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式钢球补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4399457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升降式钢球补加装置,筒体为上下端敞口的空心结构且外周均布有与球磨机的加球口漏斗配合的支撑架,固定架固定于筒体上敞口且中部设有同轴的通孔,套管同轴固定在通孔内,吊杆顶部固定有吊环且下部穿过套管并向下延伸,吊杆近底端外周上固定有锥形板,锥形板外缘大于筒体下端的敞口外缘,锥形板下端在吊杆外周上还均布有下筋板,下筋板底面垂直于吊杆轴线且与锥形板下锥面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敞口的筒体内设置固定的套管,然后以穿过套管的吊杆拉动底部的锥形板对筒体形成开合,使得筒体装球后不会掉落,而在吊装到球磨机加球口漏斗上会自动卸球,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的特点。低的特点。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式钢球补加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磨矿
,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的升降式钢球补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矿山向大型化、多样化发展,低品位、多金属伴生等难选矿越来越多,为了提高矿物的回收率和品位,在选矿前需要通过磨矿等手段将有用矿物元素与杂质单体解离,而球磨机是目前主要的磨矿设备。球磨机的磨矿作用主要通过钢球来完成,而在生产过程中钢球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磨矿的效率需要频繁的补加钢球。
[0003]目前,球磨机主要采用人工补加钢球和自动设备补加两种方式,其中人工补加钢球是将钢球用吊车吊运到球磨机的加球口,然后通过手动将钢球放入加球口内,存在以下缺陷:
[0004](1)由于钢球单个质量较大及总量较多,人工添加钢球的效率低下且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对于大型磨机,由于每次补加钢球质量高达一千公斤以上,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更大。
[0005](2)耗时较长,并且需要多人配合,不仅影响生产正常操作,而且还存在一定的人身、设备安全隐患。
[0006]现有技术中,钢球自动设备包括连续加球装置和间歇加球装置。其中连续加球装置有通过回转的球爪将导槽内的钢球逐一转运到输球管内,实现钢球的按需加球;也有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导槽内的钢球顶入进球口中,实现按需加球。虽然前述的连续加球设备能够根据需要连续或间隔加球,使球磨机的填充率基本保持在最佳状态,但由于每次只能添加一个或一行钢球,而且所添加的钢球尺寸允许变动的范围较小,对于球磨机初装球时多品种、大量的钢球添加需求,添加的效率较低乃至不能满足要求。间歇加球装置一般是在筒状容器的底部设置铰接的翻板,或者直接设置锥形挡板,然后以向上穿过筒状容器的吊杆控制翻板旋转或锥形挡板的上下移动,实现筒状容器内钢球从底部卸料的目的。但铰接方式在装卸球过程中都会对翻板形成冲击,不仅铰接连接处容易损坏,而单薄的翻板也容易因冲击变形而影响对小直径钢球的密封,吊装时存在小直径钢球掉落的安全隐患,整体使用寿命有限;且由于铰接连接处的存在,翻板不能直接接地,因此装球时及装球后的暂存时都需要通过吊杆向上提拉翻板,使用较为不便。锥形挡板式结构虽然可直接落地而避免铰接式结构的弊端,但无论是锥形挡板式结构还是铰接式结构,其吊杆都是直接裸露的穿过筒状容器的中部,在装卸球时钢球对其冲击容易造成吊杆损坏,而且在装球后钢球之间的挤压容易卡滞吊杆,使之难以顺畅的卸球。因此,为克服上述缺陷,有必要对现有的自动加球装置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操
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的升降式钢球补加装置。
[0008]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包括筒体、支撑架、固定架、套管、吊杆、锥形板、下筋板,所述筒体为上下端敞口的环形或多边形空心结构,所述筒体外周至少均布有三个与球磨机的加球口漏斗配合的支撑架,所述固定架固定设置于筒体的上敞口且中部设置有与筒体同轴的通孔,所述套管同轴固定在固定架的通孔内,所述吊杆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吊环且下部可移动的穿过套管并向下延伸,所述吊杆近底端的外周上固定有锥形板,所述锥形板的外缘大于筒体下端的敞口外缘,所述锥形板的下端在吊杆的外周上还均布有至少三个下筋板,所述下筋板的底面垂直于吊杆的轴线且至少斜面与锥形板的下锥面固定连接。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0]1、本技术通过在敞口的筒体内设置固定的套管,然后以穿过套管的吊杆拉动底部的锥形板对筒体的下敞口形成开合,使得静置于地面时,受重力作用筒体与锥形板自动贴合,然后可往筒体内装钢球,装球时及装球后的暂存都无需对吊杆施加提升力,而在吊装时锥形板在吊杆的提升力作用下对筒体及其内的钢球形成支撑,因此装球后不论暂存及吊装时钢球都不会掉落,消除了加球时的安全隐患。
[0011]2、本技术在卸球时,由于筒体通过支撑架架设在球磨机的加球口漏斗上,此时只需松开施加在吊杆的提升力,钢球在重力作用下就可使锥形板下移而从形成的空隙中自动滚入漏斗内,实现自动加球,而锥形板的锥形结构还能对钢球形成导流而避免出现卡滞,且还能通过控制吊杆的下移量而控制卸球速度,不仅加球操作简单且可控,而且加球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0012]3、本技术在锥形板下部设置多个下筋板,不仅可加强锥形板径向及横向强度,从而可抵抗装卸球的冲击,减缓乃至避免变形引起的吊装安全隐患,而且下筋板特别是底板的存在,还能提高装球后暂存时锥形板的支撑强度。
[0013]4、本技术的吊杆穿过顶部固定并向下延伸的套管与锥形板连接,套管不仅可抵抗装卸球时对吊杆的冲击,从而减缓乃至避免吊杆损坏,而且还能避免装球后钢球对吊杆形成挤压,使得卸球过程更加顺畅,卸球速度还能通过吊杆的上下调整进行控制。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之俯视图;
[0017]图3为图1之剖切图;
[0018]图中:1

筒体,2

支撑架,2A

支撑板,2B

上筋板,3

固定架,3A

固定板,3B

侧板,4

套管,5

吊杆,5A

吊环,6

锥形板,7

下筋板,8

底板,9

控制机构,9A

连接板,9B

限位块,10

螺栓,11

上加固条,12

下加固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技术加以限制,基于本技术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更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
围。
[0020]如图1、2和3所示,本技术包括筒体1、支撑架2、固定架3、套管4、吊杆5、锥形板6、下筋板7,所述筒体1为上下端敞口的环形或多边形空心结构,所述筒体1外周至少均布有三个与球磨机的加球口漏斗配合的支撑架2,所述固定架3固定设置于筒体1的上敞口且中部设置有与筒体1同轴的通孔,所述套管4同轴固定在固定架3的通孔内,所述吊杆5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吊环5A且下部可移动的穿过套管4并向下延伸,所述吊杆5近底端的外周上固定有锥形板6,所述锥形板6的外缘大于筒体1下端的敞口外缘,所述锥形板6的下端在吊杆5的外周上还均布有至少三个下筋板7,所述下筋板7的底面垂直于吊杆5的轴线且至少斜面与锥形板6的下锥面固定连接。
[0021]所述吊杆5的底端还固定设置有垂直于轴线的底板8,所述底板8的顶面与下筋板7的底面固定连接且还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式钢球补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支撑架(2)、固定架(3)、套管(4)、吊杆(5)、锥形板(6)、下筋板(7),所述筒体(1)为上下端敞口的环形或多边形空心结构,所述筒体(1)外周至少均布有三个与球磨机的加球口漏斗配合的支撑架(2),所述固定架(3)固定设置于筒体(1)的上敞口且中部设置有与筒体(1)同轴的通孔,所述套管(4)同轴固定在固定架(3)的通孔内,所述吊杆(5)的顶部固定设置有吊环(5A)且下部可移动的穿过套管(4)并向下延伸,所述吊杆(5)近底端的外周上固定有锥形板(6),所述锥形板(6)的外缘大于筒体(1)下端的敞口外缘,所述锥形板(6)的下端在吊杆(5)的外周上还均布有至少三个下筋板(7),所述下筋板(7)的底面垂直于吊杆(5)的轴线且至少斜面与锥形板(6)的下锥面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升降式钢球补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5)的底端还固定设置有垂直于轴线的底板(8),所述底板(8)的顶面与下筋板(7)的底面固定连接且还与锥形板(6)的下锥面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升降式钢球补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4)的下部向筒体(1)下端的敞口延伸且底端与锥形板(6)的上锥面之间设置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升降式钢球补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包括垂直于筒体(1)轴线的支撑板(2A)、固定设置于支撑板(2A)上端至少一侧的上筋板(2B),所述上筋板(2B)的内侧与筒体(1)的外壁固定连接。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万君王皓王珊周锡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