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分隔组件和连接组件,所述分隔组件包括多个纵向加劲肋和多个横向加劲肋,所述钢板件与所述分隔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组件可以提高薄柔箱型柱的抗弯能力及抗剪能力,并且分隔组件设置在钢板件上,相当于将一整块钢板件分隔为多个小钢板,每个小钢板的宽厚比均小于一整块钢板件的宽厚比,从而降低钢板件计算的宽厚比,提高薄柔箱型柱的局部屈曲承载力。
[0009]可选的,所述纵向加劲肋固定在所述钢板件纵向轴线处,所述纵向加劲肋高度一侧与所述钢板件贴合。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向加劲肋用于提高钢板件的抗弯能力,纵向加劲肋固定在钢板件的纵向轴线处抗弯效果最佳,同时纵向加劲肋在钢板件上相当于将一整块钢板件分隔为两块小钢板,小钢板的宽厚比小于一整块钢板件的宽厚比,降低钢板件计算的宽厚比,提高薄柔箱型柱的局部屈曲承载力。
[0011]可选的,所述横向加劲肋沿所述钢板件高度方向间隔均匀布置,所述横向加劲肋为L型结构,所述横向加劲肋与相邻两块所述钢板件表面贴合并固定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向加劲肋可以提高钢板件的抗剪能力,L型横向加劲肋与相邻两块钢板件贴合固定还能够起到稳定箱体结构的作用,横向加劲肋与纵向加劲肋在钢板件上共同将一整块钢板件分隔为多块小钢板,小钢板数目增多,降低每块小钢板的宽厚比,从而降低钢板件计算的宽厚比,提高钢板件的局部屈曲承载力。
[0013]可选的,所述纵向加劲肋与所述钢板件固定的一侧开设有多个供所述横向加劲肋穿过的卡槽。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向加劲肋与横向加劲肋卡接,横向加劲肋对纵向加劲
肋起支撑作用,增加纵向加劲肋的稳定性。
[0015]可选的,所述纵向加劲肋与所述横向加劲肋表面均覆盖有纤维布,所述纤维布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向加劲肋及横向加劲肋均为木质结构,可以降低自重,节约成本,纤维布粘结在纵向加劲肋与横向加劲肋表面,用于增强纵向加劲肋与横向加劲肋的的抗压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0017]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钢板件与所述纵向加劲肋,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钢板件与所述横向加劲肋。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分别用于纵向加劲肋与钢板件之间、横向加劲肋与钢板件之间的连接,避免高温焊接造成高强钢板发生局部硬化,有利于钢板件结构完整。
[0019]可选的,所述纵向加劲肋及所述横向加劲肋厚度在10mm

15mm范围内。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向加劲肋及横向加劲肋厚度范围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2017)。
[0021]可选的,所述钢板件厚度在5mm

10mm范围内。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纵向加劲肋和横向加劲肋的设置降低了钢板件计算的宽厚比,在《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2017)宽厚比计算要求的前提下,钢板件的宽厚比选用范围变大,薄钢板强度更高且成本更低。
[002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1、分隔组件可以提高薄柔箱型柱的抗弯能力及抗剪能力,并且分隔组件设置在钢板件上,相当于将一整块钢板件分隔为多个小钢板,每个小钢板的宽厚比均小于一整块钢板件的宽厚比,从而降低钢板件计算的宽厚比,提高薄柔箱型柱的局部屈曲承载力。
[0025]2、纵向加劲肋用于提高钢板件的抗弯能力,纵向加劲肋固定在钢板件的纵向轴线处抗弯效果最佳,同时纵向加劲肋在钢板件上相当于将一整块钢板件分隔为两块小钢板,小钢板的宽厚比小于一整块钢板件的宽厚比,降低钢板件计算的宽厚比,提高薄柔箱型柱的局部屈曲承载力。
[0026]3、横向加劲肋可以提高钢板件的抗剪能力,L型横向加劲肋与相邻两块钢板件贴合固定还能够起到稳定箱体结构的作用,横向加劲肋与纵向加劲肋在钢板件上共同将一整块钢板件分隔为多块小钢板,小钢板数目增多,降低每块小钢板的宽厚比,从而降低钢板件计算的宽厚比,提高钢板件的局部屈曲承载力。
[0027]4、纵向加劲肋及横向加劲肋均为木质结构,可以降低自重,节约成本,纤维布粘结在纵向加劲肋与横向加劲肋表面,用于增强纵向加劲肋与横向加劲肋的的抗压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钢板件;2、分隔组件;21、纵向加劲肋;211、卡槽;22、横向加劲肋;3、连接组件;
31、第一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3]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如图1所示,包括钢板件1、分隔组件2和连接组件3,钢板件1有四块,四块钢板件1围合焊接形成箱型结构,钢板件厚度在5mm

10mm范围内,钢板件1与分隔组件2通过连接组件3连接。
[0034]如图2所示,分隔组件2包括四个纵向加劲肋21和多个横向加劲肋22,纵向加劲肋21为横截面为矩形的板状结构,纵向加劲肋21竖直连接在钢板件1上且位于钢板件1纵向轴线处,横向加劲肋22为L型结构,横向加劲肋22两个自由臂与相邻两块钢板件1贴合并连接,纵向加劲肋21与钢板件1固定的一侧开设有多个供横向加劲肋22穿过的卡槽211,横向加劲肋22与纵向加劲肋21卡接,纵向加劲肋21及横向加劲肋22厚度在10mm

15mm范围内。纵向加劲肋21及横向加劲肋22均由木质材料制成,纵向加劲肋21与横向加劲肋22表面均粘接有纤维布,纤维布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增强纵向加劲肋21及横向加劲肋22的抗压性能和抗腐蚀性能。
[0035]如图2所示,连接组件3包括多个第一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包括钢板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件(1)围合焊接构成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分隔组件(2)和连接组件(3),所述分隔组件(2)包括多个纵向加劲肋(21)和多个横向加劲肋(22),所述钢板件(1)与所述分隔组件(2)通过所述连接组件(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加劲肋(21)设置在所述钢板件(1)纵向轴线处,所述纵向加劲肋(21)长度一侧与所述钢板件(1)通过所述连接组件(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加劲肋(22)沿所述钢板件(1)高度方向间隔均匀布置,所述横向加劲肋(22)为L型结构,所述横向加劲肋(22)与相邻两块所述钢板件(1)通过所述连接组件(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木组合薄柔箱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加劲肋(21)与所述钢板件(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开齐池凯孔鹏毛继宏赵继元胡正泱梁晓栋王煜坤解博史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