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导风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0990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冷器导风结构,应用于轿车车型;中冷器设置在涡轮增压器和进气歧管之间;在中冷器的两侧设置导风板;中冷器与发动机下护板之间具有一个间隙;在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凸台结构(3),凸台结构(3)朝向中冷器方向凸起,将该间隙减小。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发动机下护板上增加凸台结构,将中冷器下方导风结构集成于发动机下护板上,有利于中冷器密封及导风,提升中冷器冷却风量;通过CFD仿真分析得出中冷器风量提升20%,极大地提高中冷器的冷却效果,满足产品开发要求;同时,不再采用下导风板、密封条等结构和零部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车重量和开发成本。上降低了整车重量和开发成本。上降低了整车重量和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冷器导风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动力系统的
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冷器导风结构,以提升中冷器冷却风量。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动力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涡轮增压式发动机得以逐渐普及。在相同排量下,涡轮增压式发动机动力明显优于自然吸气式发动机。涡轮增压式发动机是通过排出的尾气冲击涡轮机叶片,使涡轮机高速旋转,从而使压气机跟随着涡轮机高速旋转,将新鲜空气从引气口强制引入发动机,进行燃烧做功。新鲜空气经过涡轮增压器后,其流速、压力和温度都会大幅增加。然而高温空气会造成空气密度及氧含量较低,严重影响发动机动力性能,同时高温空气进入气缸后易造成发动机爆震,影响其寿命。
[0003]为降低增压后气体的温度,在涡轮增压器和进气歧管之间增加一个中冷器,达到冷却高温气体的目的。冷侧气体由前格栅掠过中冷器,实现冷侧气体带走热侧气体(涡轮后高温气体)热量。
[0004]中冷器冷却能力严重影响发动机进气温度,从而影响发动机性能及寿命。良好的中冷器冷却风量是保证中冷器冷却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中冷器冷却风量是提升中冷器冷却性能的一种途径。
[0005]现有技术中,提升中冷器冷却风量方法有:增大前格栅开口、增加导风板提升导风及密封效果、提升风扇抽风能力、降低中冷器冷侧风阻等重要方法。
[0006]但是,这些技术方案有时受到结构限制,无法实施;有的时候会带来制造成本或使用成本的较大增加,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说并不合理和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冷器导风结构,其目的是提高中冷器的冷却效果。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中冷器导风结构,应用于轿车车型;所述的中冷器设置在涡轮增压器和进气歧管之间;在所述的中冷器的两侧设置导风板;所述的中冷器与发动机下护板之间具有一个间隙;在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上设置凸台结构,所述的凸台结构朝向中冷器方向凸起,使得该间隙减小。
[0010]所述的凸台结构为长条形,其长条方向与中冷器的长度方向相同。
[0011]所述的凸台结构的长度尺寸,等于中冷器的芯体的长度尺寸。
[0012]所述的中冷器的高温进气管道和冷却排气管道,分别设置在中冷器两端的中冷器固定支架上。
[0013]所述的凸台结构采用冲压成形,或者采用注塑成形。
[0014]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通过水箱下横梁安装孔固定在水箱下横梁上。
[0015]所述的水箱下横梁安装孔的数量为三个,且按与所述的中冷器平行的方向等距分
布,外端的两个水箱下横梁安装孔位于中冷器两端之外。
[0016]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通过前保安装孔与前保连接。
[0017]所述的前保安装孔的数量为六个,且按与所述的前保一致的弧形方向等距分布;其最外面的两个前保安装孔的位置接近发动机下护板的端部。
[0018]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发动机下护板上增加凸台结构,将中冷器下方导风结构集成于发动机下护板上,有利于中冷器密封及导风,提升中冷器冷却风量;通过CFD仿真分析得出中冷器风量提升20%,极大地提高中冷器的冷却效果,满足产品开发要求;同时,不再采用下导风板、密封条等结构和零部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车重量和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0019]附图所示内容及图中的标记简要说明如下:
[0020]图1是中冷器与发动机下护板相对关系示意图;
[0021]图2是发动机下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标记为:
[0023]1、发动机下护板,2、中冷器,3、凸台结构,4、水箱下横梁安装孔,5、前保安装孔,6、中冷器气室两侧海绵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0025]本专利技术涉及某款轿车开发,由于受到造型和成本的约束,前格栅开口是有限制的,风扇及中冷器为沿用件,从而导风系统优化成了提升中冷器冷却风量的关键途径。
[0026]一般车型的中冷器导风系统主要包括左右两侧导风板、下导风板及密封条。然而本次开发车型为轿车,与一般SUV车型相比,左右两侧导风板可增加,但受到Z向空间限制,在中冷器下部无法增加下导风板,造成中冷器与发动机下护板之间存在较大缝隙。
[0027]通过CFD仿真分析得出,中冷器风量距目标风量还差21%,进气温度不满足开发要求。
[0028]如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为一种中冷器导风结构,应用于轿车车型;所述的中冷器2设置在涡轮增压器和进气歧管之间;在所述的中冷器2的两侧设置导风板;所述的中冷器2与发动机下护板1之间具有一个较大的间隙。
[0029]查看CFD分析出的速度矢量图可知,中冷器与发动机下护板之间的缝隙中有大量气流通过,漏风严重。
[0030]本专利技术从提升中冷器冷却风量出发,提出一种简单易行、低成本的、有利于中冷器密封及导风的装置,保证中冷器冷却能力,以满足发动机进气温度。
[0031]为验证漏风对中冷器风量影响,通过CFD仿真对比,完全封堵中冷器与发动机下护板之间的缝隙后,中冷器风量可提升约30%。
[0032]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提高中冷器的冷却效果的专利技术
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33]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中冷器导风结构,在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1上设置凸台结构3,所述的凸台结构3朝向中冷器2方向凸起,使得该间隙减小。并尽可能地将该间隙封闭。
[0034]为解决中冷器2下方漏风问题,首先提出在中冷器2与发动机下护板1之前增加海绵条封堵其缝隙。通过工艺分析,在中冷器2下方增加海绵条会存在安装过程中海绵条被蹭掉的风险,因此该方案不可行;其次提出在原有发动机下护板1上增加凸台结构3,减小中冷器2与发动机下护板1之间间隙,实现更优的密封,提升导风效果。通过分析,工程和工艺都可实施。
[0035]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原有的发动机下护板1上增加特殊的凸台结构,封堵中冷器2与发动机下护板1之间的间隙,实现更优的密封,具有良好的导风效果,经过CFD仿真分析得出:中冷器风量提升20%,接近目标,满足开发要求。将中冷器2下方导风结构集成于发动机下护板1上,有利于中冷器密封及导风,提升中冷器2冷却风量,同时可减少下导风板、密封条等零部件,也无需新增加零部件及安装结构,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整车开发成本和重量。
[0036]如图2所示:
[0037]所述的凸台结构3为长条形,其长条方向与中冷器2的长度方向相同。
[0038]采用长条形的凸台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加工制造也比较方便。
[0039]所述的凸台结构3的长度尺寸,等于中冷器2芯体的长度尺寸。
[0040]按图中所示,凸台结构3正好卡在两个中冷器固定支架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冷器导风结构,应用于轿车车型;所述的中冷器(2)设置在涡轮增压器和进气歧管之间;在所述的中冷器(2)的两侧设置导风板;所述的中冷器(2)与发动机下护板(1)之间具有一个间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发动机下护板(1)上设置凸台结构(3),所述的凸台结构(3)朝向中冷器(2)方向凸起,使得该间隙减小。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结构(3)为长条形,其长条方向与中冷器(2)的长度方向相同。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台结构(3)的长度尺寸,等于中冷器(2)的芯体的长度尺寸。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导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冷器(2)的高温进气管道和冷却排气管道,分别设置在中冷器(2)两端的中冷器固定支架上。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乾明吝理妮付永宏邵瑜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