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4391323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8-03 2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及施工方法,系统包括沿车站高度方向设置的排水盲管,排水盲管分布在车站地下连接墙外侧用于收集车站地下连接墙外侧的水,相邻的排水盲管之间通过导管相连,导管设置在用于连接车站地下连接墙的顶板、中板和/或底板中,且排水盲管与导管的连接处设有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可控制排水盲管与导管之间是否通水。连接装置可控制排水盲管与导管之间是否通水。连接装置可控制排水盲管与导管之间是否通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地下车站的快速发展,在车站施工中面临的问题也随之变多。地铁车站的建造会阻隔原本地下水渗流路径,会造成局部水位上升,进而引起周边建构筑上浮,也会使地铁车站受到水压力的偏压等问题,故而需要设计可渗流的车站。
[0003]相对以往的处理方法是通过透水性碎石进行渗流(在地下连续墙的两侧通过透水性碎石进行上下流淌),然后在车站底部处理出一条透水性的通道,使得车站两侧形成连通器的原理来达成渗流。考虑到透水性碎石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挤压,也可能会有细砂的进入,使得透水性碎石内部之间的缝隙变小,透水效果逐渐变差。并且也考虑到底板有采用透水性混凝土来达到渗流,而透水性混凝土不能应用到中板等其他位置。
[0004]在专利202011524222.5中,公开了一种新型泥岩地铁车站综合降排水方法及排水装置,该排水装置只是实现了地铁车站在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降水问题,没有考虑地铁车站施工完成后,地铁车站阻隔原本地下水流淌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采用基坑外井点降水方式,占用施工场地变大。围护结构的防水性没有得到很大利用,当地下水渗流过快时,井点降水可能不能满足地下水的渗流速度(可能地下水会迅速进入进基坑内)。
[0005]通常将排水盲管放在基坑内侧,排水盲管贴合围护结构,一方面排水盲管只能去引导渗入基坑内的地下水,只是起到基坑内降水的问题,而不能改善地下水路径被阻断的问题;二是排水盲管主要贴合在围护结构上,不能很好的去接触土层,不能对地下水有更好的集水效果,不容易形成渗透性地铁车站;排水装置采用抽取方式排出,利用电力等问题,不能形成“自动”的循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专利提供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及施工方法。旨在地下水在地下连续墙下两侧的集水效果得到改善,并且同时满足地下水在车站多个位置的渗流问题。进而做到地下车站在施工与使用中实现地下水渗流,形成可渗流的车站。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包括沿车站高度方向设置的排水盲管,相连排水盲管之间通过导管相连,所述的排水盲管具有渗水功能,所述的导管设置在用于连接车站地下连接墙的顶板、中板和/或底板中;且排水盲管与导管的连接处设有连接装置,所述的连接装置可控制排水盲管与导管之间是否通水。
[0009]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地下连接墙与排水盲管之间还设有防水板。
[0010]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的防水板上设有供排水盲管穿过的槽。
[0011]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水板上还设有挡板,该挡板位于排水盲管的底部。
[001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管、第二管和控制件,所述的第一管上部开口,下部密封,第一管的上部与供排水盲管配合,第二管的一端与第一管侧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的导管相连,所述的控制件从第二管的侧面斜插到第二管内,控制第一管与二管之间的连通与否。
[0013]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件包括一个控制杆和一个弧形挡片,所述的控制杆与弧形挡片相连,所述的弧形挡片的面积等于或者大于第一管和第二管连通口的面积。
[0014]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1)开挖地下连续墙导墙,导墙施工完成后继续开挖,开挖至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深度;
[0016](2)将排水盲管、连接装置、防水板三者的组装,在靠近地下连续墙的B面处绑扎钢筋;在进行钢筋绑扎过程中,要对控制杆进行特殊处理。在控制杆下面紧贴设置一横向钢筋,使得控制杆与钢筋进行绑扎,进而对控制杆起到稳固的作用;
[0017](3)基坑两侧吊放钢筋笼,保证通水装置在同一水平面上;
[0018](4)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
[0019](5)基坑开挖,临时支撑布置,直至开挖到设计深度;
[0020](6)清底、验槽、做垫层,再做防水层及其防水保护层;
[0021](7)施作车站底板及底层边墙;在底板施工时,将通水装置处的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凿除一部分,将导管与基坑两侧的连接装置连接,连接后将套管处进行密封,故此基坑两侧在底板处形成相连状态。
[0022](8)采用与步骤(7)相同的方法进行中板、顶板的施工。
[0023]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4]1.在该专利技术中,在围护结构的外侧采用了“板—管”的结合形式,并且再与通水装置、导管的共同作用,可以同时满足地下水在车站顶板、中板、底板等多个位置的渗流,增强了地下水的流通性,解决了基坑施工前阻断地下水渗流路径,避免地下水流入基坑影响施工,在施工完成后也可以正常的流通,保障了地下水的渗流。
[0025]2.本专利技术中的排水盲管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内部通水能力,表明渗水能力强,抗压效果好,寿命也长,作为集水装置的一部分可以有效的将地下水集中到通水装置处。
[0026]3.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板—管”的结合形式,即在围护结构与土层接触面之间放置一种防水板并布置排水盲管的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中防水板具有多种材料、形状的选择,防水板一方面可以起到防水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水泥砂浆进入到排水盲管中;进而防水板与排水盲管结合可用在围护结构的外侧担当集水装置。
[0027]4.控制装置在侧面看大体呈现侧倒的“T”形,在侧倒的“T”上端方便排水盲管的接入;下端可沉淀水流中的土、砂,也可放置推过来的弧形挡片。弧形挡片的设置防止在施工前迎土层的地下水进入到基坑内,当基坑内导管安装后,通过控制杆来调整弧形挡片,进而可以使得地下连续墙两侧的水流可以流淌。
附图说明
[0028]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9]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装置示意图;
[0030]图2(a)是本专利技术单个防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b)是本专利技术多个防水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3是多个防水板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3]图4是通水装置的组件一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5是通水装置的组件二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6是通水装置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7是排水盲管与通水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8是排水盲管、通水装置、防水板三者布置图;
[0038]图9是在靠近地下连续墙的B面处绑扎钢筋示意图;
[0039]图10是塑料杆与钢筋绑扎状态示意图;
[0040]图11是通水装置处的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施工状态示意图;
[00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车站高度方向设置的排水盲管,所述的排水盲管分布在车站地下连接墙外侧用于收集车站地下连接墙外侧的水,相对设置的车站地下连接墙外侧的排水盲管之间通过导管相连,所述的导管设置在用于连接两个车站地下连接墙的顶板、中板和/或底板中,且排水盲管与导管的连接处设有连接装置,所述的连接装置可控制排水盲管与导管之间是否通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地下连接墙靠近排水盲管的面设有防水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防水板上设有供排水盲管穿过的槽。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水板上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排水盲管的底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盲管沿着车站地下连接墙的纵向方向设置多个,每个排水盲管通过横向设置的导管与另一个车站地下连接墙外侧的排水盲管相连通。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明挖地铁车站建造的通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管、第二管和控制件,所述的第一管上部开口,下部密封;第一管的上部与排水盲管配合,第二管的一端与第一管侧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的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圣智赵洪海邵广彪商金华李文代志晧张冬冬刘毅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四局集团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