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440944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所述救生舱包括舱体,所述舱体的外表面为球形,且在表面开设有进出口,所述进出口上设有舱门,球形舱体内壁设有站立平台,所述站立平台底部具有配重部以保持站立平台趋于水平状态,所述舱体内连接有氧气供给部和应急物质存放区,所述舱体顶部两侧内嵌设有对称的吊钩,所述舱体内设有红外定位装置;救生舱为在事故中防止泥水和其他杂质进入,故设计为全密闭型装置,所以内部要设置少量装氧气瓶用于为人员供氧;同时配备少量应急药物和食物,给被困人员提供必须的营养补给,人员尽可能快速躲至救生舱内,因救生舱为球形,可随涌水突泥一起被带至隧道外,利用红外装置跟踪功能进行定位救援。利用红外装置跟踪功能进行定位救援。利用红外装置跟踪功能进行定位救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救生舱
,尤其涉及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

技术介绍

[0002]在隧道的挖掘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涌水突泥等现象,一旦发生,施工人员将面临淹溺、埋置、缺氧等威胁生命安全的问题;
[0003]本技术中,球形设计就是针对隧道出现的涌水突泥等问题所设计的一款可随涌水突泥进行运动、且可保护人员不被造成更大伤害,从而等待救援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隧道挖掘过程中如何应急救援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所述救生舱包括舱体,所述舱体的外表面为球形,且在表面开设有进出口,所述进出口上设有舱门,球形舱体内壁设有站立平台,所述站立平台底部具有配重部以保持站立平台趋于水平状态,所述舱体内连接有氧气供给部和应急物质存放区,所述舱体顶部两侧内嵌设有对称的吊钩,所述舱体内设有红外定位装置。
[0007]优选地,所述舱体包括球形壳体,所述球形壳体内侧设有浮力层,置于所述浮力层内侧连接有橡胶隔震垫。
[0008]优选地,所述舱体内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舱体内壁形成第一间隙,所述氧气供给部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挡板上且位于第一间隙内的固定座,以及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的氧气瓶,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氧气瓶的一侧设有氧气罩,所述氧气罩与所述氧气瓶通过管路控制组件连通。
[0009]优选地,所述舱体内且与所述第一挡板的相对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舱体之间形成应急物质存放区,所述第二挡板上转动连接有箱门。
[0010]优选地,所述舱门内侧设有与舱体进出口对应的封堵块,所述舱门上设有玻璃窗。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救生舱初步计划放置在隧道仰拱施作后二衬施作前,主要功能在于当隧道发生涌水突泥等事故时,人员尽可能快速躲至救生舱内,因救生舱为球形,可随涌水突泥一起被带至隧道外,利用红外装置跟踪功能进行定位救援。
[0013]救生舱外壳采用优质、坚硬材质进行制造,因圆形可以极大地分散来自外部的压力,事故发生时可以较大能力的抗压。因此救生舱的起吊点设置为内嵌式的,防止在事故滚动中被外物牵绊,以便于运动。
[0014]救生舱为在事故中防止泥水和其他杂质进入,故设计为全密闭型装置,所以内部要设置少量装氧气瓶用于为人员供氧;同时配备少量应急药物和食物,给被困人员提供必须的营养补给。
[0015]本救生舱设计外壳和内层橡胶防震垫中间为超强浮力层,因为隧道在设计和实际生活中外部多为山坡或河流,一旦救生舱被冲出隧道,便可浮于水面,利用内置救生衣自救或等待救援。
[0016]门体上位置设置高强玻璃窗,便于在救生舱发生事故被冲击稳定后观察舱外状况,已决定是否自救还是等待救援。
[0017]救生舱外壳内部设置橡胶隔振垫,防止救生舱在运动过程中对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并防止对内部物品造成损坏,内部配备简易照明设备,用于内部照明使用,例如在应急物质存放区内放置荧光棒。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的结构示意图三;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的结构示意图四;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的爆炸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的结构示意图四。
[0024]图中:100、球形壳体;102、舱门;103、玻璃窗;200、浮力层;300、橡胶隔震垫;400、站立平台;500、第一挡板;501、固定座;502、氧气瓶;503、氧气罩;600、第二挡板;601、箱门;700、红外定位装置;800、吊钩。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参照图1

5,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救生舱包括舱体,舱体的外表面为球形,且在表面开设有进出口,进出口上设有舱门102,球形舱体内壁设有站立平台400,站立平台400底部具有配重部以保持站立平台400趋于水平状态,舱体内连接有氧气供给部和应急物质存放区,舱体顶部两侧内嵌设有对称的吊钩800,吊钩内嵌式,从而保证舱体外表面为球形,同时如图6所示,把手也可设置为内嵌式的,舱体内设有红外定位装置700,本救生舱初步计划放置在隧道仰拱施作后二衬施作前,主要功能在于当隧道发生涌水突泥等事故时,人员尽可能快速躲至救生舱内,因救生舱为球形,可随涌水突泥一起被带至隧道外,利用红外装置跟踪功能进行定位救援;救生舱外壳采用优质、坚硬材质进行制造,因圆形可以极大地分散来自外部的压力,事故发生时可以较大能力的抗压。因此救生舱的起吊点设置为内嵌式的,防止在事故滚动中被外物牵绊以便于运动,使用时,开启舱门102,通过站立平台400承载,关闭舱门102,此时舱门102可以设置为密封的,然后通过氧气供给部进行临时供氧,当外部环境区域稳定时开启舱门102即可,此时应急人员可继续在舱
体内等待救援,红外定位装置700包括但不限于红外定位器、蓄电池等组成的电路器件,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0028]参照图1

5,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舱体包括球形壳体100,球形壳体100内侧设有浮力层200,置于浮力层200内侧连接有橡胶隔震垫300,本救生舱设计外壳和内层橡胶防震垫中间为超强浮力层200,因为隧道在设计和实际生活中外部多为山坡或河流,一旦救生舱被冲出隧道,便可浮于水面,利用内置救生衣自救或等待救援,而在站立平台400底部设置配重部,从而能够实现站立平台400区域水平状态,配重部可采用黄沙、岩土或工业配重材料均可。
[0029]参照图1

5,本专利技术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舱体内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500,第一挡板500与舱体内壁形成第一间隙,氧气供给部包括安装在第一挡板500上且位于第一间隙内的固定座501,以及安装在固定座501上的氧气瓶502,第一挡板500远离氧气瓶502的一侧设有氧气罩503,氧气罩503与氧气瓶502通过管路控制组件连通,需要说明的是,管路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所述救生舱包括舱体,所述舱体的外表面为球形,且在表面开设有进出口,所述进出口上设有舱门(102),其特征在于,球形舱体内壁设有站立平台(400),所述站立平台(400)底部具有配重部以保持站立平台(400)趋于水平状态,所述舱体内连接有氧气供给部和应急物质存放区,所述舱体顶部两侧内嵌设有对称的吊钩(800),所述舱体内设有红外定位装置(7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包括球形壳体(100),所述球形壳体(100)内侧设有浮力层(200),置于所述浮力层(200)内侧连接有橡胶隔震垫(30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球形隧道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内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500),所述第一挡板(500)与所述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贯军姜河侯红丽崔长宇张雁平吕永樊明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